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成果|陈志钢团队论文在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期刊发表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时间:2025-05-15 访问次数:10

全球食品系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占全球人为排放的34%。在中国,食品系统碳排放持续增长,预计2030年将达11.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如何平衡粮食安全与低碳转型?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陈志钢教授同宋子谦、张玉梅、张向阳合作在《可持续生产与消费》(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期刊发表最新研究。研究采用环境拓展投入产出(EEIO)分析方法,探究中国食品系统在农业生产前、后环节中能源使用的直接与间接碳排放,并基于面板回归模型解析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受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资源禀赋影响,中国各省食品系统的碳排放总量、排放强度及人均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山东、湖北、黑龙江和四川持续位列碳排放量较高。相比之下,天津、北京、上海、海南、宁夏和青海等省份的碳排放量较低。在排放强度方面,山西、黑龙江、北京、浙江和上海的排放强度较高,而河南、江苏和山东则较低。人均排放量方面,黑龙江、新疆、吉林和内蒙古高于其他省份,而江苏、北京和广东则长期处于低位。

另外,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例如,人均农业用地扩张会提升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排放强度,但反而降低了西部地区的排放强度;灌溉面积扩大导致东部排放强度上升,却使中部排放强度下降。氮磷钾化肥生产则导致全国各地的排放强度升高。

在我国出台多项政策以期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研究显示多数省份多数省份的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排放强度及人均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仍需要“因地制宜”设计针对性的减排政策。研究建议在国家级政策框架下,结合各省社会经济与农业特征优化区域减排策略,推动省际协作。此外,鉴于化石燃料仍占主导地位,亟需推动农业供应链从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以实现低碳食品系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