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粮食安全保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构建了一个覆盖粮食生产、储运、贸易等全链条的气候应对与适应理论框架,系统梳理气候变化影响粮食安全的路径机制,揭示现行农业气候适应方式的潜在盲区,并据此识别未来政策优化的关键着力点。研究发现,气候变化通过作物单产下降、种植结构调整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等路径冲击粮食生产,同时影响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全球贸易格局。当前粮食安全政策在“生产-供应”协同、农业技术采纳激励以及产销区气候成本分担机制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据此,提出三项政策建议:第一,构建覆盖全链条的气候适应协同体系;第二,完善农业新技术的采纳激励机制;第三,建立气候风险共担的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上述举措有助于增强粮食系统的气候韧性,提升其气候应对与适应能力,进而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数量经济学研究”(24&ZD100); 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气候变化、人力资本配置及其社会经济影响”(LR22G030003);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气候变化与低碳食物系统研究”(22JJD790075);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5 ,25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