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高级研究员、CARD兼职教授陈志钢博士为商务部2009年反贫困援外研修班学员和CARD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中加‘小农’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的讲座。
如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增长促使中国农产品市场进入转型期,表现为农产品生产、消费与流通中并存传统与现代两个体系。与此同时,逐步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中国农产品跨区贸易量不断增加,中国农产品出口时遭遇的市场准入门槛也不断提高。这对新兴市场的小农而言,即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合法化经营、规模化供应、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与信息化互动目前远远超出小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范围,结果是,在我国所有因质量安全受阻的产品中,农产品遭受的损失最大,年均33亿美元。另一方面,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的新兴市场提高了购买力,经济实力的增强也有助于农业扶持。
为帮助“小农”对接大市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支持中国持续的改革,执行期从2003年4月至2009年2月的中加“小农”项目力图支持中国建立符合WTO规则的食品安全体系,支持中国制定符合WTO规则的农业政策,支持小农适应WTO市场环境。项目在国内的主要参与单位包括商务部、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质检总局、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试点省份选在西部的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中加“小农”项目从四个方面帮助小农适应全球市场:一是农业机构能力建设,让农民受益于现代化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二是熟悉WTO的SPS,让农民受益于生产符合WTO动植物卫生检疫协议要求的农产品;三是政策研究,让农民受益于符合WTO权利和义务的农业政策;四是西部试点,让农民受益于新政策和新技术的基层实践。具体试点项目有土豆供应链(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油菜供应链(四川省三台县)、乳品供应链(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蔬菜供应链(四川省彭州市)与猪肉供应链(四川省资中县)。
从为期近六年的中加“小农”项目实践中,陈志钢博士将影响“小农”对接市场的关键因素总结为符合WTO规则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符合小农需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扶持小农的政策环境,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上下游合作方的相互信任,组织化程度和治理结构等十三条。
报告结束后,陈志钢博士回答了学员们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