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三农研究  农民

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与农户增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张兵1,2李娜1 时间:2022-03-16 访问次数:234

1.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2. 河海大学商学院

摘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户增收和共享经济增长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农户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户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48.0%的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为0,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仍是一项严峻任务。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均正向促进农户收入增加,非农就业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为3.507%。另外,相较于财富较多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财富较少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为不同农户精准提供数字金融产品;鼓励引导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基金资助:

江苏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课题(21ASS058);

DOI10.13872/j.1000-0275.2022.0007

专辑社会科学Ⅱ辑;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题: 人才学与劳动科学;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金融

分类号F49;F832;F249.2;F323

《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