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度挖掘许璇农业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加快构建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2024年11月13日至14日,由政协瑞安市委员会、浙江大学档案馆、中国农业大学档案与校史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联合主办的高校文史专家走进农学家许璇故里活动在浙江瑞安市举行。我院特聘副研究员郑淋议老师受邀参加,并作了《许璇对农业经济学的贡献》的学术汇报。
许璇先生是中国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亦是我院农业经济学学科的重要创建者。1927年6月,许璇辞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回任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教授。1927年8月1日,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成立,改组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为劳农学院,农业社会学系宣告成立,此为浙江大学农业经济学系之滥觞。1928年4月,按照大学区组织条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更名为浙江大学,许璇受聘劳农学院,担任农业社会学系主任。后接大学院令,1928年7月加“国立”二字,改称“国立浙江大学”。1929年1月,国立浙江大学劳农学院改称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许璇任农政学教授、农业社会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36年4月,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农业社会学系正式改为农业经济学系。许璇先生任职浙大期间,系统讲授“农业经济学”“农政学”“农村合作”和“农业金融”等课程,培养了包括杜修昌先生在内的一大批农业经济人才。其中,杜修昌先生是浙江大学农业社会学系首届本科毕业生,深受其恩师许璇先生的影响,他曾于1959年和1976年两次为重建浙大农经系而奔波辛劳,逾古稀之年担任改革开放后首任农经系系主任,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为我院农经系发展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没有许璇先生,就没有现在的浙大农经系。
许璇(1876-1934),字叔玑,浙江省瑞安人,杰出的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于1913年在高校率先主讲农业经济学课程,1916年率先出版农业经济学大学教材,1921年率先开启农业经济学本科人才的系统培养。他执掌中华农学会长达十年之久,往返执教南北高校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先后培养出吴耕民、沈宗瀚、卢守耕、董时进、杜修昌等农学、农业经济学大家,著有《农业经济学》《粮食问题》。无论是“凡讲求农业经济者,宜外察世界经济之潮流,内审本国农业之状况,研求关于农业经济学之原理及法则,以资实地应用”的治学原则,还是“融学术、教育与农村事业于一炉”的办学方针,至今仍具有十分强烈的启示意义。他在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上有着突出贡献,被当年教育界誉为“罕有人物”、“一代宗师”。其逝世后,国立北平大学为他举行校葬,中华农学会为他发行纪念专刊,蔡元培、沈尹默分别为他题写墓碑,马叙伦为他撰写墓志,马寅初等400多位各界人士敬赠挽联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