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特色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径。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立足山海资源优势,把“红美人”柑橘作为富民兴农主导产业,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治理效能,通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增值”多轮驱动,实施“人有我优,人优我创”策略,推动柑橘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特色农业;政府统筹;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增值
因地制宜推进富民产业,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乡村特色产业作出部署,并指明要“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载体,也是连接城乡发展的重要纽带。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能有效激发县域发展活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大力发展以“红美人”为代表的精品柑橘,实施“人有我优,人优我创”发展策略,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增值”以及“标准化、数字化、生态化”推进精品化、全链式发展之路,实现柑橘产业从“以量取胜”向“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盈利”的转变。
象山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有优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之美誉。象山县立足自身产业现状与自然资源禀赋,自2001年选育试种中国第一棵红美人柑橘后,经过20余年的发展,红美人柑橘已成为该县的一张靓丽的“金名片”。2024年,全县现有柑橘种植面积10.3万亩,产量11.2万吨,产值11.1亿。其中,红美人栽培面积3.6万亩,投产面积3万亩,产量约3.3万吨,同比增长22%。截至目前,累计有超过4000户农户从事红美人柑橘种植,遍布全县18个乡镇(街道),并涌现出2个省级以上柑橘产业特色强镇和一批红美人产业特色村。与此同时,在象山模式的示范引领下,红美人种植已辐射全国,带动四川、湖南、湖北等省份形成超70万亩的种植版图。通过技术输出、种苗供应和市场拓展,象山不仅实现本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带动了全国各地柑橘产业的升级发展,成为全国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各地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象山红美人柑橘产业富农增收的主要做法
政府统筹,联盟加持做大做强柑橘产业
为推动产业富民,象山县委、县政府高位谋划,成立县委书记任组长的象山红美人柑橘产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为组长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红美人柑橘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象山县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全方位夯实红美人柑橘产业发展制度、资金、人才和组织基础。其一,在制度层面,象山县制定《建设全国一流柑橘产业强县意见》,出台现代种业发展、品牌建设、柑橘气象指数保险、红美人柑橘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配套政策,为红美人柑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与方向指引。其二,资金方面,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象山县现代柑橘种业保护与研发、杂交育种研发圃建设、原种圃及脱毒种苗扩繁基地病毒病抽检、基地品质提升等,推动红美人柑橘产业全方位发展。其三,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象山县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组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行动,重点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并直接从事红美人柑橘等种植和农产品加工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打造适应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其四,组织建设方面,象山县于2016年9月成立柑橘产业联盟,截至2024年12月,会员单位达716家,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柑橘产业行业联盟。联盟建有一个功能型党支部,设有定塘、晓塘、高塘、丹城片区四个联络处,一个技术服务团队,主要承担象山柑橘行业规范制订,公用品牌宣传推广、生产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发布等职能,旨在为全体会员创业增收和象山县柑橘产业提质增效作出贡献。
技术攻坚,抓牢柑橘种业芯片
象山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多方联动、自主繁育、质量监管等举措,牢牢掌握柑橘品种话语权。一是构建协同创新生态。象山县长期与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柑橘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所建立技术合作交流关系,建立邓秀新院士团队专家工作站,组建象山县柑橘研究所,培养赴日柑橘研修生300余人及一批乡土专家,扎实开展种苗培育、种植技术攻关,占领柑橘种苗制高点。二是突破种源关键技术。象山县连续17年开展自主杂交育种,攻克柑橘育种行业难题12个,建成国家级柑橘杂交育种基地、种质资源圃、无病毒采穗圃6个,拥有自主杂交后代单株超6000个,保存国内外柑橘良种200余个,储备极具推广价值新品种20余个。通过构建象山柑橘产业品种迭代的“创新蓄水池”,象山成为全国柑橘品种保存数量最多的县,并被认定为“全国柑橘良种扩繁基地”,为产业持续引领发展注入“源动力”。三是健全质量管控体系。象山县健全品种质量管理体系,开展红美人柑橘病毒病无偿检测,建立无病毒种苗全程追溯系统和赋码监管系统,确保种苗性状长久优良,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三化协同,提升柑橘果品品质
聚焦“标准化”。发布全国首个“红美人”柑橘设施绿色栽培省级地方标准,制订并推广“‘红美人’柑橘设施越冬栽培技术标准”“‘红美人’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等,联合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出台《“红美人”橘橙等级与包装储运》国家团体标准,明确全国“红美人”销售特级果、一级果、二级果分级标准,全面建立产加销全程系列标准规范,实现红美人柑橘按标生产、按标管理、按标分级、按标包装、按标上市,打造标准化生产强县。
聚焦“数字化”。实施数字农业“1121”工程(建设1个农业大数据中心,编制1张农业产业数字地图,打造全产业链数字化和象山特色农产品信息展示2大平台,培育1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成柑橘产业大脑,探索“红美人”5G+区块链追溯试点,实行“一标两码”(地理标志+追溯码+防伪码)质量管控,规模化开展橘园数字化提升改造,构建种植精准化、生产智能化、质量可追溯的体系。
聚焦“生态化”。实施肥药两制改革,创新柑橘“生草栽培+割草覆盖”等以草治草、以草培肥等新型栽培模式,推广水肥一体高效施肥等技术,构建全链无盲点的监管长效机制。在2019年浙江农业之最红美人柑橘擂台赛上,象山选送的“红美人”获得综合品质和糖度双擂主。
多方互动,培植柑橘品牌价值
象山县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全方位提升柑橘产业附加值,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与市场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品牌创建到品牌价值提升的跨越,为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报告》显示,2024年“象山柑橘”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高达36.38亿元,相比2023年的27.67亿元,增长8.71亿元。
品牌战略规划上,象山县委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品牌研究中心编制《象山柑橘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成功注册“象山柑橘”“象山红美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创建国家象山柑橘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提升标准化示范区,建成象山柑橘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形成“万象山海、橘香人间”品牌体系。
品牌市场营销上,象山推出“爱象山更爱红美人”系列包装,构建“线下体验、线上推广”的品牌立体传播模式。一方面在线下,举办象山柑橘文化节,举行象山柑橘公用品牌上海、杭州推介会(拍卖会),发展盒马鲜生、百果园等品牌店营销平台,借助中央和省市电视台、以及高铁等媒体开展品牌宣传,探索全过程浸入的象山红美人认领活动。另一方面在线上,与阿里建立象山红美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合作关系,开展电商平台商品打假和品牌保护相关工作,创作创意广告片展开新营销。开设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公用品牌官方旗舰店(专卖店),举办“淘宝直播”明星、网红带货活动,以“1+N”的直播矩阵模式,开展天猫芭芭农场“象山红美人”专题营销。
象山红美人柑橘产业富农增收的经验启示
久久为功,特色农业发展的持续密码
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进程中,部分县域存在政策连续性不足、资源配置短视化倾向。有的地区受政绩考核驱动,频繁更换产业方向,导致优势品种尚未形成商品化规模便遭更替;或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指标,忽视品种改良、技术升级等长效投入,致使产业始终徘徊在低端竞争层面。
在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政府的持续性投入与战略定力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象山县自2001年引入红美人柑橘品种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柑橘产业作为县域农业支柱产业进行系统布局,把柑橘产业扶持政策纳入地方性法规,有效保障了政策执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地党政领导班子可以此为范例,将特色农业发展纳入长期战略规划,通过政策延续性保障、要素资源定向倾斜等措施,在土地集约利用、金融专项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关键领域强化制度供给,着力将阶段性产业项目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增长引擎,为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能。
科技投入,特色农业发展的长效动能
科研投入与种业创新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石,为产业持续引领提供技术支撑与品种保障。近年来,我国种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但仍存在部分农业产区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改良等基础科研缺乏系统性规划,导致品种退化、抗病性减弱、果品同质化等问题,制约了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象山红美人的成功实践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范本。当地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抓手,通过“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构建起从种质资源保护到品种创新的全链条科研体系,为高品质红美人柑橘的迭代升级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象山县还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技术推广和数字化管理,使科研投入真正转化为产业效益,推动柑橘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象山县的经验表明,持续的科研投入与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长效动能。各县域可以此为参照,建立长期稳定的多方科研合作机制,加大种业创新、技术推广等关键环节投入,推动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强化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品牌建设,特色农业发展的破局密钥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农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品牌化已成为突破价格战困局、实现产业溢价的关键路径。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意味着市场辨识度的提升,更是对产品质量、文化内涵、消费体验的全方位承诺,能够形成“品质—口碑—价值”的良性循环。象山县在打造红美人柑橘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品牌建设的战略性意义,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科学布局柑橘产业的品牌战略,成功塑造了“象山柑橘”和“象山红美人”等高价值的区域公用品牌,并依托“线上+线下”的多方营销渠道,有效提升了品牌的市场认知度,扩展了产品的消费群体,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象山的成功经验表明,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符,更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其他农业产业提供了走向高附加值和差异化竞争的清晰路径。首先,应制定科学的品牌战略规划,明确品牌定位和核心价值。其次,要注重品牌宣传和推广,利用多种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再次,需加强品牌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品牌形象。最后,要推动品牌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品牌引领产业发展,提升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郭红东,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生 叶戈;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特色农业赋能农户增收长效机制构建研究”(21&ZD091)资助】
来源: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