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组织开展的第六期浙江大学-京都大学“一流农经”国际交流活动在日本京都大学顺利开展。本次访学活动以公管学院“一流农经暑期国际交流项目”和校研究生院“卓越研究生教育行动——全球竞争力提升专项项目”为依托,旨在进一步提升农经学子国际视野,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本次交流团由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金少胜教授、金鑫研究员、胡伟斌副研究员带队,共计29名农经博士生、农村发展研究生和农经本科生参与。
本次活动由课堂教学、学术论坛以及实地调研组成。7月9日上午,伊藤顺一教授就“国际粮食贸易与中国农业生产”开展专题授课,教授对当前世界各国粮食进出口状况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基于各国谷物自给率的变化,与同学们就中国粮食自给率变动预测、生产比较优势等问题展开充分探讨,引发大家对如何平衡自身粮食安全与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粮食获取问题的思考;7月9日下午,松下秀介教授就“日本农场经营的动态研究、农场规划理论与应用”主题进行报告,介绍了日本农场如何应用农场规划理论和模型模拟进行农村规划管理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当前人工智能背景,提出与数字化结合的创新农场的管理风险问题,启发同学们从新的视角进行学术思考。
7月9日傍晚,交流团队在京都大学农学部以晚餐会的形式举办了第283期浙大卡特三农论坛。京都大学松下秀介教授、沈金虎副教授,浙江大学金少胜教授、金鑫研究员和胡伟斌副研究员五位老师以及浙江大学与京都大学的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本次论坛。双方共计11位博士生围绕农户技术采纳、农业集群、合作社、土地、气候变化等研究主题进行论文汇报。与会师生针对报告论文的研究选题、数据、方法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并为论文修改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本期卡特三农学术论坛在两校师生的热烈讨论和相互启迪中圆满完成。
7月10日上午,加治佐教授以“文化、农业和经济发展”为主题,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南北作物种植区内的农户社会互动、价值观和文化差异产生的来源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引入了纽带社会资本、桥梁社会资本和联系社会资本的概念,比较了不同社会资本在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形成中的作用。7月10日下午,沈金虎副教授以“日本农业的生产与流通——经营主体与政策”为主题,介绍了日本战后农业发展的阶段及面临的挑战,对比中日农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同时介绍了日本农业中的农协组织以及集落营农的基本情况和经营思路;随后,伊庭教授以“日本农业发展——六次产业化”为题进行授课,结合现实案例,系统介绍了六次产业化的内涵、背景以及未来挑战。教授们精彩的授课引发同学的热烈讨论,现场互动积极,课堂氛围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交流学习,对于中国和日本农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据悉,本次交流活动将持续至7月15日。结束校内交流活动后,交流团接下来还将走进日本田间地头,实地考察京都当地日本农协、农业技术推广站、种植大户、农工商经营体、农业批发市场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