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媒体聚焦|《浙江日报》徐旭初:数字乡村建设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时间:2021-05-25 访问次数:156

作者: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徐旭初教授

来源:《浙江日报》2021523

徐旭初,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CCFC)主任。

实现共同富裕是推进“重要窗口”建设,展现浙江发展成就的内在要求。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是浙江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薄弱点,要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满足乡村美好生活需求,尤其要让小农户在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当中受益。在数字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交汇期,用数字化赋能农业农村发展,即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推浙江共同富裕,即有必要,更有可能,且正实实在在发生着。

在浙江,数字农业正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数字化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产品电商基地直采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一方面,以“数字车间”“植物工厂”“智慧养殖”为代表的全智能化的数字化农业基地逐步扩展,电商企业逐渐直接投身数字化农业基地建设中,如阿里盒马鲜生直采数字基地、网易智慧养猪等。另一方面,农产品电商正从农产品网络零售走向电商基地直采,使得农业发展进入了农产品“电商基地直采”的新阶段。

农产品电商能有效助推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由此产生的农村互联网创新创业也在不断激活乡村经济活力。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如何让小农户充分享受数字化红利,实现收入水平提升,是当前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难点,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直面的问题。

由于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小农户又具有数字心智不足、文化水平不高、弱风险偏好等特征,使得小农户不具有享受数字化红利的内在优势。因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将广大小农户考虑在内。

我认为,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在政策支撑、资源引导等方面充分考虑小农户的特征和需求。注重将数字农业、电子商务、互联网创业、网络普惠金融有效的与小农户进行对接,提升小农的数字心智水平,拓展其数字乡村的参与空间,优化利益分配方式,让小农户充分享受数字红利,从而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此外,还应走组织化、市场化、数字化的发展路子。组织化即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升发展规模和质量,凸显小农户在各类组织当中的主体地位;数字化尤其应促进各类营农主体在组织管理、生产服务、市场经营等各种方式和手段方式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发展动能转换,从而让小农户在转型当中充分享受数字红利;市场化即直面广大消费市场需求,顺应当前网购习惯蓬勃发展的消费态势,加快直播营销、社区团购、社群消费、农产品新新零售等营销模式的发展,促进农产品与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促进农产品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