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三农研究  农村

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隐性社会成本——来自低技能农民工健康的证据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陈东1姚笛1张博2 时间:2025-06-18 访问次数:10

1.山东大学经济学院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显性经济效益不断得以证实,但已有研究鲜少关注工业机器人应用可能产生的隐性社会成本,特别是对低技能农民工健康的影响。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低技能农民工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讨论该影响是否存在动态变化和内部分化现象。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低技能农民工的身心健康水平,并且存在明显的个人和家庭异质性。这一结果主要归因于健康投资减少效应和劳动供给分化效应,而工伤规避效应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较小。从时间变化趋势看,健康投资减少效应和劳动供给分化效应在逐渐弱化。机器人应用虽然缓解了低技能农民工内部“亲富性”的健康不平等,但同时加剧了高技能农民工与低技能农民工之间的健康不平等。基于此,本文认为,应推动再分配调节措施和医保体系改革措施的协同联动,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新技术应用在健康方面带来的隐性社会成本。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应用;隐性社会成本;低技能农民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基金资助: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山东省数字服务创新与数字政府建设研究”(编号:2024RZA0801);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智能应用对产业链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产业外迁的视角”(编号:ZR2024MG051);

DOI10.20077/j.cnki.11-1262/f.2025.06.004

专辑: 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题: 自动化技术;农业经济

分类号: TP242.2;F323.6

《中国农村经济》2025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