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CARD学生"三农"研究会学术论坛简报

编辑:cgsoft 作者: cgsoft 时间:2008-08-13 访问次数:11

     4月16日下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目前在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从事为期一年合作研究的卡特博士研究生阮建青同学,应CARD学生“三农”研究会的邀请向同学们介绍他与IFPRI高级研究员、卡特签约教授张晓波博士的合作研究的成果之一——“Cluster-base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讲座由潘伟光老师主持。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否可效法欧美发达国家,以纵向一体化的大型企业作为产业的主体?经济改革后的中国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为规避资金紧约束,选择了一条以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的工业化道路。作为根本立论,“工业化过程就是纵向一体化过程的观点可能过于武断了,分散的生产也可能是有效率的;产业集群给更多人以市场机会”,作者从浙江桐乡濮院羊毛衫产业的案例研究中提炼出三个问题:(1)产业集群如何降低资本进入壁垒?(2)与产业集群中纵向一体化企业相比,包买制组织下企业的资本回报如何?(3)产业集群如何为企业家才能突破资本壁垒创造了条件?

关于资本壁垒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作者认为,产业集群通过分工降低了初始投资的进入门槛,同时,在交易中累积的社会资本减少了由分工细化带来的交易成本。在建立概念框架和数理模型完成逻辑推理之后,作者使用濮院羊毛衫产业8道工序的投资规模、融资渠道和产业集群内生社会资本表现形式三方面的描述性统计,OLS法和IV法检验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类变量对初始资本、现有资本和当前劳均资本存量的影响,以及Ordered Probit模型检验上述三类变量对不同分工类型的影响,逐步论证了上述观点。

关于企业规模和资本回报率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尽管遵循边际利润率递减规律,然而,与纵向一体化企业相比,产业集群内部不同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曲线随着技术水平的差异而不断提升,当参与分工的企业数目足够多时,众多企业的各自隔断的资本回报率曲线将联接为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其平均资本回报率高于纵向一体化企业。作者的论证方法是使用生产函数和均值比较的统计检验比较濮院羊毛衫产业内同时存在的包买制和纵向一体化两种生产系统的资本平均回报和边际利润率。

关于企业家才能与资本壁垒的关系,作者认为,产业集群更好地利用了散布在农村地区的企业家才能。作者使用一个概念模型来阐述这个观点,个人选择自我雇佣的决策取决于既定金融市场完善程度下以工资为机会成本的能力和资产组合,产业集群通过降低资本进入壁垒将决定自我雇佣的直线向左移动,让更多的企业家才能有机会得以发挥。

陈述之后,邵科同学问到不计成本的包买制生产系统是否的确比一体化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高。潘老师的问题是产业集群是否因行业而异,产业集群现象会不会在某些行业无法产生;而且,根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产业集群的前景怎样。陈劲同学的疑问是产业集群是不是推翻了以减少交易成本为理论基础的纵向一体化理论;此外,以目前部分产业从珠三角向越南转移的现象为例,产业集群的可复制性是不是比纵向一体化企业差。杨奇明同学认为在分析产业集群创造市场机会的同时,可能忽略了诸如征税成本、地方公共安全、环境污染和耕地利用率等问题;并且,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上会不会与中央政府产生冲突。刘西川博士详细询问了包买制和纵向一体化两种生产系统资本回报比较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