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学术造假:很不值得——农经博士生支部“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专题组织生活会

编辑:cgsoft 作者: cgsoft 时间:2009-03-24 访问次数:10

为响应学校和学院号召,同时也为深刻吸取“贺海波事件”的惨痛教训。2009年3月20日,农经博士生支部在卡特二楼会议室召开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专题组织生活会。支部书记韩洪云老师出席并主持了本次会议。

在会前大量材料搜索准备与PPT制作的基础上,会上首先邵科同学做了一个主题发言。主题发言内容首先回顾了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造假风波、美著名麻醉学家捏造21篇论文数据事件,以及国内最近几年发生的包括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申报材料造假、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论文发表记录存有水分以及上海交大“汉芯一号”等在内的学术造假事件。让大家意识到了国内当前学术造假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学术界亟待共同努力解决的共性现象。接着,主题发言也介绍了“贺海波事件”的大致概况,以及事件发生后国内外各媒体的报道。使大家认识到了“贺海波事件”对学校和高校群体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与此同时,主题发言还介绍了《科学新闻》杂志的一篇有意思的报道:即介绍国外学术造假丑闻的主人公在事件发生后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大致了解了虽然2008年澳大利亚专利局还授予了黄禹锡在人体胚胎干细胞领域的专利,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黄禹锡在事后仍然还是有幸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但是该报道说,根据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其发现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PS)科研诚信办公室在19941月到2001128年间处罚得违规科学家中,具有博士学位并受雇于专业研究机构的共有43人。而作者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找到了43人中37人的论文数据。这些科学家被揭不端行为前平均每年发表2.1篇论文,之后显著下降到1.0篇。其中12人从此不再发表论文。而在找到踪迹的28人中,不少人换了工作。其中只有10人仍然留在学术界。8人离开了大学或其他非营利机构而到了公司。

由此说明学术造假对于那些想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而言其打击是致命性的,一次造假事件的爆发基本就意味着学术生涯的结束,而且即使是那些不想一辈子做学术的,在造假事件发生后,哪怕他们换了行业与工作也有可能继续遭受巨大的社会与心理压力。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对于谁,学术造假的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就像贺海波一样,虽然我们相信他现在肯定已经非常后悔当初的造假行为,并愿意改正自己所犯得过错。但是现在他必须得承受和经历这种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并且他的学术生涯也已经基本宣告结束。虽然他有可能曾经抱有终生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理想。

接着主题发言还就学校党委宣传部刊发的《学术道德建设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学习资料》,精选了《杨卫校长在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修改稿)》、《浙江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试行)》(浙大研[2006]28号)、《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术论文(著作)发表的通知》等文件中与博士生学习和科研活动直接相关的内容与条款进行了讨论,再一次从学校现行制度的角度明确了学术不端活动的具体形式与内容,以及学术不端活动发生和被发现后可能遭受的处罚与所会面临得后果。并重点就大家平时不会注意的,但又很有可能会发生的一稿多投、错误表述、引用不规范等行为进行了具体介绍。

在主题发言的过程中,老师和支部许多成员都积极参与了讨论。主题发言结束后,老师首先以一位普通学术研究者的身份和德育导师的身份向大家强调了做规范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诫大家既要对自己的学术生命负责,更要对导师、学院和学校的学术声誉负责,做一个合格的博士生。这样才有可能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老师。老师还特别向大家解释了一些学术不端的模糊地带,并介绍了进行规范农经研究所应该掌握的基本范式和方法。

老师的发言更加激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朱西湖、杨启明、俞宁、张静、金玲、邵科等同学都先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都认识到了学术造假的不值得。专题组织生活会的最后阶段,大家还就最近的一些所遇到的具体学习、生活问题,包括07级博士生马上就要面临得博士生资格考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总体而言,本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起到了警示和告诫同学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同学们更好也更清晰地从事更加规范的学术研究。

在举办本次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的同时,为了起到更加好的学习效果,支部还通过电子邮箱系统向全体博士生发送了党委宣传部刊发的《学术道德建设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学习资料》第12期全文文档以及其他相关通知与学习资料。并且农经博士生支部也将在以后的支部例会中不断地注入与强调做规范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以达到警钟长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