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拓展农经学子的国际视野,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近日,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与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七期“浙江大学—京都大学‘一流农经’国际交流活动”在日本京都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交流活动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金鑫带队,陈帅教授全程参与,共有18名农经博士生、农村发展研究生及农经本科生参与其中。
本次交流包括专题课程教学与实地调研两个部分。7月24日上午,京都大学加治佐准教授围绕“社区与共有资源管理”(Community and Common Pool Resource Management)作专题报告,深入探讨在快速城市化与农村老龄化背景下,如何实现本地共有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加治佐教授以经济学模型推演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六类制度安排下实现生产最优条件的可能性,并提出应结合区域文化、历史背景与发展阶段,灵活运用社区、国家与市场三种机制的协同作用,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随后,京都大学秋津元辉教授作题为《日本农村发展的经验与挑战:过去与现在》(Japan’s Experiences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The Past and Present)的专题报告,系统梳理了近代以来日本农村发展的演变历程及其政策变迁。秋津教授从历史脉络出发,深入分析了日本农村在“工业化繁荣—去工业化衰退—新治理振兴”三个阶段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在报告的最后,秋津教授指出,面对当前日本农村持续衰退的现实,日本社会正积极探索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其中,青年返乡、小农创新、有机农业发展以及地方食品政策成为重要抓手,为实现农业与农村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问,与授课教师展开深入交流,获益良多。

7月24日下午,就実大学伊庭治彦教授以《日本农业经营的发展——聚焦第六次产业化》(Farm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Japan – Focusing on Sixth Industrialization)为题,系统讲解了日本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与发展路径。伊庭教授围绕“第六次产业化”这一核心议题,详细阐释了其产生背景、推进过程及深远意义。他通过横江农场、冈山酒业、滋贺县东近江市社区农场等典型案例,生动展示了第六次产业化对日本农业经营模式转型升级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拓展了农经学子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专业视野。

紧接着,京都大学浅井真康副教授围绕《农业中的社会可持续性:日本与OECD国家的对比》(Social Sustainability in Agriculture: Japan and OECD Countries)进行授课,深入剖析了日本及OECD其他国家在农业社会可持续性方面的现状与挑战。他指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更要关注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民面临高强度劳动、心理健康困扰与农村地区的老龄孤立现象日益加剧;同时,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技能代际断层、女性参与率持续下降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浅井副教授强调,实现农业的社会维度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制定者、农业主体与社会公众的协同参与与共同努力。他指出,推动农业走向更加公平与包容的社会结构,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

7月26日上午,松下秀介教授以“日本农场管理的动态及农场计划的理论与应用”为题,围绕当前及未来日本农业与乡村社会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日本农业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报告重点探讨了智慧农业与数字农业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制度、技术与人才瓶颈,并系统介绍了农场计划在农业经营与管理中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松下教授通过案例分析与模型讲解,展现了科学合理的农场计划如何助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农场绩效的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现代农业管理体系的理解与认识。

随后,沈金虎教授围绕“经济全球化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日本农业”主题,为同学们带来深入讲解。沈教授首先从战后日本GDP增长趋势、生育率变化及汇率波动等多维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日本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在此基础上,他系统介绍了日本农业在国境保护政策、生产制度以及流通体系方面的演变路径,并深入剖析了当前日本农业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挑战。

讲座结束后,师生之间开展了热烈的问答与交流,同学们积极提问,思考深入,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