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这门课,离土地很近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时间:2023-01-17 访问次数:10

农事劳动中,体会农民辛劳

实地调研里,认知农村经济

名师进课堂,丰富农业知识

在浙大,有这样一门专业课

在讲好中国乡村发展故事这一背景下

完善理论、农作、思政、实践等环节

引导学生用手、用眼、用脑感受与思考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学问做在乡村里

让青春与理想,与脚下的土地紧紧相连

它就是浙大公共管理学院

与浙大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卡特)

开设的《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走,去下地!”

研究生阶段的第一节课,本以为《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会是枯燥的理论课,没想到直接被拉到试验田种地!”带着震惊与好奇,同学们在授课老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鄢贞的带领下,一齐来到了紫金港校区东北角的一块田里。

翻耕和起垄阶段的锄头如何使用更省力?播种为何要保持规律的间隔?浇水在哪个时点更合适?怎样利用害虫生活习性进行虫害防治?传统的农业生产环节看似简单,却涵盖着大量的知识和技巧。在老师们的示范和指导下,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你拿铁锹我用锄头你盯图纸我拉卷尺,一番配合下终于用3个多小时完成了开沟作畦、挖穴填土、浇水湿土、播种覆土等步骤。

而这只是开始。在之后的整个学期,同学们利用课内外,完成了开垦、翻耕、起垄、播种、施肥、防治、授粉、套袋、采摘全程所有的农事环节,种植出包括拇指萝卜、天津沙窝萝卜、糖罐萝卜、浙秀303黄瓜在内的多个作物品种。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参与农业生产,从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能够慢慢有点种地的模样,我深切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不易。”“书本中学到过的一系列农业生产实操从课本走向现实,精细的流程、复杂的技术要领让大家体会到,农业生产并不似想象中的那般简单,每一颗果实背后都凝结了劳作的汗水。2022级硕士研究生刘雨航和曾培生出了这样的感受。

令鄢贞感到欣慰的是,除了体会到农作的辛劳,同学们更进一步,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经过下地种菜的体验后,我也意识到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局限性,依靠劳动集约经营实现农业增产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我们亟需对传统低效的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引入科学技术,全面激活提高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更好地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2022级硕士研究生罗诚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在眉睫。

 “丰收了!义卖!”

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农经的研究生对本专业农业劳作知识普遍缺乏,非农村地区的生源占比高且几乎没有实际农业劳作经历,”谈到为什么要在一门研究生课程中安排农事劳动环节,鄢贞说,“近年来教育部强调劳动与实践在高等学校的育人重要性,我们课题组提出在教学中融入更多农业生产技术,引导学生学农知农、学农爱农、学农懂农。希望所有涉农相关专业学子们都能在校期间选择一门理论与农事劳作结合的课程。”

校内这块面积约1亩的土地,对同学们来说意义非凡。它承载了同学们辛勤的汗水和丰收的喜悦,也见证着同学们躬身田地的姿态和学思践悟的成长。

前段时间,同学们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大丰收。如何处理这些劳动果实?班级同学们的选择是“义卖”!为了让更多人尝到营养美味的蔬菜,并发扬农业推广的精神,同学们在学院大楼前的小广场举办了农产品义卖。活动受到来自师生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还笑称这些是名副其实的“高知识含量”蔬菜。

活动当天,同学们累计获得2200余元义款。这些义款将作为农林经济管理1801周恩来班经费的部分资金来源,用于资助中西部偏远地区“三农”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爱农”。首批捐赠点选定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彭村小学。

而这次义卖同样同学们有不少触动和收获。“我感受到,除了生产环节,农民在销售环节也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农产品的销售需要结合其品种特色、生产要素投入、作物功用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采用恰当的手段让生产者有所收益、让消费者购买舒心,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2022级硕士研究生闵佳俊和陈伟玮聊起自己的体悟。

引进来,名师进课堂

鄢贞介绍,这门课的开设,旨在帮助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提升未来解决实际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理论部分,同学们需要深入学习农业推广基本原理、基础理论、分析方法与国内外实践及其管理政策。

在授课过程中,鄢贞也有意识地将前沿研究成果带进课堂,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比如讲到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时,会介绍机器学习方法的实用案例,启发同学们思考智能化、数据化对现代农业推广体系的内涵延伸与功能拓展;再如,讲到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理论时,她又特意引入经济学行为实验,引导同学们对未来农户采收期管理进行更深入探索。

不仅如此,授课老师也不局限于鄢贞一人。在学院的支持下,鄢贞每年都会邀请不同领域的老师走上讲台,跟同学们分享畅谈。浙大卡特研究院首席专家、浙大求是特聘一级教授黄祖辉,教育部长江学者、浙大求是特聘教授钱文荣,浙大公管学院副书记姚晨,浙大地科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吴森森等都曾现身课堂,分享“未来乡村建设”、“土地流转与小农现代化”“数字农业”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而刚结束的这个学期,农业试验站金蓉老师、董正中技术员也走上田间“讲台”,分享了“果蔬不同品种穴播与管理技术”“果蔬疏花疏瓜与授粉技术对品质影响”的主题内容;浙大卡特研究院农村电商研究中心主任郭红东教授、史新杰研究员还将课堂搬到企业,为学生搭建与企业家面对面的机会,以实际案例入手,讨论以“研学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产融合,在实现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如何撬动山区县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共富。

走出去,调研在乡村

既引名师进课堂,也进乡村寻真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知识变得更鲜活,现实也愈加清晰。

在嘉兴平湖农业开发区了解农业集团化发展模式、智慧农业建设模式,在杭州余杭青山村调研生态价值转型示范点、未来乡村的建设情况,在德清东横村感受乡村数字化、农业一张图、一产二产融合发展……鄢贞每年都会带着学生去到农村、去到现场,引导青年学子用脚、用眼、用脑,了解现状、思索未来。

这个学年,课程班级的同学们就去到了杭州兰里景区,参观考察这个集农业观光、研学教育、运动休闲等特色产业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项目,并调研该“杭州都市农业研学新地标”,以农业研学运营为核心的产业运作模式思路和实践。难能可贵的是,同学们不止步于走访调研,更积极策划、主动介入。同学们与兰里景区项目运营方达成合作意向,通过梳理企业运营需求以及农业四季种植配套技术规范,将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对社会实际的增益,助力山区县乡村振兴。

这门精心设计的课程,让同学们在与农民共情的基础上,继而思考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应有担当与作为。不少已毕业的学生提起这门课,也是回味良多。“回想起这门课,记忆仍很深刻鲜活。我毕业后选择从事‘三农’相关的工作,一部分动力和底气就来自这门课,”目前就职于绍兴新昌县农业农村局的2021届硕士毕业生章楠说,“在基层工作期间,我直接接触大量农业问题,仔细想想,很多知识正是通过这门课学到的。更重要的是,这门课向我描绘的农业推广全景图让我在工作中形成了多角度看问题的系统思维、创新视野,使我不至于顾此失彼,墨守成规。”

对于课程的未来,鄢贞也有更长远的计划,“我想尝试把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融入农事劳动中,如机械翻耕、无人机飞防植保、滴灌技术,让同学们感受科技力量对农业强国建设的推进作用。”


文字记者:马宇丹

图片由课程班级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颜颖豪

责任编辑:朱俊俊|马宇丹


来源: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