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和下午,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的高级研究员Suresh Babu博士与张晓波博士(兼浙江大学CARD“签约”教授)为CARD师生及商务部2007年援外“小农适应全球化高级研修班”学员分别做了题为“联接小农与市场(Linking Smallholder Farmers to Markets)”与“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验与教训(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China: Experience and Lessons)”的报告。
一、Basu博士的报告
出生于印度的Babu博士在Iowa State University获得了他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曾在Cornell University等多所机构做过访问研究。得益于诺贝尔和平奖得主Norman Borlaug关于走出办公室到田野中去制定政策、到非洲去改善食物安全的指引,1989-1994年,他用了五年时间在马拉维理解了如何制定政策。目前,他是IFPRI的学习与能力加强项目(Learning and Capacity Strengthening Program)的负责人。
正式的主题陈述前,Babu博士强调贫困和营养不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克服的顽症。他不赞同国际组织代替发展中国家政府制定政策的做法,希望这些国家的官员们能够学会自行制定发展政策。
市场失灵正逐渐将小农排除出市场,原因包括高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缺失的投入品市场以及政策和非经济因素引致的市场壁垒。南亚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方面,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消费结构都表现出由粮食类产品向园艺、畜牧产品转变的特征;另一方面,食品供应链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农场仍然是高度细碎化的,而除农户之外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都在快速地规模化。为了让小农参与到农业经济中,尤其是快速增长的领域,也为了保障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有必要制定适宜的政策以确立市场机制、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
联接小农与市场的可行做法包括订单农业(contract farming)、ITC的Choupal Fresh Model(ITC提供农业推广服务,但生产和市场风险由农户承担)、Bharti(fieldfresh)model(农民租出土地,并成为租入土地公司的员工)等等。然而,没有十全十美的办法。Babu博士认为合适的评价原则是ICSS:Inclusiveness(参与性)、Competitiveness(竞争性)、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和Scalability(规模化)。
Babu博士将这场报告定位为智力的汇集和信息的交流,而不是一场老师-学生式的讲座。报告过程中,来自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畅谈本国经验,向Basu博士咨询解惑。
二、张晓波博士的报告
张晓波博士的报告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概述。支撑一个地区发展的原因通常是具备不同资源禀赋下的比较优势和具备相似资源禀赋下的竞争优势(生产空间),此外,激励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回顾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程。从全国奉行重工业主导的发展战略到以设立经济特区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政策、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以及环渤海经济区的建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散化、区域竞争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具体到浙江省,产业集群的现象非常突出。张晓波教授以濮院羊毛衫为例解释了产业集群细化专业分工和降低进入门槛的优势。然而,分散化的发展战略也带来了不断扩大的地区间差距。1999年起,中国政府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试图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转移支付和公共投资四个方面加强东西部之间的空间联系。而且,各地近来也内生出了一些小型的、非常规的制度创新,诸如警察交换项目。
第三部分是对非洲发展的一些思考。如何将正在迅速发展的经济体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如何开放经济价值极高的农产品?这些是摆向往和平、富于企业家精神的非洲人民面前的问题。
报告过程中,张晓波教授与学员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一、Basu博士的报告
出生于印度的Babu博士在Iowa State University获得了他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曾在Cornell University等多所机构做过访问研究。得益于诺贝尔和平奖得主Norman Borlaug关于走出办公室到田野中去制定政策、到非洲去改善食物安全的指引,1989-1994年,他用了五年时间在马拉维理解了如何制定政策。目前,他是IFPRI的学习与能力加强项目(Learning and Capacity Strengthening Program)的负责人。
正式的主题陈述前,Babu博士强调贫困和营养不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克服的顽症。他不赞同国际组织代替发展中国家政府制定政策的做法,希望这些国家的官员们能够学会自行制定发展政策。
市场失灵正逐渐将小农排除出市场,原因包括高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缺失的投入品市场以及政策和非经济因素引致的市场壁垒。南亚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方面,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消费结构都表现出由粮食类产品向园艺、畜牧产品转变的特征;另一方面,食品供应链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农场仍然是高度细碎化的,而除农户之外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都在快速地规模化。为了让小农参与到农业经济中,尤其是快速增长的领域,也为了保障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有必要制定适宜的政策以确立市场机制、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
联接小农与市场的可行做法包括订单农业(contract farming)、ITC的Choupal Fresh Model(ITC提供农业推广服务,但生产和市场风险由农户承担)、Bharti(fieldfresh)model(农民租出土地,并成为租入土地公司的员工)等等。然而,没有十全十美的办法。Babu博士认为合适的评价原则是ICSS:Inclusiveness(参与性)、Competitiveness(竞争性)、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和Scalability(规模化)。
Babu博士将这场报告定位为智力的汇集和信息的交流,而不是一场老师-学生式的讲座。报告过程中,来自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畅谈本国经验,向Basu博士咨询解惑。
二、张晓波博士的报告
张晓波博士的报告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概述。支撑一个地区发展的原因通常是具备不同资源禀赋下的比较优势和具备相似资源禀赋下的竞争优势(生产空间),此外,激励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回顾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程。从全国奉行重工业主导的发展战略到以设立经济特区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政策、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以及环渤海经济区的建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散化、区域竞争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具体到浙江省,产业集群的现象非常突出。张晓波教授以濮院羊毛衫为例解释了产业集群细化专业分工和降低进入门槛的优势。然而,分散化的发展战略也带来了不断扩大的地区间差距。1999年起,中国政府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试图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转移支付和公共投资四个方面加强东西部之间的空间联系。而且,各地近来也内生出了一些小型的、非常规的制度创新,诸如警察交换项目。
第三部分是对非洲发展的一些思考。如何将正在迅速发展的经济体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如何开放经济价值极高的农产品?这些是摆向往和平、富于企业家精神的非洲人民面前的问题。
报告过程中,张晓波教授与学员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