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龚斌磊教授与博士生胡沛楠、博士后魏霄云的合作论文《农业要素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劳动力转移为视角》在权威期刊《经济研究》2025年第5期发表。该研究成果系龚斌磊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72173114、7216114700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基金号:2024JZDZ059)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金号:21&ZD092)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简介
劳动力转移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并促进劳动生产率收敛的重要手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力转移对该时期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质量提升作出重要贡献。当前,相比于中国的农业产值占比(6.8%),中国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占比(22.2%)仍然过多,但新增转移人口却趋于停滞。如何进一步释放劳动力转移潜力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何在获取劳动力转移红利的同时避免乡村衰落与转移人口陷入城市贫困?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构建允许兼业的三部门模型,为研究农业要素合理配置、迁移成本降低以及各部门产出和效率提供新的分析框架。其中,前者是农业部门产生的推力,而后者是非农部门的拉力。具体的,本文以标准的Roy两部门模型为基准,引入农业要素配置、就业选择、迁移成本等因素。进一步,本文传统的“农村农业—城市非农”两部门拓展为“农业—农村非农—城市非农”三部门体系,并允许农村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兼业活动。
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本文进行反事实分析,得出以下三方面结论。首先,当仅实现农业要素合理配置(推力)时,整体就业结构大幅优化。要素合理配置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明显增长,农业部门产值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存在自选择效应,部分相对高效的劳动力离开非农部门,而部分相对低效的劳动力进入非农部门,这使得非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降低。
第二,当仅降低迁移成本时,得益于基准经济中巨大的转移人口存量,迁移成本的消除使得非农部门产出和整体经济获得了大幅增长。但由于农业部门的扭曲仍然存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幅度有限,且由于劳动力流失和农业生产要素的无法重新配置,农业部门的产值明显下降。
最后,当两者结合时,就业结构明显优化。各部门的效率与产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部分指标出现了超额增长。在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向上收敛的同时,整体经济获得了明显增长,凸显了政策组合对于经济协调增长的重要作用。
本文可能的贡献有两点。第一,构建了“农业—农村非农—城市非农”三部门模型,并允许农民进行兼业活动,扩展了对于农民职业选择的构建方式,使其更符合中国转型阶段的现状。第二,在分析思路上,本文将两项改进以及各部门的产出与效率变化置于统一分析框架内,分析农村劳动力的职业选择过程,明晰了他们对经济增长与效率提升的影响渠道,为政策干预和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全面视角。
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完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匹配政策,提高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就业匹配质量。第二,降低迁移成本的同时,深化农业要素市场改革,并推进农业支持政策,保障粮食生产。第三,政策设计不应该只关注政策对一个部门的影响,应该统筹兼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论文信息:龚斌磊、胡沛楠、魏霄云:农业要素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劳动力转移为视角.《经济研究》2025年第5期,第89-106页。
下载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2t0iREynv6mNOUhtD2HrJDk5Bh9tYehjR820WstVWviuIE7xCx5BIDGwcGV4Z3a-4PBJYeOQGtPE_xsNfGYxe08cLZ0-CqGiy8iRaEp3nKcduMfMtdUZ-IEqYnUbpHWkb7eSbNWMRoJHB0X4KxFVGhAtTBkQM6i3&uniplatform=NZK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