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新闻速递|“低碳水稻调查”贵、桂、苏、浙四省调研工作暨“低碳水稻田间试验”圆满完成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时间:2025-01-07 访问次数:10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力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水稻甲烷是农业温室气体三大排放源之一,占全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2%。稻田甲烷减排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中,稻田甲烷减排被列为十大行动之一。

为深入了解我国水稻生产力与甲烷排放情况,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陈志钢教授课题组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食物系统转型研究”,在贵州、广西、江苏与浙江四省开展“低碳水稻调查”项目,以及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开展“低碳水稻田间试验”,旨在探索低碳、降污与增产的协同路径。

一、低碳水稻调查

20241019日至126日,低碳水稻调查项目组建了四支调研队伍共68名成员,深入贵州、广西、江苏和浙江四省的4个县、21个乡镇、56个村,完成了对499个小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低碳水稻调研。

图:低碳水稻调查“贵州调研队”、“广西调研队”、“江苏调研队”与“浙江调研队”合照

2023年底至202410月,由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国内科研院所组成的专家团队,开展了低碳水稻调研问卷开发与设计。经过七次团队讨论与修改,最终形成了低碳水稻调查问卷的初步版本。

20242月、7月和10月,调研队伍分别在四川南充市、贵州台江县、浙江余杭区、浙江青田县等地进行低碳水稻调查项目预调研与实地考察。深入田野了解水稻生产过程与甲烷排放情况,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问卷设计,使其更贴合实际,提升了调研项目的可操作性。

贵州台江县

20241019日至25日,“贵州调研队”抵达贵州台江县,首先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线下集中培训与模拟练习,在充分熟悉问卷题目和访谈技巧后,开始了为期五天的入户调研工作。

图:贵州调研队线下集中培训与模拟

台江县是著名的“天下苗族第一县”,苗族人口占比高达98%。同时,台江县也是“村BA”篮球赛的发源地。在水稻种植方面,台江县积极推广“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截至2023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8万亩。调研员们深入苗寨,与当地水稻种植户进行详细交流,不仅了解了台江水稻种植特色与水稻绿色低碳发展情况,还深入体验了苗族文化风情,并感受到了“村BA”篮球赛的独特魅力。

图:贵州调研队与水稻种植户访谈

广西马山县

20241026日至112日,伴随水稻收割的季节,“广西调研队”集结出发。经过两天的集中培训后,调研员们正式开始了对广西水稻种植情况的深入调研。

图:广西调研队线下集中培训与模拟

2021年以来,马山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响应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构建了以种业为核心,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生态,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调研员们深入马山的农田和基地,探索水稻种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感受了马山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秀美山川的自然风光。

图:广西调研队与水稻种植户访谈

江苏洪泽区

20241116日至22日,低碳水稻调研队赴洪泽湖畔,探索被誉为“淮上明珠”和“鱼米之乡”的洪泽水稻绿色低碳种植模式。在“洪泽大米”和“岔河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基础上,洪泽积极推动水稻种植的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了水稻碳标识体系,发展水稻碳减排交易,探索低碳水稻的实现机制。

图:江苏调研队集中培训与模拟

通过实地调研,调研员们深度访谈了洪泽水稻种植户,深入了解了洪泽水稻种植的独特文化。同时,调研员们还了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对水稻全产业链的发展以及水稻一二三产业融合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图:江苏调研队与水稻种植户访谈

浙江江山市

20241130日至126日,调研队伍抵达低碳水稻调研的最后一站——浙江衢州江山市,深入了解多样化的水稻种植模式,探索市场化的低碳水稻实现机制。

图:浙江调研队集中培训与模拟

江山市融合了单季水稻、双季稻、水旱轮作、再生稻、稻渔综合种养等多种种植模式,展示了水稻种植的多样化特色。同时,江山市还是率先探索“农业碳账户”的地区之一,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在江山,调研员们深入了解了不同模式、不同规模的水稻种植实践,切身感受到了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方式的独特魅力。

图:浙江调研队与水稻种植户访谈

二、低碳水稻田间试验

20246月至10月,课题组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建立了9种不同减排策略的水稻年度田间试验,以评估不同减排策略对水稻生产力与甲烷排放的影响,以及不同处理方式对水稻种植系统净碳收支的影响,为实现农业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参考。

图:田间试验地理位置

第一次田间试验设计了3种不同的灌溉方式处理,包括传统灌溉方式、干湿交替间歇性灌溉、有氧灌溉等。在灌溉试验中,利用水层自动监测仪监测稻田水分状况,通过合理水分管理,提供水稻不同生育期所需水分。第二次田间试验设计了3种不同的施肥方式处理,包括传统化学氮肥、减量化学氮肥、控释氮肥替代化学氮肥。第三次田间试验以传统化学氮肥为对照,传统化学氮肥配施复合微生物剂作为处理。第四次田间试验采用了不同的秸秆还田策略:磷钾肥+秸秆还田、磷钾肥+秸秆去除、传统氮肥+秸秆去除、秸秆还田+秸秆促腐剂。季节性气体每周取样一次,并在施肥和灌溉事件后增加采样频率,至水稻收获。甲烷排放量通过气象色谱仪测量。


图:水层自动监测仪

至此,贵州、广西、江苏与浙江的低碳水稻调查工作顺利完成、青山村低碳水稻田间试验圆满结束。此次调查与田间试验不仅收集了宝贵的一手数据,还为调研员们提供了深入田野和基层的机会,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希望此次调研与田间试验能为水稻生产力提升、水稻种植绿色低碳转型、水稻户增收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农业低碳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农业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理论参考。

本项目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食物系统转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组感谢贵州、广西、江苏、浙江各级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感谢调研团队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