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三农研究  农业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与农户经济激励效应

编辑:赵文; 程杰 来源:中国农村经济 2014年2期 作者: 赵文; 程杰 时间:2015-01-07 访问次数:20

【作者】 赵文; 程杰;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摘要】 2003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反映的是食品短缺点的理论问题。劳动力流出农业后,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诱致了生产方式变化。随着农户非自有生产要素(机械、化肥等)投入增长加快,产出弹性提高,生产贡献变大,其对农户自有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远大于1,因此在农业收益中的贡献份额上升;而农户自有生产要素(土地、劳动)的产出弹性和贡献份额下降。这导致农户在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分得的收益份额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户务农的经济激励不断降低,农业增产乏力,价格累年循环上涨。 更多还原【关键词】 农产品价格; 经济激励; 非中性技术进步; 要素替代弹性; 食品短缺点; 【文内图片】中国食品价格的相对上涨注:各指数为定基指数,基年为2000年,基值为100农业生产率的国际比较(1880?2011年〉注:①^标轴取了对数中国农业收益分配格局(1986?2010年)注:本文收集了1986?2010年各类农业投入品的数量和当期价格(租金)数据,计算得到每种投入品的投入总额,并按照务农农户自有生产要素、工业和农资部门提供的生产要素、出租土地者的土地投入和农业雇工的劳动投入进行归类加总图4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台湾的食品价格与农业就业占比(工业化阶段)-10-农户自有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农户自有生产要素和非自有生产要素的价格指数注:此处使用TOrnqvist-Theil价格指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