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产生机制:经验观察与理论分析
编辑:xiazhang 作者: 马太超; 邓宏图 时间:2019-12-20 访问次数:7
【作者】 马太超; 邓宏图;
【Author】 Ma Taichao;Deng Hongtu;
【通讯作者】 邓宏图;
【机构】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 广州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
【摘要】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而合作社理事长的行为对合作社发展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理事长会带来差异化的合作绩效。本文结合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探讨了合作社理事长的产生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产生涉及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两个维度,企业家才能和政治身份是这两个维度的具体体现;两个维度的不同占比及其组合会衍生出四种合作社组织模式,每种模式对应一种理事长发挥作用的方式;随着约束条件的变化,组织模式会发生动态演进。研究启示:中国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政治色彩鲜明,将政治逻辑和经济逻辑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运行过程。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新型城乡关系研究”(项目号:17ZDA0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