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媒体聚焦|黄祖辉等接受《中国工业报》专访,谈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时间:2025-02-08 访问次数:10

站在新起点,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间表、路线图。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提出,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郊区乡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看来,《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和部署。在推进过程中,应注重协同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

全面推进“五个振兴”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当前,乡村振兴刚刚破题,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决不能松劲歇脚,更不能换频道,要全面推进‘五个振兴’。”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教授(一级)表示。

《规划》强调,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支撑。

黄祖辉表示,“五个振兴”不仅是对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而且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五个重要维度和领域,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具有相互关联性和互通性。

“‘五个振兴’的协同全面推进,需要将其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在推进过程中,应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并注重抓住重点、补齐短板。这意味着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同步振兴。只有这五个方面协同发力,才能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袁帅认为。

“推进‘五个振兴’协同共进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理事陈以军在看来,首先,产业振兴是基础,要通过发展乡村产业,为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提供物质支撑。其次,人才振兴是核心,要通过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为产业、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注入活力。第三,文化振兴是灵魂,要通过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第四,生态振兴是保障,要通过绿色发展,为乡村产业和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最后,组织振兴是根本,要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陈以军表示,“五个振兴”协同推进需要细化工作内容、制订协同机制、深抓流程管控、做好闭环监督。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强调精准、因地制宜,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

而在黄祖辉看来,“将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和‘五个振兴’互为贯通、融为一体,并且通过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改革深化,既要实现‘五个振兴’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各自振兴发展的目标,更要充分发挥‘五个振兴’相互促进、集成创新的效能,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而产业兴旺是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

《规划》强调,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包括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全面促进农村消费。

“培养现代乡村产业,必须建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这一体系应该是集乡村种养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于一体,数智化、品牌化、组织化支撑,政府、市场、行业调控,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多功能发展的产业体系。”黄祖辉认为,现阶段,培育我国现代乡村产业的重点方向,应该是加快现代乡村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体制机制;同时,要优化现代乡村产业链的组织方式,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支持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同共建包容小农的全产业链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袁帅亦认为,培育现代乡村产业不仅需要做好“土特产”文章,还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其重点方向在于推动传统农业向高质量、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转型,实现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协同以及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与科技融合、发展乡村多元化产业以及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等措施,可以有效培育现代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土特产’的核心在于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将‘土’资源转化为‘特’产品,再将‘特’产品打造成‘产’业。”陈以军表示,具体而言,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种养业,培育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提升附加值;发展休闲旅游业和乡村服务业,拓展产业功能。

而在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提高“土特产”的文化内涵。二是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确保“土特产”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三是加强品牌建设。通过打造品牌、提升品质等方式,提高“土特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四是拓展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方式,拓展“土特产”的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效率和效益。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队伍,为“土特产”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乡村特色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去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8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6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黄祖辉表示,许多“土特产”的形成,源于当地独特的生态和文化,因此,“土特产”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土特产”本身的价值,而应延伸到与“土特产”相关联的乡村生态与文化的价值,因此,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一定要着眼乡村价值的实现和不断提升。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规划》明确,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对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于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袁帅认为,这包括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数字化与绿色化“双化协同”发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

黄祖辉认为,当前,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三个重点方向:一是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实现城市中的城乡融合发展,即进城农民与城里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推进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要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一体推进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和治理,推动县域内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快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这两大战略的双轮驱动。一方面,要推进城镇人才、技术、资金等对乡村的供给带动,以及城镇居民食物与休闲消费等对乡村的需求拉动;另一方面,县域要适应人口变迁和相对集聚的趋势,通过县域(包含镇村)规划先行引领,全域土地整治与优化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数智化效能发挥,不断优化县域产业、村庄、公共服务的空间布局和高效配置,既推进县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产村、产城(镇)的融合发展,又推动村庄联动联盟、村镇一体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推进县域城镇群和乡村群有机衔接基础上的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城乡空间的互补与和谐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化,实现产融内循环,经济外循环。同时,还需要注重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振兴策略和措施,贯彻学习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久久为功。”袁帅表示。

中国工业报记者 左宗鑫

责任编辑:龚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