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成果|林雯、胡伟斌合作论文在土地经济顶刊Land Economics发表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时间:2025-07-29 访问次数:10

近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林雯(第一作者)、智库研究员胡伟斌研(通讯作者)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农经系教授Rudy Nayga和密歇根州立大农业、食物与资源经济系教授David Ortega在土地经济学顶刊Land Economics发表题为“Information Videos Mitigate Hypothetical Bias in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s的论文。在我国大力提振内需、促进农产品消费的政策背景下,该研究聚焦陈述性偏好中需求估计方法的创新,为农产品市场需求的精准估计与政策模拟提供方法论支撑。


具体而言,本研究聚焦农产品市场调研中长期存在的"假设性偏差"问题,即消费者在假设性场景中表达的选择与实际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假设性偏差的存在影响需求估计的准确性,可能导致农产品市场分析和相关政策制定出现偏差,这一问题在评估新型农产品的市场潜力时尤为突出。为此,本文采用实地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比真实购买情境与四种不同信息呈现方式(纯文字、纯视频等)下的假设性选择行为,系统评估了视频信息呈现对减少假设性偏差的效果。研究发现,(1)视频形式显著降低了假设性偏差,使受访者在假设情境下的支付意愿更接近真实支付结果;(2)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强产品信息的感知易得性与可视化理解,提升受访者对产品属性内容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在面对新兴或不熟悉产品特征时更为明显;二是通过视频语境提供对“假设性偏差”本身的更清晰提示,使个体在选择时更具现实感知,从而更接近实际偏好表达;(3)此外,视频信息对认知能力较弱的受访者具有更强的引导效应,体现出信息处理方式在群体异质性层面的影响差异。

从学术贡献角度看,本文在实证框架与识别策略上对传统选择实验方法作出有益拓展。首先,论文在不显著增加实验复杂度与成本的前提下,提出通过视觉信息提升实验真实性的设计思路,丰富了行为经济学关于假设性偏差形成机制与干预路径的研究;其次,论文在农业经济语境中,强调了信息呈现方式作为调研设计的重要维度,揭示了调研结果不仅取决于内容,还取决于信息载体与受访者的认知处理过程。

全文链接:https://le.uwpress.org/content/early/2025/05/23/le.101.4.072424-0065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