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史新杰研究员(通讯作者)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研究员高叙文博士、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方师乐副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产权与错配:来自中国土地确权项目的证据(Property rights and misallocation: Evidence from land certification in China)”,被发展研究领域Top期刊《World Development》录用,并于2021年7月22日在线发表。该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5.278,是关注全球发展议题的权威学术杂志。
文章摘要:
本文利用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2015年和2017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新一轮的土地确权项目在为农户提供更稳定的产权之余,如何影响要素配置效率和农业产出。通过双重差分方法,本文发现土地确权带来的产权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由此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土地确权使得较低生产率的农户更多地出租土地而较高生产率的农户更多地租入土地。同时较低生产率的农户相较于较高生产率的农户而言,更有可能向外输出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
Employing 2015 and 2017 CFD data,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he new round of a land certification program that aims to provide secure land titles for farmers has affected factor reallocation and aggregate output in China. The main findings are that land certification results in well-defined and secure property rights and leads to land and labor reallocation to more efficient farms with positive aggregate effects. Our paper also provides direct evidence of the reallocation mechanism by showing that the reform increases renting-out by low-productivity farmers and renting-in by more productive farmers. Moreover, the reform changes the likelihood of households remaining in agriculture: low-productivity household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migrants than high-productivity households.
主要贡献:
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本文是对经典产权理论的有效补充。早期的产权理论认为完善的产权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土地产权视角进一步探讨了产权的稳定性对于纠正资源错配、促进农业产出的重要作用;其二,基于现有文献,本文补充完善了土地流转和村级层面农业产出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对后续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其三,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中国新一轮农地确权项目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对于相关领域的政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worlddev.2021.105632
作者简介:
史新杰,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与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教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大CARD)。史新杰博士的研究重点关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系列议题,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流动与非农就业、农民工健康与教育、农村收入不平等与机会平等以及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等。其成果发表于Energy Policy、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等国际知名期刊,以及《管理世界》、《经济学家》、《农业经济问题》等国内权威和一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