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史新杰研究员与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助理陈天之和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方师乐合作完成的《机会公平视角的共同富裕——来自低收入群体的实证研究》一文在中文经济学顶刊《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正式发表,获得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主要观点
随着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从根本上破解共同富裕的难题,寻找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优路径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机会不平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之一,应该从低收入人群如何破除机会障碍实现收入跃升的视角理解这一命题。因此,本文利用CHIP2018年的最新数据,通过引入机会不平等的分析框架并加以拓展,从学理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主要有三点发现:
第一,个体是否陷入低收入陷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出生即很难改变的机会因素。基于传统参数估计方法和机器学习中的条件推断树方法,本文测算发现与个体低收入状态相关的机会不平等系数为0.310(参数估计结果)/0.336(机器学习结果),这意味着超过30%的低收入状态与相对弱势的机会因素有关。其中,户口因素是影响机会不平等的最重要因素,地域、年龄和家庭背景等因素也值得关注,最为重要的是性别在基于低保等标准的低收入人群识别中往往容易被忽视。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制是人力资本投资,因为机会差异会通过教育和职业等渠道影响个体收入等结果。本文的渠道分析揭示,机会要素导致个体教育获得的差异是主要的渠道,对于总体机会差异系数的贡献比率高达42.237%,在控制教育渠道之后,就业渠道的贡献比率为16.594%。
第三,即便脱离低收入陷阱,机会因素也会挤压个体收入提升空间。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机会的差异性问题,即便弱势群体脱离了低收入状态,个体为了进一步增加收入能够努力的空间依旧被机会因素挤压,因为44.10%的收入差异不是由个体努力可以改变的。
用直白的话来说,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相对均等的机会下让那些为生计努力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也是一个具有温度和人文情怀的社会的应有之义。
学术贡献
第一,拓展了共同富裕理论体系,从机会公平视角分析了共同富裕的主要内涵。一般认为,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均贫富、杀富济贫。而本文可以为其提供理论支撑:一方面,共同富裕需要“同”的是机会,要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共同的发展机会和平台,由于相对机会不同而带来的富裕程度的差异应该要尽量消除(但绝对机会公平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共同富裕需要尊重“差异化”的努力程度,由此带来的差异化的富裕程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励。因此,本文认为,机会均等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内涵,是衡量“共享”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在长期范围内从根本上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挑战。除了关注收入的总体不平等(基尼系数),更应该关注收入的机会不平等。
第二,丰富了机会不平等测度的方法工具体系,探讨了当结果变量为二元变量时如何利用参数估计和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测度。除了传统参数估计方法,同时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遗漏机会(环境)变量的问题,并且缓解机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影响模型估计的问题。本项项目综合使用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研究范式,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中应该警惕“唯定量倾向”和“唯方法论”, 而是要扎根中国特色研究体系,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三,优化了共同富裕相关政策体系,为如何通过机会公平政策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证据。已有关于共同富裕的文献大多认为提高低入者收入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但鲜有研究进一步分析如何提高。“益贫式增长”认为机会平等是关键,实现共同富裕要关注机会平等。本文进一步提出,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而要“提低”不能仅仅依靠短期转移支付,更应该从源头上破除机会性壁垒,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如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从而赋予其长期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实践意义
本文的重要实践意义是机会不平等系数也可以作为衡量“共享”的一个重要维度,除了关注收入的总体不平等(基尼系数)外,也应该要关注收入的机会不平等,通过机会公平促进结果公平是实现低收入群体收入跃升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两者双管齐下才能更有助于共同富裕实现。同时,由于目前中国大部分低收入人口在农村,因此通过城乡机会均等来促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应该是重中之重。
当然,机会平等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有了均等的机会后还需要设计合理的制度激励公民付出努力去追求“共同富裕”。本文据此提出四大政策实践体系:第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致力于缩小城乡机会性差异。第二,优化区域发展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第三,重视代际传递问题,畅通社会上升渠道。第四,关注农村老年群体收入,打通共同富裕薄弱环节。
社会影响
该成果通过“机会公平”理论构建了共同富裕视域下低收入人口增收路径的实证框架,优化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该文在经济学顶刊《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发表,截止2023年12月23日在知网平台共计被下载6432次,被引13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同时获得浙江省经济学会2023年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该论文提出的机会共富理论为基础,在国内外期刊延伸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包括《管理世界》、《农业经济问题》、《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和《Global Food Security》等,出版专著《中国农村的收入增长与不平等研究——基于“机会”与“努力”的二元视角》和《迈向共同富裕:浙江乡村振兴的村庄实践》,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等项目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