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多学科大数据交叉融合创新学术年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行。本次大会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数智三农实验室共同主办,以“数智赋能农食韧性:包容智治与大数据引领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全国顶尖高校学者、行业专家与政府代表,共同探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与食品领域的深度应用与未来发展。
开幕致辞:数智化驱动农业系统变革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龚斌磊在致辞中指出,农业未来必须依托数智化创新,推动多学科融合,以应对粮食安全、农村治理及资源环境等核心挑战。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陈志钢教授进一步强调,系统思维与大数据工具是全面理解农业与食物安全关系的重要途径,为大会奠定了深刻的学术基调。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阮建青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周洁红教授主持,来自多所高校的四位专家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交叉学科与大数据应用在农业领域的创新与实践。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陈碧宇教授汇报题为《行为地理计算理论及其食品可达性评价应用》。该研究通过深度学习和行为因子刻画,识别不同食品商店的服务半径,发现高等级商店对食品可达性的贡献更大。陈教授指出,外卖平台让更多的小商店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也导致了食品可达性的不公平性,尤其是对不健康食品的影响更为显著。
华中农业大学宏观农业研究院院长游良志教授作了《How can we improve global crop mapping? IFPRI's Spatial Production Allocation Model (SPAM).》分享,阐述了SPAM模型在精准预测作物生产潜力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应用,强调其对全球粮食安全研究的意义,并介绍了开放数据平台对于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晓光教授以《农业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科学研究》为主题,介绍了自己在环境科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领域的学术背景,以及在中科院和美国学习期间的科研经验。教授特别分享了自己利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成功克服空气污染数据缺乏问题的经验,提出了创新方法评估空气污染对农业的影响,为农业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
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马心语研究员进行了《全球农产品供需监测分析体系建设——自动化数据获取与分析体系应用》分享,介绍了实验室如何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构建全球农产品供需监测平台,提升农产品价格监测和贸易分析效率,为农业经济决策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支持。
此次主旨报告汇聚了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展示了学科交叉和大数据应用在推动全球农业与粮食安全中的积极作用。与会人员深刻认识到,大数据、智能技术与多学科交融,将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韧性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农经研究与农业发展正迎来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
重磅发布:全球双季水稻产量预测模型
会上,全球双季水稻产量预测模型(GDSRM)重磅发布,成为大数据驱动农作物产量精准预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浙江省经信厅数据算力与基础设施处处长庞为兴,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数智三农实验室首席专家陈志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龚斌磊,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研究员吴森森,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数智三农实验室副主任鄢贞共同进行揭幕仪式。
该模型通过融合全球遥感数据、历史产量数据及智能算法,实现了对双季水稻产量的高精度动态预测,填补了全球范围内多季农作物产量监测的技术空白。“GDSRM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实时监测与预测工具,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分配不均等挑战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模型开发团队负责人,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数智三农实验室副主任鄢贞研究员表示,这一模型将进一步助力精准农业实施,为政府、科研机构及农户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持,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体系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圆桌论坛:跨学科融合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圆桌论坛由浙江大学长聘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陈帅主持,专家们就“数据智能与农业食物系统韧性”展开对话,揭示了农业现代化未来的发展路径。首先,龚斌磊教授从学科交叉的驱动力入手,指出学科交叉需要学生的反驱动力来改变老师,进一步优化学科生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管系主任、国际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萃强调,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挖掘规律与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智能化工具可以实现精准决策与高效治理。而之江实验室高级研究专员,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软件研究中心主任潘爱民教授认为,跨学科合作与场景应用是推动农业系统变革的关键,“只有技术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陈碧宇教授指出,将测绘遥感、地理信息技术与人文社科领域研究问题进行深度融合,依托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开放计算平台,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技术作为一个公共的产品,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发展。
专家们一致认为,跨学科融合与数据智能的场景应用,将成为农业现代化与食物系统韧性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数据不仅要解决“看得见”的问题,更要通过算法与应用“用得好”,实现从决策到执行的闭环管理。
平行论坛一:大数据与智能模型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管系百人计划研究员蒋卓人作了《测度与推理:大语言模型在跨领域任务中的应用探索》的专题报告,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大语言模型在跨领域任务中的广泛应用和面临的挑战,同时还强调开发更多人工智能工具以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钟仁海博士作了题为《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作物生产系统分析》的专题报告,分享了团队在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作物生产系统分析成果,并强调了多源数据融合以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性;浙江恒达仪器仪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志东以《浅谈数智风土与农业》为题,深入探讨了数智风土对农作物的影响,特别是降水对风土的关键作用。他展示的团队研发监测设备,能自动采集并分析降水成分,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数据,助力智慧生态发展;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杨奇明博士则以《单品种农产品产业链经营主体数据库构建与分析——以浦江葡萄与常山胡柚为例》为题,围绕单品种农产品产业链经营主体数据库构建与分析,讨论了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在农业产业链分析中的应用及挑战,他提出,未来需结合大语言模型和专家知识,更精准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市场主体。杭州经纬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柯涛带来了《物联网与机器人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报告,展示了物联网平台架构和多种应用场景,强调物联网和机器人技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
本论坛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阮建青教授主持,五位嘉宾分别作精彩报告后展开了热烈交流讨论。
平行论坛二:大数据与人口健康发展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静芸助理研究员汇报了工作论文《机体衰老的多层级评估及应用》,阐述了如皋与浙江增龄健康纵向队列建设成果,积累多维度纵向衰老表型组学数据。从功能、表型和分子层面构建多种衰老评估法,提出了原创评估模型;南京财经大学沈煜老师的《The winter depression: coal heating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na》报告,聚焦冬季燃煤供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报告中提到燃煤供暖使心理健康风险增加,供暖后居民抑郁症状评分及轻度、中度抑郁率上升。热相关与污染相关因素是其潜在的影响渠道;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方露研究员在《Platform information provision and consumer search: a field experiment》报告中,分享了平台信息对消费者搜索行为影响的实地实验成果。结果显示平台信息影响显著,不同信息干预会改变消费者搜索策略与决策过程;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高明副研究员在《大数据驱动下儿童早期发展不平等归因研究》报告里,通过理论与数据驱动研究,发现家庭投资和压力模型、社区环境、养育方式等多因素对儿童早期发展不平等具有重要影响。
该论坛由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青年长江学者史新杰主持,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就各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此次论坛展示了大数据在人口健康领域应用的创新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平行论坛三:食物消费与营养大健康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军教授田旭作题为《Affordability of a Healthy Diet and the Shadow Prices of Nutrients》的报告,指出中国微量营养素缺乏(MND)问题依然严峻,尽管营养不良减少,但过度营养和MND问题日益突出。他通过线性规划方法测算了农村地区最低健康饮食成本,发现低收入家庭难以负担,满足营养需求的饮食调整成本较高。他强调营养干预措施的投入明显低于因疾病带来的社会成本;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焦晶晶作题为《乳制品消费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从中国到欧洲的全球研究》的报告,分析了乳制品摄入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复杂关系。研究表明中国乳制品摄入量低,增加全脂乳制品可能提高冠心病风险但降低中风风险,而欧美地区乳制品摄入则整体降低CVD风险。她建议进一步开展中欧大数据比较研究以揭示乳制品与CVD的深层关联;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郝晶辉以《More women’s empowerment, better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Evidence from underdeveloped rural China》为题,探讨了女性赋权对家庭膳食多样性和粮食安全的积极影响。研究显示女性在家庭决策权和社区参与度的提升有助于改善家庭膳食质量,而教育是推动女性赋权的关键因素;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金宇汇报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食品安全风险预测与监管政策启示——以生鲜水产品为例》,通过分析生鲜水产品抽检数据,识别出抗生素和重金属残留等主要风险,并发现东部地区风险高于西部。他建议强化供应链关键环节监管并针对高温天气优化政策,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本分论坛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林雯主持,4位嘉宾分别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平行论坛四:学科交叉创新青年专场
本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田旭主持,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金鑫参与点评,浙江大学“文科+X”亚洲文明会聚计划的博士生余丽赛、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博士生肖湘怡、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博士生王可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数智三农实验室科研助理黄远茂分别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分享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
余丽赛博士生以《Exploring Voices on Just Energy Transition in Social Media: Public Perspectives and Moral Divisions Regarding Equal Rights for Oil and Electric Vehicles in China》为题,从文科交叉的视角展开,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分析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大规模在线讨论,探讨公众对汽车能源转型的道德认知;肖湘怡博士生进行了《线上点单,线下健康:营养标签如何引导线上外卖消费》的汇报,基于外卖平台数据分析了营养标签对消费的影响,发现营养标签的增加促使线上外卖消费上升,尤其在快餐偏好和大城市人群中效果显著;王可超博士生的题目为《可再生能源的复兴:优化全球露天采矿区的光伏部署》,评估了全球61,822个露天采矿区的光伏部署可行性,并提出了量身定制的时空部署策略,为光伏产业提供了新思路;黄远茂同学的《生育支持、家庭就业和性别收入不平等——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分析了生育支持政策对家庭劳动力的影响,发现实施津贴政策和普惠托育服务后,女性劳动力参与增加,尤其在动力燃气业和建筑业中更为显著。
金鑫研究员在点评中提出了改进建议:
余丽赛博士生应加强与文献的对话;肖湘怡博士生可进一步细化异质性分析并优化工具变量选择;王可超博士生应明确光伏部署与农业用地的关系并评估经济效益;黄远茂同学则应探讨生育意愿下降的非经济原因。
通过这次学术分享,参会者不仅了解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为各自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双创产业指数发布会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阮建青教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中国乡村创新创业指数(2024)的指标体系、基本趋势和使用说明。在原有基础上对乡村双创指数进行了更新,指数年份2014-2021年延续至2022年。2022年涉农创新指数相较于2021年有较大增长,乡村创业指数则有所下降。
结语
第四届多学科大数据交叉融合创新学术年会不仅为学者、行业专家与政府代表搭建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更展现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农业与食品领域的广阔前景。
未来,跨学科协同与数据智能将持续引领农业现代化转型,为全球粮食安全、资源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携手共建一个更包容、更智能的农业未来。大会在热烈讨论与积极展望中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