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卡特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大讲堂第8讲
2021年6月18日,“求是智库”系列讲座:浙大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184期暨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大讲堂(READ TALK)第8讲成功举办。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史清华教授受邀作题为《高质量论文的写作技巧》的讲座,线上线下共计三百余人聆听了讲座。浙大READ团队对讲座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史清华老师根据自身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经验,从“我的努力方向:做人与做学问”、“做学问:我们的选题及判断”,以及“优秀论文的写作:四点思考”三个方面,对如何写出高质量论文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努力的方向:做人与做学问
史老师指出,对于在座的研究生而言,做学问一个特定要求,即需要把自己培养成一名“文化人”。他用梁晓声的几句话总结了一个有文化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以及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做学问:我们的选题及判断
史老师通过自己申请国家课题的经验,为大家讲述了其提出学术问题的基本思路。史老师指出,在形成一个农业经济学领域的选题之前,首先要对当今社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那就是在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农村生活中,“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这一判断依旧如此。由此,在主题选择上,劳动力问题与土地问题是基本问题,其他问题都是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派生。在他的选题中,由劳动力问题派生出的问题可以说贯穿主体。
在劳动力流动问题上,其一直认为,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内容固然很多,但根本问题是一个动机问题,确切地说是一个就业机会问题。这也是当下一个最热的经济学主题“共同富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事实上,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追求的是“耕者有其田”,而今天,追求的则是“劳者有其业(就业和创业)”。
接着,史老师根据其对于劳动力流动的一系列研究,指出了劳动力流动的六条规则:恋家规则-人地和谐,容量规则-人地失配,机会规则-外出就业,发展规则-寻求创业,扎堆规则-路径依赖,以及挑战规则-人生价值。
优秀论文的写作:四点思考
在理清我们的努力方向与做学问时如何进行选题和判断之后,史老师就优秀论文的写作这一主题,提出了自己的四点思考。
一、信心、勇气和胆略。史老师通过“老鼠娶亲”的故事,令大家明白了:“你是世界上最为强大之人,能战胜你的人是你,能打败你的人也是你”这一道理。科学研究工作是相对远离世俗的工作,我们应该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做到清心寡欲,将信心作为前行路上的支撑,将勇气作为碰壁时的鼓励,在信心十足中前行。最后史老师指出,向《经济研究》积极投稿,是我们在座的学子通向科研巅峰之重要一环。
二、思路、方法与细节。史老师强调,文献审读是科研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大多数学者只关注文献的思路与方法,很少对文献表达的细节予以足够关注。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学术论文撰写的细节关注不够,确切地说是对在审读文献过程中,对成功人士的细节没有给以足够关注。诸如数据的精确度、文献引述以及变量的交待等。
三、故事、道理与解释。史老师从“讲故事”这一听起来与学术研究没有多少关系的方面入手,指出许多学者认为从事经济研究的就是一些干巴巴的模型与数据,其实不然。把蕴含有自然道理的故事用经济学的语言讲出来,是写出优秀论文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四、质疑、修改与合作。设计独到,方法别致,解释新颖,通常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必备的条件。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得来,并非一气呵成,而是通过多次质疑,修改而成。可以说,用几易其稿来形容都有点保守。除此之外,好论文是在质疑声中成长出来的。这个质疑不完全来自导师,还应包括自己、合作者,同学、同事、朋友以及编辑和审稿人等。最后,史老师指出,合作研究已成为通向TOP类研究的一种趋势。民间有句话:“朋友多了路好走”。学界也一样。要想在应用经济领域走的更好,合作研究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最后,史老师祝愿大家早日成为中国最接地气的研究学者。
读者可点击以下链接,了解史清华老师更多学术感悟:通向TOP研究之路 ——写在经济学研究前沿青年学者论坛召开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