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CARD学生“三农”论坛2008年第六期简报

编辑:cgsoft 作者: cgsoft 时间:2008-10-09 访问次数:7

9月26日下午,本学期第一次CARD学生“三农”论坛举行。黄祖辉老师和CARD特聘教授罗小朋老师的参与让本次讨论精彩非常,聆听年长智者从理论高度认识现实中国,让CARD的青年学子获益不浅。本期论坛共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一、阮建青(05秋博):危机与产业集群的质量升级——来自浙江产业集群的证据
本期论坛的第一项内容是由阮建青博士生报告他与卡特特聘教授张晓波博士近期合作完成的一篇工作论文。报告人指出,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飞速发展不仅体现在产出总量的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上,也体现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升级上。传统研究主要强调市场竞争与外国投资对质量升级的重要影响,而作者试图将危机引入到产业质量升级的分析框架中。根据阮建青博士生的报告,该研究的基本结构如下:通过对浙江省三个典型产业集群质量升级过程的案例研究,作者发现重大危机会引发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其中合适的应对措施会促进产业集群质量的升级,在此基础上,作者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来阐释上述思想,并用浙江省1990-2006年的县级数据证实了作者的假设。
黄祖辉老师对该报告进行了点评,他首先从选题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两个方面给予该文很高的评价,然后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意见:(1)危机因素能否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等问题;(2)危机之间差异很大,应该进行分类;(3)要更准确地定义、衡量产业升级。最后黄老师提出一个“这种危机逼迫究竟属于何种制度变迁”的问题,这引发了大家对内生危机与外生危机定义的讨论。
接下来,张静同学提出,是否能够将“资金链断裂”作为危机中的一类纳入分析框架,在衡量产业升级时是否可以考虑环境因素。杨奇明同学提出的疑问是产业集聚在危机促使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起到了何种作用?罗小朋老师回答了这一问题,他指出,该文有一个强烈的假设,就是危机的发生使得企业对制度、技术创新产生了需求,而产业集聚解决了创新的供给问题。罗老师还指出,该文对所考察的产业有很强的均质性假设,即考虑的是充分竞争的、边际收益递减的产业。而并不适用于所有产业的升级。罗老师的评论引出了大家对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等问题的热烈讨论。
最后,两位老师还就民营企业资金短缺、部分民营企业海外投资、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经验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等诸多热点问题回答了学生的提问。
二、杨奇明(06春博):问题•路径•结论——《中国的大国发展之道——来自经济学的声音》读书报告
本次论坛的第二项内容是杨奇明博士生做的读书报告,他选读的《中国的大国发展之道——来自经济学的声音》一书记录了复旦大学的几位青年经济学家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和经济学研究进行的一系列思考。
报告人首先介绍了该书的基本结构:除最后一章外,本书其他章节由作者组织(或参与)的一系列学术活动的文字记录构成,可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作者们组织的workshop,包括第1-5,7-9章,其中第7(企业产权的政治重构)、8章(中国国家建设走向何方)分别记录了作者主持的两次跨学科交流活动。第二类是公开学术报告,其中第六章是陆铭根据其相关研究成果做的关于中国当代收入差距等问题的学术报告,第十章是作者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研究方法,及经济学前沿问题的公开讨论。 书的最后一章是一篇较为完整的文章,阐述了本书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
接下来,报告人用两张图介绍了本书作者想要呈现的基本思想:即用城乡分割、财政分权加政治集权、关系型社会这三个当代中国社会和政治基本特征分析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和当前面临的以收入差距拉大为代表的各种问题,认为这三个特征在发展初期分别通过促进资本积累、激励地方政府和促进合约履行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但现在,还是这三个特征导致了中国当前各类收入差距的拉大及其他各种问题。他们认为现在应该采取措施来推动民主决策、市场整合及规则型社会的建立,以同时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完成了全书基本思想的介绍之后,报告人以作者对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过程为例介绍了作者分析问题的思路:先是理论分析,再辅以一般性的经验证据,最后是中国的经验证据。所基于的材料中包含了大量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
最后,报告人给出了三点读书体会:(1)交流很重要;(2)要融合“从论文到论文”和“从问题出发”这两种研究范式;(3)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篇文章的发表或单本著作的出版往往并不是问题的终结。
罗小朋老师对该书的研究进行了点评,他肯定了本书作者的问题意识和思考问题的态度。但同时指出,经济学现有的话语系统无法解释中国现有的问题,因为当前的经济学体系缺少一个实证性的国家理论,而这些解释中国问题的关键。接下来,他向同学们介绍了Barzel的《国家理论》一书,他认为Barzel在书中提出的新概念有助于分析中国当前的一些现实问题。最后,结合同学的提问,罗老师简要阐述了他对中国当前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他特别强调沟通的问题,认为中国与西方在认知方面的最大差距就在于沟通,中国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成功也在于良好的沟通,而中国未来改革首先要解决的仍然是沟通问题。最后,罗老师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关注这些问题,能够做出更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