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CARD特聘教授程恩江博士为商务部2009年反贫困援外研修班学员和CARD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作为减贫手段的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实践(Microfinanc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的报告。
程恩江博士认为,为实现更加平衡的增长,在中国经济战略调整过程中,小额信贷可能做出的贡献是减贫、创造就业以及支持农民和微型企业。小额信贷是向低收入人群及微型企业提供的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发放高风险、高交易成本的小规模贷款。过去,农业贷款和扶贫贷款由于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在瞄准和金融、操作可持续性上存在很大问题,而在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额信贷革命中,以Grameen银行为代表的小额信贷机构依靠产品和制度创新实现了这一点,证明是可以向穷人放贷的。当前,小额信贷仍然面对的挑战是减贫导向的小额信贷获得补贴的同时如何实现金融与操作可持续性,商业小额信贷的战略与质疑,等等。
小额信贷在1993年以减贫为目标引入中国,目前有300家左右,普遍采取Grameen银行模式,资金主要来源于捐赠者,以非政府组织和项目办公室的方式运营。十多年来,小额信贷机构已经覆盖了超过80%的贫困县和边远山区,由于机构可持续性的压力,实际服务的顾客群绝大多数是中等及以上农户,甚至包括一部分富裕户。中国小额信贷项目的贡献体现在帮助创建非政府组织,使扶贫贷款的实际有效利率从3%提高到16%-17%,实践了如何利用市场机制达到减贫目的,而且,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前试验新的贷款产品,还将扶贫贷款与其他社会目标和培训结合起来,为人民银行在小额信贷方面的试点奠定了基础。总体而言,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是缓慢的,很少有机构能实现操作与金融的可持续性。目前,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人民银行与各地方政府正在实施小额信贷试点,财政部则在试点社区与村庄基金,目标是建立商业小额信贷以支持“三农”、微型与小企业,同时,向私人资本开放小额信贷,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
然而,向贫困人群与微型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仍然是不充分的。因为依靠国有银行使用补贴,很难发展出可持续的小额信贷。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要求法律在小额信贷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市场进入和退出制定清晰的规章制度,减少对利率、地域、规模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建立信用资料系统、农村金融机构的评级系统和存款保险等基础设施,执行谨慎和非谨慎规制的监管体系,从而能通过优胜劣汰、公平竞争形成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这也正是政策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