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2010年度第六期CARD学生“三农”论坛在卡特二楼多媒体教室举行。作为新学年的首次论坛会议,“农业经济管理系副系主任潘伟光老师对本学期CARD学生“三农”研究会的大事件进行了简单介绍,对所有研究生过去的成果及努力作出了肯定,并提出新的希望。随后有四位同学在本次论坛做了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一、王生云(CARD 07博):基于非匿名性的亲贫困增长测度
该文通过对匿名性与非匿名性情形下贫困发生曲线的实证研究,指出在匿名性情形下贫困发生率曲线可能高估或低估不同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增长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匿名性情形下,相同位序上的两期收入表示的不是同一个体。由于不能剔除返贫效应,在贫困人口下降时,匿名性情形下会低估实际的减贫效应。对浙江省减贫效应分解结果显示,匿名性和非匿名性情况下收入分配效应对减贫的影响有很大差异甚至是反向的。对于反贫困问题而言,更应关注持续性贫困,并且在分解减贫效应时必须剔除返贫效应。
在讨论中,潘伟光老师认为文章对匿名性与非匿名性的说明不够清晰,对扶贫政策的背景介绍也应该加强,并可结合扶贫政策分阶段对数据进行分析;阮建青博士对贫困的测度方法、富人返贫等问题与大家展开探讨;邵科博士生询问了作者写此论文的主要目的,从论文中图形结构的形成原因、主要影响因素等角度对图形的解释能力进行了探讨;刘西川博士和潘老师对数据样本的来源、结构进行了详细了解,刘博士认为报告人在论文中应该对数据结构等进行详细解释。
二、蔡红辉(CARD 08硕):基于人口视角的中心镇发展研究
该文指出中心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共同需要,是两者的耦合点。通过统计分析表明浙江省中心镇总体发展水平相对其他一般小城镇比较突出,但是人口集聚能力还是比较弱,制约了当前浙江省总体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作者从中心镇农村居民与镇区居民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心镇在人口集聚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前文分析提出了建议启示。
在讨论中,刘西川博士指出论文标题与内容不符,论文标题为“基于人口视角的中心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部分也是针对中心镇发展研究的简述, 但是主体部分却是城镇化微观主体的城镇化意愿分析。
三、吕文娟(CARD 08硕):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该文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理论的指导下,以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村官”实践为背景,结合大学生“村官”调查、村干部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调查等,对已有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特征、工作生活思想状况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考量,最后运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方法探讨了大学生“村官”所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更好地达成政策目标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阮老师认为文献综述的结构不完善、内容不丰富;潘老师指出论文介绍的背景知识很丰富,但缺乏对论文中心问题的提炼,导致论文的研究意义不明确;大家一致认为论文中的数据比较充实,可以选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充分利用。
四、石琦(CARD 08硕):加入WTO以来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与政策支持水平实证分析
加入WTO以来,我国油料作物的生产发展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该文运用政策分析矩阵(Policy Analysis Matrix,PAM)对我国2002年-2007年大豆、油菜籽和花生的比较优势和政策支持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以来,我国大豆、油菜籽和花生的竞争力得到一定发展,具备明显比较优势,但国家政策对油料作物的净政策支持效应是负保护。建议我国改善油料作物的政策支持水平,才能进一步发挥油料作物的国际竞争力,才能达到我国恢复发展油料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目标。
潘老师建议报告人考虑汇率和劳动力两个重要因素,对汇率进行敏感性分析,检验劳动力成本在其中的作用及劳动力成本变化对油料作物生产发展和贸易格局的影响;王生云博士生认为论文的关键是变量要站得住脚,经得住推敲,并建议报告人对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比如对汇率和关税等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但提出报告人可否改进汇率的选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