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数量经济学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召开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时间:2025-04-28 访问次数:10

 2025426日上午,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陈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数量经济学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901会议室顺利召开。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先春,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龚斌磊教授,分别代表省社科联和学校主管部门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委员、农经系主任茅锐教授主持。

开题论证会邀请了评审专家组、项目组成员、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共同参加。校外专家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江西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周应恒教授,北京大学能源安全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陈晓光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发勤教授,密歇根州立大学金松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海鹏研究员及李国祥研究员。校内专家包括: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教授,院长钱文荣教授,国际院长陈志钢教授,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所所长周洁红教授,农业风险管理与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易福金教授,环境与资源学院谷保静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阮建青教授,农经系支部书记梁巧教授,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胡伟斌研究员,以及金鑫研究员和郑淋议副研究员。

茅锐教授首先介绍了出席开题论证会的各位专家,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并简要介绍了浙大卡特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他指出,陈帅教授本次课题将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两大重要议题相结合,展现了卡特在资源环境新兴领域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拓展了卡特在三农领域的研究视野。

浙江省社科联陈先春副主席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课题团队及依托平台。他强调,开题论证会旨在为课题下一步研究做好全面准备,优化课题研究规划、研究路径及成果呈现方式。他希望各位专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提出真知灼见,助力课题完善。

浙大社科院龚斌磊副院长代表学校社科院感谢各位专家的指导,并介绍了浙江大学近年来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举措与突破性成果,特别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方面的进展。他特别感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对学校人文社科事业的突出贡献,并对本项目提出两点希望:一是课题组要认真吸收专家意见,圆满完成开题任务,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二是重视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发掘学术英才,培养青年学子,探索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随后,课题首席专家陈帅教授系统介绍了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问题、进展情况、总体框架、子课题设计、研究方法、数据准备、前期积累、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果。他就如何推动跨学科优势互补、凝练研究内容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资政报告等问题,向各位评审专家广泛征求意见。

线上论证专家对项目内容和实施方案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金松青教授建议,课题研究可从“适应性”视角切入,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尤其是要厘清我国农业在气候适应方面的现有基础,从而在此基础上深化对气候应对路径演进机制的理解。他强调,在构建模型和理论框架时,应重视农业系统内部的结构性调适行为。林发勤教授则指出,课题应将中美贸易摩擦因素纳入考量,关注由贸易政策变化引发的叠加效应,同时警惕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对于识别外部冲击对粮食安全的综合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周应恒教授强调,气候变化影响具有长期性,课题在分析中应从时间跨度和资源要素聚集的角度出发,着重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核心生产要素的持续冲击,尤其是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关键变量的动态演变。刘守英教授充分肯定了课题组已有的研究积累,并指出,在后续推进中要特别关注因果识别问题,准确区分气候因素与其他社会经济变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以提升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和政策建议的针对性。张海鹏研究员建议,研究内容适度精简聚焦,对于不用尺度的经济统计数据匹配和叠加,要谨慎细致。李国祥研究员建议,课题应进一步加强学术创新与政策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既要注重理论贡献,也要考虑研究成果的政策可落地性,增强现实服务能力。

在现场评议中,黄祖辉教授围绕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从“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主动应对与被动适应”三个维度进行系统解析,指出课题最终目标应是构建一个能够从短期被动应对向长期主动适应转变的政策方案框架。钱文荣教授强调,应关注未来农业经营主体的变迁轨迹,深入分析新型经营主体在粮食规模化生产中的组织形式与行为特征,并结合不同产区的气候与地理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适应策略。周洁红教授从供应链角度提出,课题应重视区域调控、粮食储备与保险保障机制等关键环节的建设,同时通过优化物流体系,推动“大食物观”下的粮食系统布局。陈志钢教授指出,研究重点应聚焦数量经济学方法的突破,尤其是在微观层面经济效益评估与风险分析方法的应用。他建议,结合综合评估与微观实证研究,建立微观参数与宏观模型之间的有效映射机制。谷保静教授建议,课题应积极吸收自然科学中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与科学认知,尤其关注土地利用方式与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为模型构建提供跨学科支撑。胡伟斌研究员指出,受气候变化影响,农户往往会调整种植方式,例如在面临气候风险时采用轮作替代单一种植,但这类动态调整在现有数据与建模中难以充分捕捉,需在方法设计阶段加以应对。

郑淋议副研究员建议,从流通端与消费端的视角出发,研究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干预缓解气候变化对粮食系统的影响,并进一步聚焦农民、政府和消费者三方之间的适应行为与联动机制。金鑫研究员提出,课题在粮食安全维度上可进一步拓展,同时需关注消费者的适应性反应,并结合人口老龄化背景,深入分析其对粮食系统稳定性的潜在影响。易福金教授强调,应加强政策层面的应用性研究,识别气候变化与现行制度安排(如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结合点,特别是在应对极端气象灾害背景下,探索如何提升粮食生产体系的抗冲击能力。陈晓光教授指出,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长期性,课题在使用数据时应审慎评估近期数据对长期趋势的代表性,避免“短期现象”掩盖“长期规律”。阮建青教授认为,气候变化对农业供应链的冲击具有高度复杂性,研究应综合考虑多环节、多变量建模方式,以增强系统理解能力与应对能力。徐晋涛教授指出,当前对气候变化的知识积累在自然科学领域迅速增长,课题研究应积极吸纳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与前瞻性。

陈帅教授代表课题组回应专家评论,指出课题组后续将充分研究和吸收专家建议,优化课题内容,落地项目实施。最后,钱文荣教授对开题论证会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并对专家们的支持与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至此,本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数量经济学研究”开题论证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