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尚旭东; 朱守银; 【机构】 中共农业部党校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摘要】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形势下,家庭农场和专业农户大规模农地的"非家庭经营"应运而生。这既是农业经营主体追求总收益最大化的逻辑行为,也有政府保粮稳产、培育中坚农民的政策缩影。现实中,因经营成效较难实现预期的投入要素节约和经营规模收益,大规模农地"非家庭经营"所追求的农机规模耕种收、大量雇工操作、农资采购低价等无力弥补"大规模农地流转价格溢价"和"刘易斯拐点下雇工工资棘轮效应"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而一些经营中的相关问题,例如雇工效率低下、监督成本上升增加等,又加重了这一不利,成为家庭农场和专业农户大规模农地"非家庭经营"行为的"墨菲定律+马太效应"。同时,土地产出率下降促使经营者行为逻辑向依靠规模扩张和寻求政府补贴倾斜,偏离了政府扶持其发展进而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政策目标,易增大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风险,加重地方政府政务和财政负担。 更多还原【关键词】 农地经营; 家庭经营; 行为逻辑; 经营效率; 政策偏离; 【文内图片】【基金】 农业部专项课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项目编号:NGY2014001);农业部农村经济与经营管理司委托课题“家庭农场规范与发展问题”(项目编号:JGS2014wt05)的阶段性成果【所属期刊栏目】 组织制度 (2015年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