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大学普惠金融与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以经典生产力理论、新古典生产函数和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重构新质生产力函数模型,深入分析了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技术质变、要素革新、组织变革、模式转换、制度赋能、农业价值六个子系统构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2013—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熵值TOPSIS法、Dagum基尼系数测算与分解、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分析、马尔可夫链等方法,对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时空演化、空间关联以及动态演进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逐步提升,但整体水平较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与子系统指数在八大综合经济区存在明显差异;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总体差异存在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区域内部分省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略有扩大,但极化现象明显减弱;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状态较为稳定,在下一阶段有向更高水平类型转移的演进趋势。本文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和评价指标构建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贫困脆弱性视角下脱贫户返贫风险的测度、预警及阻断机制研究”(编号:21BGL211); 重庆市教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研究阐释专项课题重大项目“重庆推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研究”(编号:24SKZDZX06); “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编号:SWUPilotPlan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