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CARD动态

农民工加速融入长三角城市

编辑:cgsoft 作者: cgsoft 时间:2007-11-20 访问次数:8

时报讯 讨论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专家们最关注的热点是农民工。
昨天,浙江、上海、江苏三地社会科学界百位专家在宁波参加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同时,一本关于长三角十六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调查的新书首发,为研究这一区域的农民工生存状况提供了数据支持。

农民工“市民化”加速
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流动性非常大:80%左右的农民工在当地居住的时间在5年以下,50%左右在2年以下。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工的稳定性还不是很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说,“在本地生活时间5年以上的农民工超过了1/5,证明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开始出现定居倾向。”
从就业渠道来看,49%的农民工通过亲朋好友找到工作,通过政府组织找到工作的仅17.9%。
多数农民工希望融入所在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与配偶一起居住在城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达到已婚农民工的78%,这为农民工的市民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黄祖辉说。

平均月收入仅1195.5元
长三角在城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明显高出正常水平,平均每月休息仅为2.5天,有16.8%的农民工休息天数竟然是零。与之对比的是,50%的在城农民工月收入低于1000元,高于1500元的仅占18.7%,平均月收入仅为1195.5元,远远低于长三角城镇居民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元。
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1.7%,最高的浙江也只有19%,江苏在医疗保险方面最高,为19.5%。60%农民工没有参加任何一种保险。
黄祖辉说,这说明农民工要真正立足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任重而道远。

希望下一代成为城里人
有57.2%的农民工希望子女最终获得大学本科的学历,15.7%希望子女最终能获得研究生及其以上的学历。这是因为很多农民工开始将受教育程度低下作为自身状况的一种归因。农民工家庭希望融入城市,将这一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认为改变“乡下人”身份的唯一途径是读书。
但实际上,有4.1%的农民工义务教育处在失学状态,上学的孩子基本都在家乡学校读书,主要是户籍以及难于进入公办学校等因素造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子女同学的时候,却有29.2%的人选择本地居民的子女,选择老乡子女做同学的仅为27%,“这表明,不少农民工希望子女能尽早与城市居民的孩子建立起平等的交往关系,获得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系主任钱文荣教授说。

渴望从当地人那里获得友善
农民工非常渴望和城市当地居民交往,但大部分交往程度还比较低。31.5%的农民工和当地居民经常交往,7.87%的人从来不和当地人交往。
他们非常渴望能和城里人交往,从城市居民那里获得友善——61.2%的人表现出强烈的交往意愿,不愿意的人占17.3%。这两项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已经开始跳出亲缘、地缘关系组成的人际交往圈子,正在积极地试图进入城市居民的社会关系。
造成农民工人际交往与城市人隔绝和封闭的原因是,农民工从事的多是被城市人视为地位低下的工作,而长期以来的城乡巨大差距,形成了部分城市人的相对优越感,轻视农民。有29.7%的农民工认为,本地人对他们不太友好,排斥他们。

整个长三角都在努力
为了解决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让农民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近年来,长三角城市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民工服务,如浙江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上海每500个外来人口配一个信息采集员,等等。
“中国农民经过30年的城市打工之旅,开始大规模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新移民,而市民身份的获得和城市文化模式的认同,是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关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朱虹副教授说,“要帮助农民工完成城市化过程,政府需要打造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