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13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业经济与管理系教工支部的党员教师们赴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忆七十年祖国峥嵘岁月,观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貌,与地方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从理论和实践维度共同为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言献策,取得了丰硕的活动成果。
10月12日下午,农经教工党支部党员们抵达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漓渚镇党委书记裘剑平、漓渚镇镇长胡爽、棠棣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明等进行了接待。
农经教工党支部党员们首先听取了漓渚镇和棠棣村的介绍,并参观了棠棣村村委会和办事大厅。漓渚镇党委书记裘剑平介绍,棠棣村位于柯桥区漓渚镇西北首,是一个以花闻名、以花致富的小山村。2003年由刘家村、头社村、二社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2.91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480户1509人,党员62名。现有耕地面积716亩,生态公益林、绿化苗木等经济作物林1936亩。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7.5万元。棠棣人以励志文化、乡贤文化,兰文化精神为原动力,大力发展以兰花为特色、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产业,成为柯桥区最具特色的花卉专业村,呈现了“三个95%”现象:一是全村95%以上的土地种上了花卉苗木,二是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直接或间接从事花卉业,三是村民95%以上的收入来自花卉产业,成为“中国花木之乡”漓渚镇的一张名片。棠棣村先后获得“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省级绿色生态村”、“省级兴林富民示范村”、“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绍兴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农经教工党支部党员们接着考察了棠棣村村容村貌以及田园综合体建设情况。2017年,国家提出建设田园综合体,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更为高端的项目支撑。棠棣村作为“花香漓渚”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核心村,积极整合现有的农业资源、产业基础和传统文化,开展千亩花田、兰心民宿等项目,积极探索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农文旅融合的美丽新家园。目前,田园综合体的千亩花田项目已完成多种植物播种培育工作,呈现出万花齐放、群芳斗艳美景,将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转化为旅游资源。
棠棣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明介绍,作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棠棣村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引方向,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花木产业的发展,都是“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富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根本保障。
在棠棣村乡村振兴讲习所,农经教工党支部党员们与当地政府领导举行了座谈。陈志钢院长介绍了浙江大学农经系的历史、组织结构以及研究领域。漓渚镇党委书记裘剑平详细介绍了当地在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棠棣村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推进产业兴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实现生态宜居;以礼仪之乡建设为突破,力促乡风文明;以实现三治融合为核心,凸显治理有效;以农村三产融合为抓手,共谋生活富裕。这五条经验与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要求高度契合,无疑使得棠棣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此后,漓渚镇党委书记裘剑平也介绍了当地发展碰到的一些瓶颈和问题。农经教工党支部的老师们也纷纷献计献策、希望助力当地继续高质量发展。最后,双方对于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进一步合作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一些关键领域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10月13日上午,农经教工党支部党员们在漓渚镇党委书记裘剑平的陪同下,在漓渚镇的千亩花市继续调研。“千亩花市”是花香漓渚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三个千亩”的核心工程。相比传统花市,“千亩花市”是集展示展销、观光博览、电子商务、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宜业宜游综合性花市。“一期主要是阴生花卉,二期将规划为精品盆景、工程苗木、园艺资材等多个区块。”漓渚镇党委书记裘剑平介绍,为提升花市经营环境,他们统一规划拓宽了道路,完善了水利配套设施,还在花市设置了公交车站,目前已经有两条线路的公交车在花市停靠。依托漓渚镇“花木之乡”的金名片,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受到了全国各地“花商”的关注。与此同时,漓渚镇还积极启动“花商回归”计划,进一步加大了招商推介力度。
漓渚镇党委书记裘剑平进一步介绍了漓渚镇制定的七个计划,实现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围绕“千亩花市、千亩花苑、千亩花田”三个千亩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花木集群看漓渚、国兰文化看漓渚、全域美丽看漓渚”三张金名片,逐步建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为我省“三农”转型发展探索出一套可推广复制的新型生产生活方式,为全国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浙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