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在复杂且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社会网络是牧户协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尚不清楚牧户协同网络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个体适应能力。本文采用青海省共和县廿地乡羊让村实地调查数据,在构建牧户与草场间的社会—生态网络的基础上,运用自动逻辑行动者属性模型考察嵌套在协同网络中的社会过程和社会一生态过程对牧户适应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高中心度阻碍了牧户饲养方式多样化,即网络活跃度负向影响牧户适应能力;饲养方式多样化在协同伙伴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即牧户适应能力存在正向传染效应。第二,牧户单独管理或与伙伴协同管理生态连通的草场显著促进牧户饲养方式多样化,即资源整合与生态连通性协同治理能够提升牧户适应能力;同时拥有较多协同伙伴和草场的牧户更可能采用多样化饲养方式,即资源多样化显著提升牧户适应能力;协同管理非生态连通的多块草场抑制了牧户饲养方式多样化,即草地细碎化削弱了牧户适应能力。本文认为,建立聚散平衡的牧户协同关系有助于缩小信息获取与资源交易的机会差距并促进适应能力均等化;激活网络中核心牧户的示范作用有利于适应实践的传播;推动资源整合、生态连通性与细碎化整治等草地资源协同治理举措可以提升... 更多
关键词:草地资源;协同治理;适应能力;社会—生态匹配;社会—生态网络;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草地资源协同治理行为与结构的形成过程:基于制度匹配的视角”(编号:72273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网络的形成机制与效应研究:整合结构与能动性视角”(编号:72474182);
DOI:10.20074/j.cnki.11-3586/f.2025.06.008
专辑:基础科学;农业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