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成果丨汪笑溪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Sustainability发文,揭示中国居民膳食结构转型的多重效益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时间:2025-05-10 访问次数:10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汪笑溪课题组与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联合撰写的论文The multiple benefits of Chinese dietary transformation(《中国膳食转型的多重效益》),近日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发表。该研究聚焦中国膳食转型的多重效益,通过将课题组开发的多目标膳食优化模型(MODOpt)与中国农业生产及其环境影响模型(MAgPIE-China)相耦合,系统评估了健康且可持续的膳食结构调整对营养健康、经济负担及生态环境的协同效益,为我国推进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了科学支撑。

当前,中国居民的膳食模式呈现出营养失衡与环境压力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加工食物、糖、盐和动物性食物摄入的增加,导致居民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成人超重肥胖率达51%,青少年达29%),而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较2018年增长超过40%,淡水资源消耗、土地退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持续加剧。研究预测,若延续现有膳食趋势,至2050年动物性食物来源能量摄入占比将攀升至23%,这将进一步加剧健康风险与环境负担。

为探索健康、可负担且可持续的膳食转型方案,研究团队开发了涵盖68种食物的多目标膳食优化模型(MODOpt),并耦合MAgPIE-China模型完善了中国农业食物系统综合评估模型。该模型以最小化人均食物支出与环境影响为目标,同时确保满足中国居民膳食26种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结合食物零售价格、营养成分数据及环境足迹,研究提出了三种转型方案:(1HEALbase方案:侧重经济性与低环境影响,减少红肉消费,增加植物性食物;(2HEALCDG方案: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保持动植物食物均衡摄入;(3HEALEAT方案:基于EAT-柳叶刀(EAT-Lancet)膳食指南,强调植物性食物主导。研究进一步评估了膳食转型的动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影响,涵盖膳食质量、食物价格和支出、土地利用、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使用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维度。

1 基准情景和健康可持续膳食情景的食物摄入量

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转型方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中国居民的健康膳食指数,还能带来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多重协同效益。至2050年,人均每年食物开支有望减少20%-28%,主要得益于红肉消费减少与植物性食物替代。与此同时,农业与土地利用部门累计温室气体减排达30-130亿吨CO₂当量,农业淡水消耗减少347-772立方千米,自然植被恢复面积增加4-13万平方公里,部分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也明显改善。


2 膳食转型的土地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

综合评估结果表明,HEALCDG方案兼顾本土饮食传统与营养目标,更具实施可行性;而HEALEAT方案虽然在环境效益上表现最优,仍需结合中国国情优化调整。研究同时指出,膳食转型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主要包括:(1)膳食习惯与文化:乳制品的摄入需考虑乳糖不耐受人群的替代方案,并克服传统饮食偏好。(2)生产端调整:蔬果种植扩张需配套完善农药监管体系,防范新的环境风险。(3)政策协同:需整合营养教育、食物标签、税收激励与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多方协同合作。

本研究通过对三种膳食转型方案的长期影响评估,为我国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提供了需求侧改革的科学依据。研究团队强调,膳食转型在实际推广和实施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居民个体差异,包括健康状况、膳食习惯和食物可及性等多方面因素,灵活调整方案。

该论文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蔡浩、宣佳琦、汪笑溪研究员、公共卫生学院袁长征研究员(共同第一作者),与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合作完成。汪笑溪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273126721340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A0608604)及浙江大学重大交叉项目(S20230139)的支持。

前置研究

汪笑溪研究员团队还于今年1月在Nature Food发表了前置研究,通过构建中国首个农业食物系统综合评估模型(MAgPIE-China),首次系统量化并揭示多政策协同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为全球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贡献了中国经验和启示。


论文信息

Cai, H., Xuan, J., Wang, X., Yuan C., et al. The multiple benefits of Chinese dietary transformation. Nat Sustain 1–13 (2025) doi:10.1038/s41893-025-01560-6.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5-01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