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2008年第二期CARD学生“三农”论坛如期举行。本期论坛有四个报告:
1. 赵侠(06硕):新农村建设中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分析——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继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使土地承包权流转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都必须加以解决之后,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也被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作者基于湖州市185份有效问卷,将宅基地使用权细分为出售、出租、置换、抵押、继承和赠与六项权利,使用6个Logit模型分别探讨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其中,作者选择了农户户主特征与农户家庭特征两组共八个自变量。
现阶段的结论有:(1)绝大部分样本户选择1-3项流转意愿;(2)只有1/3的样本户有出售意愿,模型中各解释变量均不显著;(3)出租意愿模型中显著的解释变量有户主年龄、职业、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类型;(4)不足1/6的样本户有抵押意愿,模型中显著的变量有户主年龄和家庭类型;(5)不足1/3的样本户有置换意愿,模型中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和家庭类型显著;(6)有继承意愿的样本户比例高达50%,模型中户主职业、家庭类型和家庭年收入是显著的;(7)只有1/6的样本户有赠与意愿,模型中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和家庭年收入显著。
陈述完毕后,由于宅基地流转意愿与自有房屋密切相关,潘老师询问是否调查了样本户所拥有的住宅数和住宅面积,此外,作者目前有还没有挖掘出结论的政策启示;杨奇明同学问到作者是否区分了转入和转出,最后结论选取哪一组为参照组,如何解释导致不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的原因之间存在差异的经济学意义;陈佳骊同学认为有继承意愿的样本户只占50%,这个比例似乎过低,原因何在?作者是以“是否愿意留给子女”还是以“是否愿意继承”的方式询问的?作者在调查中是否为继承意愿设定了条件?如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刘西川同学建议挑出显著的因素并进行比较,也许能够得出有益的结论;分开考察不同年龄段的农户,如果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为了满足生命周期中的某种效用,其影响因素是怎样的,如果是为了获利,则需考虑流转的成本和收益。
2. 祁国志(06硕):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决定了出口结构;与此同时,出口结构经由要素禀赋变化、关联产业传导和技术扩散的途径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此为理论背景,作者使用1986-2006年浙江省数据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研究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1)从增长率和结构变化两个方面度量产业结构变化效应和出口结构变化效应,经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后,证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出口结构变化在短期关系中对产业结构变化起到修正作用,在滞后三期之后互为因果关系。
(2)建立常弹性模型分析需求结构以及国际贸易对三次产业比重的影响,发现初级产业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工业制成品出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均成负相关关系,说明浙江省出口增长与省内产业结构的提升关联性不强。
(3)建立半对数模型分析三次产业产值对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的影响,发现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对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均有显著影响,然而,两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均与本产业产值成负相关关系,与其余产业成正相关关系,说明浙江省三次产业的增长与出口结构的变化是脱节的。
在作者的陈述之后,潘老师问到回归模型中加入平方项的理由是根据其经济学含义还是出于拟合效果的考虑,结论上有没有什么创新之处,是否考虑过对具体行业做分析。刘西川同学建议在计量分析之前加上背景描述,得出计量结果后再与全国层面及其他省区的研究结论进行比较和讨论。刘雅萍同学建议是否可在分析中加入汇率变化对出口结构的影响。
3. 季丹群(06硕):中国柑橘主产区比较优势与成本收益分析
作者同时使用指标法和成本收益法比较我国东(浙江、福建和广东)、中(湖南和湖北)、西(重庆)部六大主产省市柑橘生产的比较优势。
根据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结果,六个省市都具备规模优势,湖南和广东的效率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均名列第一,浙江紧随其后。根据成本收益分析,(1)成本结构方面,除湖北和重庆外,其余四省区的物质费用比例都超过了50%,主要是化肥费和农药费两项,人工成本比例在20-40%之间;湖北和重庆生产成本中的主要项目是人工成本,其比例超过60%;总体而言,西部的人工成本最高,东部最低。(2)单位产量方面,东部和中部高于西部,其中福建和浙江最高。(3)单位成本方面,广东最高,福建最低,其余四省份约为30-40元/50公斤之间。(4)收购单价方面,广东远高于其余省市。(5)成本收益率方面,只有东部三个省份超过100%,其中福建超过了200%。
潘老师建议可采用诸如国内资源成本系数等更有效的指标来测度比较优势。刘西川同学建议可尝试使用比表更直观的图来反映各省区之间的差异。杨奇明同学认为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只能分别在全国各省区之间做横向比较或时间轴上的纵向比较,不宜比较这两个指数。
4. 茹敬贤(06硕):粮食主产区农户施肥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单产的同时已造成环境污染的背景下,作者基于土壤质量相近的河南省新乡县4个乡镇的177份有效问卷,定量分析影响农户化肥投入行为以及农户降低化肥施用量意愿的因素。
作者采用单因素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农户施肥量的影响因素。基于已有文献,从利润最大化和风险规避两个基本假设出发,选取户主特征、农户经营特征、化肥信息认知、污染信息认知和农户风险态度五组共十四个变量,并给出了它们的预期作用方向。结果表明,从上述十四个变量可提取出户主特征、农户化肥认知、农户家庭特征和农户的污染认知四个显著的影响因子;在多元回归模型中,户主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与施肥量呈正相关关系,农户的化肥认知程度和污染认知程度与施肥量呈负相关关系,它们的斜率估计量均是统计显著的。作者采用Logit模型分析影响农户降低化肥施用量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户主特征、农户对化肥的认知程度和对污染的认知程度三个因子显著,其中户主特征对降低施肥量意愿的偏效应是负的。
陈述之后,在座师生对报告的细节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这里仅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潘老师询问作者在降低化肥施用量意愿分析中如何界定化肥过量施用;刘西川同学认为农户化肥的施用可能存在跟风现象,与邻居、朋友的施用量有密切关系;杨奇明同学认为题目中粮食主产区这个限定词非常重要;金铃同学认为,既然农户对化肥的价格不敏感,那么兼业程度和风险规避的态度可能是影响化肥施用量的关键因素。
1. 赵侠(06硕):新农村建设中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分析——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继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使土地承包权流转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都必须加以解决之后,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也被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作者基于湖州市185份有效问卷,将宅基地使用权细分为出售、出租、置换、抵押、继承和赠与六项权利,使用6个Logit模型分别探讨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其中,作者选择了农户户主特征与农户家庭特征两组共八个自变量。
现阶段的结论有:(1)绝大部分样本户选择1-3项流转意愿;(2)只有1/3的样本户有出售意愿,模型中各解释变量均不显著;(3)出租意愿模型中显著的解释变量有户主年龄、职业、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类型;(4)不足1/6的样本户有抵押意愿,模型中显著的变量有户主年龄和家庭类型;(5)不足1/3的样本户有置换意愿,模型中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和家庭类型显著;(6)有继承意愿的样本户比例高达50%,模型中户主职业、家庭类型和家庭年收入是显著的;(7)只有1/6的样本户有赠与意愿,模型中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和家庭年收入显著。
陈述完毕后,由于宅基地流转意愿与自有房屋密切相关,潘老师询问是否调查了样本户所拥有的住宅数和住宅面积,此外,作者目前有还没有挖掘出结论的政策启示;杨奇明同学问到作者是否区分了转入和转出,最后结论选取哪一组为参照组,如何解释导致不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的原因之间存在差异的经济学意义;陈佳骊同学认为有继承意愿的样本户只占50%,这个比例似乎过低,原因何在?作者是以“是否愿意留给子女”还是以“是否愿意继承”的方式询问的?作者在调查中是否为继承意愿设定了条件?如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刘西川同学建议挑出显著的因素并进行比较,也许能够得出有益的结论;分开考察不同年龄段的农户,如果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为了满足生命周期中的某种效用,其影响因素是怎样的,如果是为了获利,则需考虑流转的成本和收益。
2. 祁国志(06硕):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决定了出口结构;与此同时,出口结构经由要素禀赋变化、关联产业传导和技术扩散的途径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此为理论背景,作者使用1986-2006年浙江省数据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研究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1)从增长率和结构变化两个方面度量产业结构变化效应和出口结构变化效应,经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后,证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出口结构变化在短期关系中对产业结构变化起到修正作用,在滞后三期之后互为因果关系。
(2)建立常弹性模型分析需求结构以及国际贸易对三次产业比重的影响,发现初级产业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工业制成品出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均成负相关关系,说明浙江省出口增长与省内产业结构的提升关联性不强。
(3)建立半对数模型分析三次产业产值对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的影响,发现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对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均有显著影响,然而,两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均与本产业产值成负相关关系,与其余产业成正相关关系,说明浙江省三次产业的增长与出口结构的变化是脱节的。
在作者的陈述之后,潘老师问到回归模型中加入平方项的理由是根据其经济学含义还是出于拟合效果的考虑,结论上有没有什么创新之处,是否考虑过对具体行业做分析。刘西川同学建议在计量分析之前加上背景描述,得出计量结果后再与全国层面及其他省区的研究结论进行比较和讨论。刘雅萍同学建议是否可在分析中加入汇率变化对出口结构的影响。
3. 季丹群(06硕):中国柑橘主产区比较优势与成本收益分析
作者同时使用指标法和成本收益法比较我国东(浙江、福建和广东)、中(湖南和湖北)、西(重庆)部六大主产省市柑橘生产的比较优势。
根据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结果,六个省市都具备规模优势,湖南和广东的效率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均名列第一,浙江紧随其后。根据成本收益分析,(1)成本结构方面,除湖北和重庆外,其余四省区的物质费用比例都超过了50%,主要是化肥费和农药费两项,人工成本比例在20-40%之间;湖北和重庆生产成本中的主要项目是人工成本,其比例超过60%;总体而言,西部的人工成本最高,东部最低。(2)单位产量方面,东部和中部高于西部,其中福建和浙江最高。(3)单位成本方面,广东最高,福建最低,其余四省份约为30-40元/50公斤之间。(4)收购单价方面,广东远高于其余省市。(5)成本收益率方面,只有东部三个省份超过100%,其中福建超过了200%。
潘老师建议可采用诸如国内资源成本系数等更有效的指标来测度比较优势。刘西川同学建议可尝试使用比表更直观的图来反映各省区之间的差异。杨奇明同学认为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只能分别在全国各省区之间做横向比较或时间轴上的纵向比较,不宜比较这两个指数。
4. 茹敬贤(06硕):粮食主产区农户施肥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单产的同时已造成环境污染的背景下,作者基于土壤质量相近的河南省新乡县4个乡镇的177份有效问卷,定量分析影响农户化肥投入行为以及农户降低化肥施用量意愿的因素。
作者采用单因素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农户施肥量的影响因素。基于已有文献,从利润最大化和风险规避两个基本假设出发,选取户主特征、农户经营特征、化肥信息认知、污染信息认知和农户风险态度五组共十四个变量,并给出了它们的预期作用方向。结果表明,从上述十四个变量可提取出户主特征、农户化肥认知、农户家庭特征和农户的污染认知四个显著的影响因子;在多元回归模型中,户主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与施肥量呈正相关关系,农户的化肥认知程度和污染认知程度与施肥量呈负相关关系,它们的斜率估计量均是统计显著的。作者采用Logit模型分析影响农户降低化肥施用量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户主特征、农户对化肥的认知程度和对污染的认知程度三个因子显著,其中户主特征对降低施肥量意愿的偏效应是负的。
陈述之后,在座师生对报告的细节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这里仅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潘老师询问作者在降低化肥施用量意愿分析中如何界定化肥过量施用;刘西川同学认为农户化肥的施用可能存在跟风现象,与邻居、朋友的施用量有密切关系;杨奇明同学认为题目中粮食主产区这个限定词非常重要;金铃同学认为,既然农户对化肥的价格不敏感,那么兼业程度和风险规避的态度可能是影响化肥施用量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