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辉
一、访问概况
12月10日至22日,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学科部组织了中国农业经济学术交流团,访问了巴西和阿根廷。访问团成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学科部常务副主任陈晓田研究员,宏观管理处处长杨列勋博士,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秀清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教授。这是中国农业经济学家首次组团访问拉美国家。访问的主要目的,一是考察和了解拉美国家农业生产与组织、农产品供应链与国际贸易以及农业政策的现状与发展态势。二是与有关两国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三是建立中国和拉美国家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和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关系。
在访问巴西期间,代表团于12月12日访问了巴西圣保罗大学经济学院和农学院,与该校经济学院的师生们举行了题为“中巴农业发展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学术研讨会,中巴双方代表分别围绕主题进行了发言和交流。此外,代表团还与访问了巴西国际贸易谈判与咨询研究所(ICONE),与该所研究人员就WTO农业谈判问题、科研经费与体制、开展双边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13日-14日,代表团还考察了巴西农科院、巴西核农业研究中心和一个以甘蔗(sugarcane)加工机械为主的大型农机加工厂。在阿根廷访问期间,代表团主要与布宜诺斯埃利斯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
在访问期间,代表团还就中国与巴西和阿根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生物能源替代、农产品加工与贸易以及研究项目资助、校际合作与人员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达成了若干合作的意向。访问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代表团成员对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在农业发展,尤其是强劲的农业国际竞争力,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良好的环境意识和政策,有效的政府公共政策等,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人们常说的“拉美陷阱”问题与“贫民窟”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若干观察与启示
1、令人惊讶的农业潜力与竞争力
巴西人口有1.8亿,国土面积850万平方公里,26个州,还有一个联邦特区。尽管该国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其耕地面积却大大超过我国,占世界19%的耕地(而我国仅占世界7%的耕地),并且目前巴西的农业只利用了其中的50%左右,从农业资源的角度看,还大有潜力。巴西农业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强的竞争力。1995-2004年,巴西的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在5.8%,2004年的农产品出口额排名世界第三(第四为阿根廷),仅次于欧盟和美国。其中2005年出口额排名世界第一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有:甘蔗及其加工的乙醇;鸡肉;牛肉;咖啡;烟草和橙汁;大豆出口额排名世界第二;猪肉和棉花的出口额排在世界第四位。
2、相当领先的替代能源产业与发展
巴西和阿根廷均有石油资源,能源并不匮乏,但是两国政府在能源战略方面却有长远考虑,能源替代产业,尤其是生物(植物)能源产业的发展令人刮目相看。以巴西的甘蔗及其加工的乙醇产业为例,其产量(糖和乙醇)和种植面积未来几年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见表一)。此外,为了加快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巴西还新启动了100多个相关研究项目。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相比,巴西在蔗糖及其乙醇的生产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见表二),其乙醇产量占世界份额的36.4%(见表三),位居世界第一。在考察期间以及与当地的学者交流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到,尽管巴西和阿根廷是两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4000美元左右,但是他们对能源替代产业,尤其是植物替代能源产业的科学研究却极其活跃,商业应用和市场份额,在世界上都处在领先地位。
表1,巴西的甘蔗产业发展与计划
年份 2005/2006 2006/2007 2010 2013
甘蔗(百万吨) 387 440 570 660
面积(百万公倾) 5.6 6.1 8 9
蔗糖(百万吨) 25.8 26.3 27 28
乙醇(百万立升) 15.9 18.1 23 27
表2,巴西蔗糖及其乙醇生产成本与欧美的比较 单位:美元/吨
蔗糖 乙醇
巴西 160 0.22
世界 500-700(欧洲) 0.60(美国)
表3,2005年世界与有关国家乙醇生产量
国家 产量(单位:10亿立升) 占世界比重(%)
巴西 15.4 36.4
美国 15.0 35.2
中国 3.7 8.7
印度 1.6 3.7
世界 42.3 100
3、朴实无华的环保意识与实际行动
在巴西和阿根廷,政府大力倡导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能源替代产业,除了上述的植物转化乙醇外,两国还加大投入,致力于从生物垃圾中提炼乙醇和开发生物柴油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更为重要的是,环保意识在广大群众中已经深入人心。在巴西和阿根廷,我们几乎每天都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蓝天白云,到处可见城市的公共绿地,与人和谐共处的鸽子;大城市的交通尽管比较拥挤,但却井然有序,高峰时段车流速度很慢,但很少堵着不动。汽车对于这两个拉美国家的百姓家庭来说,似乎也比较普及,但与中国不同的是,这两个拉美国家,尤其是巴西,家庭用车普遍档次不高,马路上行使的大多是价格相对便宜、排量较低的单排门微型车。听巴西人介绍,大多数巴西人家庭用车主要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身份或摆阔,而是以车代步。更为意想不到的是,替代能源的使用在这两个拉美国家的交通运输领域已经非常普遍。例如在巴西,每个汽车加油站都同时供应汽油和乙醇,政府鼓励汽车用户加油时使用乙醇,并且规定使用量不低于30%。
4、富有启示的政府与市场结合方式
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但实践中究竟如何具体的结合,却是一门学问。巴西是一个私营经济占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在政府和市场的配合方面有不少新得。首先是政府在为百姓提供公共品与服务方面动了不少脑筋,特点是用较少的钱,获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市,政府在周末两天会对该城市繁华地段以及濒临海边的城市主要干道的道路进行交通管制,其目的是使广大百姓,尤其是工薪阶层能在休息日比较方便地到这些地区享受城市美景,在不很拥挤的空间中得到很好的休闲。此外,对于那些失业或无收入来源的群体,政府对他们的救济方法,除了发给一定额度的救济金外,还为这些人提供一种免费的购物卷(卡),持有这种卷(卡)的人可以到指定的商店,凭卷(卡)购买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的食物。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救济方法能够达到救济的目的,比给钱救济要有效,因为钱的用途太广泛,可以一次就挥霍一空。另外,为了让那些低收入者也能享受正常的娱乐活动,政府专门投资建造了一些相对简易的公共娱乐场所,穷人可以到这些场所免费(或近乎免费)地参加娱乐活动,这种做法不仅满足了低收入者的基本文化娱乐需求,而且减少了社会冲突,对社会的稳定有积极的作用。
至于教育和医疗,政府也建立了免费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公共教育体系和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由于是公共品,因此水平和质量不很高,但能够满足广大百姓,尤其是低收入者在这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需求。与此同时,社会还存在大量水平与质量较高的私营学校和医院,它们的服务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你如果经济条件较好,又想得到较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那就花钱进入私营的学校和医院。教育和医疗这两个究竟应该作为公共品,从而由政府来提供?还是作为私人品,从而由市场来提供?人们常常争论不休的服务领域,在这儿得到了巧妙的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就是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即:那些从道义和伦理角度来看的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须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而那些超越道义和伦理的、着眼于人类的发展和多样性需求的产品和劳务,可以由市场来提供。上述例子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是:对于教育和医疗这样的服务性产品,划分它是否公共品和私人品的标准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排它性和使用的竞争性程度,而更需要考虑它的道义和伦理尺度。
5、重新认识“贫民窟”与“拉美陷阱”现象
在去巴西和阿根廷考察之前,我对这两个国家的认识并不充分,许多甚至于是比较负面的,印象中的拉美国家常常被看成是“贫民窟”,“拉美陷阱”,收入差距大,通胀率高、经济不稳定的代名词或象征,经常把它们看成是经济发展不成功的例子。然而,通过十多天的考察和了解,尽管不很全面和深入,对这两个国家却有了新的认识。巴西给人的感觉是文化与种族相当多元,同时又相互兼容和开放的国家。阿根廷与其说是一个拉美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在建筑风格、文化以及人的模样等方面更接近欧洲风格的国家,据说大多数阿根廷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欧洲国家。
“贫民窟”现象可以说是所谓的“拉美陷阱”的基本表现。巴西的“贫民窟”闻名于世,这次有机会在里约热内卢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却有一番别样的感受。里约热内卢是一个靠海多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具有500多年历史,800多万人口的商业与文化旅游城市。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大多集中在风景秀丽的山坡上,与城市现代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到晚上,无论你从飞机上俯瞰,还是坐车兜风,星星点点的灯光最密集的地方,就是这些“贫民窟”。白天看去,这些大多数房子覆盖在50米至100米的山中央,比较密集,基本上都是外墙裸露的砖体结构房子,相对简陋,一般为一层楼的房子,也有少数是两层楼的房子,但都是一户一房,并且通电通水,生活垃圾也纳入城市收集处理系统。因此,比起我国一些大城市城郊结合部农民工租用的房子,外观要差些,但居住面积会大些;比起国内大城市,如上海还存在的“棚户区”,则条件还要好些。巴西人把它们称作是“违章建筑”,因为这些房子并非政府提供,而是由贫穷人口自己建造的,但是政府并不会去拆除,因为你要拆掉这些房子,你就需要为他们提供住处,所以政府是默认他们的存在。生活在“贫民窟”人,白天在城里工作,收入总体不高,但同样享受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医疗和失业救济等福利保障,并且接受城市的管理。由此看来,巴西“贫民窟”的人口已经融入城市,已经成为收入较低,但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和人口群体。
巴西卢拉总统执政以来,在社会公平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他曾经放言:“在我任上,一定要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他的许多政策措施已经收到了效果,得到了广大平民百姓的拥护,这是他继续连任总统的重要原因。巴西政府正视经济转型与发展中的“拉美陷阱”,妥善处理“贫民窟”问题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在处理失地农民和城市农民工问题时参考。
6、前景广阔的中国与拉美国家合作
短短十多天的考察,除了对这两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有了新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在拉美国家所产生的影响,标志之一是中国的小商品在这些国家以价廉物美著称,在不少商店里都可以看到;其二是去拉美国家的中国考察团和旅游者越来越多,以至于当地的旅行社有些应接不暇,当地的中国餐馆日益兴隆;其三是由于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和人员往来的不断加强,中文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市场,想学中文的人开始增多;其四是无论是学者、官员,还是普通的百姓,都对中国的改革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表示惊叹,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在不断提升。
尽管中国和巴西、阿根廷以及其它不少拉美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双方互补性很强,巴西和阿根廷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农业发展潜力与空间很大,能源及其替代产业具有明显优势,而中国具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的竞争优势,资本也较充裕,因此双方的贸易潜力很大,并且是互利互补,可以建立长期的双边贸易关系。也就是说,中国应扩大这些国家农产品和能源的进口,同时扩大中国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如能形成这种循环,则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即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国能源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发展,进一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除了发展双边贸易外,还应注重发展对外投资和技术合作。许多巴西和阿根廷的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中国的出口商品尽管价格便宜,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毕竟是市场盈利行为,并且由于价格较低,对当地同行业发展压力很大,如果中国还能重视投资与技术方面的合作,则能对他们的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这样的话,正面效应大,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会更融洽和可持续。
中国和巴西、阿根廷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处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不少问题具有相似性,双方可以互为借鉴。中国经济增长很快,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为他们借鉴,同时,中国存在经济增长粗放,环境破坏严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事业滞后等问题,面临着加快经济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巴西和阿根廷在发展能源替代产业;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建立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缓和社会矛盾以及政府与市场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有效配合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一、访问概况
12月10日至22日,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学科部组织了中国农业经济学术交流团,访问了巴西和阿根廷。访问团成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学科部常务副主任陈晓田研究员,宏观管理处处长杨列勋博士,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秀清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教授。这是中国农业经济学家首次组团访问拉美国家。访问的主要目的,一是考察和了解拉美国家农业生产与组织、农产品供应链与国际贸易以及农业政策的现状与发展态势。二是与有关两国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三是建立中国和拉美国家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和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关系。
在访问巴西期间,代表团于12月12日访问了巴西圣保罗大学经济学院和农学院,与该校经济学院的师生们举行了题为“中巴农业发展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学术研讨会,中巴双方代表分别围绕主题进行了发言和交流。此外,代表团还与访问了巴西国际贸易谈判与咨询研究所(ICONE),与该所研究人员就WTO农业谈判问题、科研经费与体制、开展双边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13日-14日,代表团还考察了巴西农科院、巴西核农业研究中心和一个以甘蔗(sugarcane)加工机械为主的大型农机加工厂。在阿根廷访问期间,代表团主要与布宜诺斯埃利斯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
在访问期间,代表团还就中国与巴西和阿根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生物能源替代、农产品加工与贸易以及研究项目资助、校际合作与人员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达成了若干合作的意向。访问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代表团成员对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在农业发展,尤其是强劲的农业国际竞争力,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良好的环境意识和政策,有效的政府公共政策等,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人们常说的“拉美陷阱”问题与“贫民窟”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若干观察与启示
1、令人惊讶的农业潜力与竞争力
巴西人口有1.8亿,国土面积850万平方公里,26个州,还有一个联邦特区。尽管该国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其耕地面积却大大超过我国,占世界19%的耕地(而我国仅占世界7%的耕地),并且目前巴西的农业只利用了其中的50%左右,从农业资源的角度看,还大有潜力。巴西农业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强的竞争力。1995-2004年,巴西的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在5.8%,2004年的农产品出口额排名世界第三(第四为阿根廷),仅次于欧盟和美国。其中2005年出口额排名世界第一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有:甘蔗及其加工的乙醇;鸡肉;牛肉;咖啡;烟草和橙汁;大豆出口额排名世界第二;猪肉和棉花的出口额排在世界第四位。
2、相当领先的替代能源产业与发展
巴西和阿根廷均有石油资源,能源并不匮乏,但是两国政府在能源战略方面却有长远考虑,能源替代产业,尤其是生物(植物)能源产业的发展令人刮目相看。以巴西的甘蔗及其加工的乙醇产业为例,其产量(糖和乙醇)和种植面积未来几年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见表一)。此外,为了加快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巴西还新启动了100多个相关研究项目。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相比,巴西在蔗糖及其乙醇的生产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见表二),其乙醇产量占世界份额的36.4%(见表三),位居世界第一。在考察期间以及与当地的学者交流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到,尽管巴西和阿根廷是两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4000美元左右,但是他们对能源替代产业,尤其是植物替代能源产业的科学研究却极其活跃,商业应用和市场份额,在世界上都处在领先地位。
表1,巴西的甘蔗产业发展与计划
年份 2005/2006 2006/2007 2010 2013
甘蔗(百万吨) 387 440 570 660
面积(百万公倾) 5.6 6.1 8 9
蔗糖(百万吨) 25.8 26.3 27 28
乙醇(百万立升) 15.9 18.1 23 27
表2,巴西蔗糖及其乙醇生产成本与欧美的比较 单位:美元/吨
蔗糖 乙醇
巴西 160 0.22
世界 500-700(欧洲) 0.60(美国)
表3,2005年世界与有关国家乙醇生产量
国家 产量(单位:10亿立升) 占世界比重(%)
巴西 15.4 36.4
美国 15.0 35.2
中国 3.7 8.7
印度 1.6 3.7
世界 42.3 100
3、朴实无华的环保意识与实际行动
在巴西和阿根廷,政府大力倡导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能源替代产业,除了上述的植物转化乙醇外,两国还加大投入,致力于从生物垃圾中提炼乙醇和开发生物柴油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更为重要的是,环保意识在广大群众中已经深入人心。在巴西和阿根廷,我们几乎每天都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蓝天白云,到处可见城市的公共绿地,与人和谐共处的鸽子;大城市的交通尽管比较拥挤,但却井然有序,高峰时段车流速度很慢,但很少堵着不动。汽车对于这两个拉美国家的百姓家庭来说,似乎也比较普及,但与中国不同的是,这两个拉美国家,尤其是巴西,家庭用车普遍档次不高,马路上行使的大多是价格相对便宜、排量较低的单排门微型车。听巴西人介绍,大多数巴西人家庭用车主要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身份或摆阔,而是以车代步。更为意想不到的是,替代能源的使用在这两个拉美国家的交通运输领域已经非常普遍。例如在巴西,每个汽车加油站都同时供应汽油和乙醇,政府鼓励汽车用户加油时使用乙醇,并且规定使用量不低于30%。
4、富有启示的政府与市场结合方式
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但实践中究竟如何具体的结合,却是一门学问。巴西是一个私营经济占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在政府和市场的配合方面有不少新得。首先是政府在为百姓提供公共品与服务方面动了不少脑筋,特点是用较少的钱,获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市,政府在周末两天会对该城市繁华地段以及濒临海边的城市主要干道的道路进行交通管制,其目的是使广大百姓,尤其是工薪阶层能在休息日比较方便地到这些地区享受城市美景,在不很拥挤的空间中得到很好的休闲。此外,对于那些失业或无收入来源的群体,政府对他们的救济方法,除了发给一定额度的救济金外,还为这些人提供一种免费的购物卷(卡),持有这种卷(卡)的人可以到指定的商店,凭卷(卡)购买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的食物。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救济方法能够达到救济的目的,比给钱救济要有效,因为钱的用途太广泛,可以一次就挥霍一空。另外,为了让那些低收入者也能享受正常的娱乐活动,政府专门投资建造了一些相对简易的公共娱乐场所,穷人可以到这些场所免费(或近乎免费)地参加娱乐活动,这种做法不仅满足了低收入者的基本文化娱乐需求,而且减少了社会冲突,对社会的稳定有积极的作用。
至于教育和医疗,政府也建立了免费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公共教育体系和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由于是公共品,因此水平和质量不很高,但能够满足广大百姓,尤其是低收入者在这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需求。与此同时,社会还存在大量水平与质量较高的私营学校和医院,它们的服务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你如果经济条件较好,又想得到较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那就花钱进入私营的学校和医院。教育和医疗这两个究竟应该作为公共品,从而由政府来提供?还是作为私人品,从而由市场来提供?人们常常争论不休的服务领域,在这儿得到了巧妙的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就是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即:那些从道义和伦理角度来看的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须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而那些超越道义和伦理的、着眼于人类的发展和多样性需求的产品和劳务,可以由市场来提供。上述例子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是:对于教育和医疗这样的服务性产品,划分它是否公共品和私人品的标准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排它性和使用的竞争性程度,而更需要考虑它的道义和伦理尺度。
5、重新认识“贫民窟”与“拉美陷阱”现象
在去巴西和阿根廷考察之前,我对这两个国家的认识并不充分,许多甚至于是比较负面的,印象中的拉美国家常常被看成是“贫民窟”,“拉美陷阱”,收入差距大,通胀率高、经济不稳定的代名词或象征,经常把它们看成是经济发展不成功的例子。然而,通过十多天的考察和了解,尽管不很全面和深入,对这两个国家却有了新的认识。巴西给人的感觉是文化与种族相当多元,同时又相互兼容和开放的国家。阿根廷与其说是一个拉美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在建筑风格、文化以及人的模样等方面更接近欧洲风格的国家,据说大多数阿根廷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欧洲国家。
“贫民窟”现象可以说是所谓的“拉美陷阱”的基本表现。巴西的“贫民窟”闻名于世,这次有机会在里约热内卢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却有一番别样的感受。里约热内卢是一个靠海多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具有500多年历史,800多万人口的商业与文化旅游城市。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大多集中在风景秀丽的山坡上,与城市现代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到晚上,无论你从飞机上俯瞰,还是坐车兜风,星星点点的灯光最密集的地方,就是这些“贫民窟”。白天看去,这些大多数房子覆盖在50米至100米的山中央,比较密集,基本上都是外墙裸露的砖体结构房子,相对简陋,一般为一层楼的房子,也有少数是两层楼的房子,但都是一户一房,并且通电通水,生活垃圾也纳入城市收集处理系统。因此,比起我国一些大城市城郊结合部农民工租用的房子,外观要差些,但居住面积会大些;比起国内大城市,如上海还存在的“棚户区”,则条件还要好些。巴西人把它们称作是“违章建筑”,因为这些房子并非政府提供,而是由贫穷人口自己建造的,但是政府并不会去拆除,因为你要拆掉这些房子,你就需要为他们提供住处,所以政府是默认他们的存在。生活在“贫民窟”人,白天在城里工作,收入总体不高,但同样享受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医疗和失业救济等福利保障,并且接受城市的管理。由此看来,巴西“贫民窟”的人口已经融入城市,已经成为收入较低,但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和人口群体。
巴西卢拉总统执政以来,在社会公平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他曾经放言:“在我任上,一定要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他的许多政策措施已经收到了效果,得到了广大平民百姓的拥护,这是他继续连任总统的重要原因。巴西政府正视经济转型与发展中的“拉美陷阱”,妥善处理“贫民窟”问题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在处理失地农民和城市农民工问题时参考。
6、前景广阔的中国与拉美国家合作
短短十多天的考察,除了对这两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有了新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在拉美国家所产生的影响,标志之一是中国的小商品在这些国家以价廉物美著称,在不少商店里都可以看到;其二是去拉美国家的中国考察团和旅游者越来越多,以至于当地的旅行社有些应接不暇,当地的中国餐馆日益兴隆;其三是由于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和人员往来的不断加强,中文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市场,想学中文的人开始增多;其四是无论是学者、官员,还是普通的百姓,都对中国的改革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表示惊叹,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在不断提升。
尽管中国和巴西、阿根廷以及其它不少拉美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双方互补性很强,巴西和阿根廷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农业发展潜力与空间很大,能源及其替代产业具有明显优势,而中国具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的竞争优势,资本也较充裕,因此双方的贸易潜力很大,并且是互利互补,可以建立长期的双边贸易关系。也就是说,中国应扩大这些国家农产品和能源的进口,同时扩大中国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如能形成这种循环,则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即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国能源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发展,进一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除了发展双边贸易外,还应注重发展对外投资和技术合作。许多巴西和阿根廷的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中国的出口商品尽管价格便宜,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毕竟是市场盈利行为,并且由于价格较低,对当地同行业发展压力很大,如果中国还能重视投资与技术方面的合作,则能对他们的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这样的话,正面效应大,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会更融洽和可持续。
中国和巴西、阿根廷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处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不少问题具有相似性,双方可以互为借鉴。中国经济增长很快,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为他们借鉴,同时,中国存在经济增长粗放,环境破坏严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事业滞后等问题,面临着加快经济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巴西和阿根廷在发展能源替代产业;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建立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缓和社会矛盾以及政府与市场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有效配合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