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CARD学生“三农”论坛2009年第五期简报

编辑:cgsoft 作者: cgsoft 时间:2009-07-01 访问次数:9

 

    6月26日下午,2009年度第五期CARD学生“三农”论坛在卡特二楼多媒体教室举行,20余位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报告会。本次论坛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一、杨春(CARD 05博):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运用
  “空间计量经济学”(Spatial Econometrics)名词最早由Paelinck在1974年的荷兰统计协会年会(Tilburg,蒂尔堡)大会致词时提出,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是空间经济计量学的重要分支,用以揭示现象之间空间作用机制。作者通过构建空间权重矩阵,研究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主要方法是将地区间的相互关系引入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通过空间权重矩阵W,对基本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修正。
讨论中,在座老师和同学对空间计量模型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就空间计量模型的主要应用领域、国内的研究前沿、空间计量模型和一般计量模型差别以及空间变量的选择、模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二、刘小锋(CARD 06博):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基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几个经验事实及相关理论,从农户的视角研究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需关系均衡模型,研究信息非对称条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关系。(2)运用二项分类、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辅之以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模型,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例,分析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需求强度识别及影响因素。(3)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探讨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演化路径。(4)设计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在讨论环节,王朋提出理论模型设置问题;蔡荣对模型的直接归纳式的结论提出了疑问;张静认为理论模型的假设很好,但对实证结论与假设的一致性提出了质疑;此外,大家就污水处理村庄调研的设计、公共物品的演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三、陈志新(CARD 07博):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赫伯特·西蒙的人类行为与组织行为为基本思想的演化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两大基本支柱——利润最大化和经济均衡形成了最为严峻的挑战。陈志新就近期所研读的有关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给大家做了一场读书报告。
  演化经济学首先认为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基础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行为模式是更优而非最优,行为目标是追求利润而非最大化,策略选择是惯例、模仿(搜寻)与创新而非最优行为策略。其次,认为经济均衡只能是暂时的,而不能是长期的,经济变迁大部分时间是非均衡的。再次,认为不同国家的不同生产水平具有不同的生产函数,不赞成新古典综合派用生产函数解释经济增长。最后,认为经济变迁的演化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熊彼特式竞争来实现,但也可能部分地通过有意识的社会政策来进行,因此国家政策必须注意外在性和公共性问题。
  随后,李晓燕提出演化经济学是否具有完整的理论,孙华平提出在研究具体问题时能否模拟化,张静认为主流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和分析框架都是非常严密的,其他流派包括演化经济学都不能取代它的地位。陈志新就此和大家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