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成果|陈志钢团队论文发表于Global Food Security期刊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时间:2025-05-13 访问次数:10

新冠疫情暴露了全世界农业粮食体系的脆弱性。然而,即便在疫情暴发前,全球就有数亿人食不果腹,这一数字在去年增至8.11亿。与此同时,全球生产的粮食却足以养活每一个人。这一情况不可想象,也断然不可接受。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2021年国际粮食日)

全球每年生产的粮食实际上已经足以养活全体人口,但许多地区的饥饿人口仍在上升。联合国2022年报告显示,全球有约8.28亿人正遭受饥饿。这一现象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更加突出: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饥饿危机进一步恶化,非洲埃博拉疫情期间尽管粮食产量仅小幅下降,面临饥饿的人口却快速增加。为什么疫情在未明显影响全球粮食总产量的情况下,仍导致饥饿问题加剧?学界普遍认为原因在于粮食分配不均,但这一问题缺乏基于全球视角的实证研究。

为此,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陈志钢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在国际期刊Global Food Security上发表了题为 Why Do Epidemics Cause More Hunger Even When Global Food Production Is Unaffected?的论文。该研究由龚斌磊、代首寒、王硕、史新杰、黄飚和陈志钢合作完成。

本研究利用1990–2016年间105个国家的历史疫情和粮食安全数据面板,定量分析传染病暴发对全球饥饿状况的影响。研究从全球粮食分配的角度切入,重点考察了疫情(结核病、疟疾、利什曼病、非洲锥虫病、黄热病、登革热、艾滋病、寨卡病、埃博拉病、脑膜炎等十大传染病的发病率对粮食生产、国际贸易、库存和援助等环节的影响机制,同时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关注弱势群体所受影响。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和机制检验,研究为这一“粮食充足却饥饿上升”的悖论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撑。

数据分析显示,传染病疫情对全球粮食总产量并没有显著影响。换言之,即使在疫情暴发期间,全球粮食产出总体上仍保持充足。尽管粮食产量充足,但疫情导致许多国家的饥饿程度明显加剧。这一影响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首当其冲,面临更为严重的粮食不足和营养不良风险。疫情期间全球粮食流动格局出现改变更多粮食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具体而言,发达国家的粮食进口增加,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出口上升,造成发达国家粮食贸易顺差缩小、发展中国家顺差扩大。发展中国家由于未能通过动用粮食库存或获得额外的国际援助来填补这一供应缺口,导致本国可供消费的粮食总量减少。受国内粮食供给减少影响,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粮食价格上涨,食品可负担性随之下降。对于富裕家庭而言,价格上涨可能影响不大,但低收入家庭因购买力不足而更难获取足够食物,导致贫困人群的粮食缺口扩大,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进一步恶化。

以上发现揭示了疫情冲击下全球粮食“产量足够但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传染病并未减少全球粮食的产出,却通过扰乱粮食分配体系使弱势地区和人群陷入粮食短缺和高价困境。这一研究在实证层面阐明了疫情加剧饥饿的内在机制。该研究为疫情等外部冲击下的粮食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和政策思路。上述措施对于改善危机时期的粮食分配不均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有助于全球共同实现联合国2030年“零饥饿”(Zero Hunger)的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