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中国—东盟农食贸易、价值链与绿色金融”研讨会在老挝万象成功举办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时间:2025-11-10 访问次数:10

116-7日,浙江大学可持续农食系统转型国际学科联盟(GreNEST)联合CGIAR、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湄公河研究院(Mekong Institute),在老挝万象共同主办“东盟-中国农产品贸易、价值链与绿色金融”研讨会。来自东盟秘书处、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印尼、泰国、中国等8个国家的40余位高级官员、知名学者与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东盟2025愿景和《2026–2030农业与林业战略计划(FAF 2026–2030)》框架下,如何通过区域合作与绿色金融创新,推动农业与农食体系的可持续转型。

本次研讨会以“推动再生农业、可持续贸易与绿色金融,共建低碳、包容、韧性的农业食品系统”为主题,聚焦东盟与中国在农业政策、市场机制与金融工具方面的协同创新。东盟秘书处食品农业林业局高级官员Dr. Orencio,老挝农业与环境部计划合作司司长Dr. Southavilai缅甸农业部计划司司长Dr. Kyi柬埔寨农林渔业部农业司司长Dr. Try,越南农业与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所所长Dr. Phong印度尼西亚农业部农业社会经济和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Dr. Adi等机构的高级官员悉数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

会议开幕环节由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志钢教授,老挝农业与环境部规划与合作司副司长Thevarack Phonemes先生,以及湄公河研究院执行主任Suriyan Vichitlekarn先生先后致辞。

聚焦再生农业与绿色金融

会议第一天以“再生农业的政策、市场与价值链融合”为主题,深入探讨区域政策协同、市场激励机制及农户参与路径。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茅锐教授发表题为Impact of the New Tariff War on Agricultural Trade and Value Chains”的主旨报告,系统分析了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对农业价值链的深远影响。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高级研究员Bart Minten博士则聚焦小农户,阐述其在再生农业价值链中的关键作用。来自老挝、柬埔寨、越南和印尼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国家在再生稻米推广、低碳农业生产及农户合作模式方面的实践经验,展示了区域合作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潜力。


下午,会议设置了分组讨论环节,40余位国际专家和学者围绕“通过区域价值链扩大再生农业影响力”与“构建政策、金融与伙伴关系协同支持环境”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形成了多项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为推动再生农业的区域落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天会议以“可持续农业转型的绿色融资”为主题,重点展示了东南亚国家在绿色信贷、碳市场机制与包容性金融领域的最新实践,并探讨中国与东盟在政策、技术和投融资机制方面的协同路径。

会议期间,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石敏俊教授以“Urban Development and Low-Carbon Strategy Research Center”为题发表主旨报告,系统阐释了该中心在城市碳代谢、产业低碳转型与空间治理领域的最新进展。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院名誉首席研究员程恩江教授以“Green Finance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Asean Countries ”为题发表报告,强调通过金融激励机制引导社区参与森林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会议还设置了案例分享环节,来自新加坡管理大学、柬埔寨农业部、江苏农业银行、南京农业大学、老挝UNDP项目办等机构的代表分别介绍了柬埔寨、老挝、菲律宾、越南等国在推进气候融资和低碳农业项目方面的经验以及在绿色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探索与实践案例,涵盖绿色信贷、碳汇交易、农业项目融资等多个方面,展示了绿色金融在区域农业转型中的广阔前景。

推动区域协同与知识共享

与会者一致认为,应通过跨国经验交流与创新金融机制,进一步强化东盟与中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协作。会议达成多项共识:一是推动东盟—中国在再生农业标准、测算与监测方面的政策对接;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碳农业项目的支持;三是识别潜在的跨境合作试点与融资路径;四是加强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协同创新。

在闭幕致辞中,陈志钢教授表示,绿色金融不仅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工具,更是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的新纽带。未来浙江大学GreNEST联盟将继续与IFPRICGIAR、及湄公河研究院等合作伙伴携手,推动研究成果落地与政策创新,支持区域农业食品体系的绿色转型,为实现东盟后2025愿景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陈志钢教授作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