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乡村走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实践中多元主体差异化的资源、能力与行动主张往往难以统合,致使乡村振兴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整合社会实践理论和社会相互依赖理论,构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分析框架,通过对浙江省溪头村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践考察,从微观层面揭示乡村振兴实践中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实践牵涉持有不同社会实践要素的多元主体,主体间实践要素的积极依赖关系是促进实践形成与持续的关键。而应对要素间的消极依赖或不依赖关系,政府、能人等相关主体能够通过物质流转、意义构建和能力培育等策略对实践要素进行整合与联结,进而实现依赖关系的扭转,达成乡村发展的“共建共治共享”。研究发现拓展了以往研究对“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论的认知,为我国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实践提供现实启示。
关键词: 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实践理论;社会相互依赖理论;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旅游地的经营性治理研究”(编号:23BJY1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产品区域品牌化的文化地理过程、机制与再地化效应研究”(编号:42201242); 浙江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人—地—业’协同目标下浙江乡村运营的机理、效应与政策研究”(编号:GB202402005);
DOI: 10.13246/j.cnki.iae.20250414.002
专辑: 社会科学Ⅰ辑;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题: 政党及群众组织;农业经济
分类号: F327;D422.6
《农业经济问题》(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时间: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