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三农研究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机制与发展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云南和顺图书馆的案例研究

编辑:xiazhang 作者: 耿达 时间:2019-11-21 访问次数:2

【作者】 耿达

【Author】 Geng Da;

【机构】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师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摘要】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培育和发展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但已有研究对其生成机制和发展路径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本文基于文化参与的视角,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云南和顺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分析,构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在自发生成阶段,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依赖于乡土社会的内部资源网络及其调适能力,主要是立足乡土服务乡邦。(2)在政府主导阶段,政府逐步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管控,并按照事业单位体制建立起科层式公共文化生产分配体系,资源向上集中。这虽然从体制上保障了其有较稳定的经费来源,但同时导致其"悬浮"于乡土社会,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脱节。(3)在共建共享阶段,以农村居民文化需求为导向,政府不断优化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参与,重视各方力量的汇入与整合,建立各方联动的协同机制,提升了综合效益。本文指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基于乡土社会、政府行为、社会资源、功能转型、民众参与等要素。本文所建构的理论框架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塑提供了参照,并对相关政策实践进行了探讨。 

【基金】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智库项目“云南民间文化组织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NZK201826);云南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规划2019年度招标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9sy020);云南大学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的资助
《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