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三农研究

促进老区经济发展,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甘沙林,熊娜 时间:2006-08-17 访问次数:26

-----江西省樟坪畲族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典案例分析

摘要:笔者从讲述促进老区经济发展与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出发,指出了发展老区经济是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观点;接着重点介绍了江西省樟坪畲族乡的基本情况及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与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果;随后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的论述;最后还指出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会在新农村的建设浪潮中有所作为的观点。

关键词:老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樟坪畲族乡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发展的问题。自1979年中国从农村开始实施改革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到2005年,中国的GDP达182321元,是1979年的近30倍,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央政府发布的2006年1号文件,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阐述,文件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但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将面临很多问题,其中资金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应该指出发展老区经济是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同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促进老区经济的发展。2006年7月,我们江西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江西省樟坪畲族乡,进行了一次为期十天的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我们对江西省樟坪畲族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樟坪畲族乡的基本情况

樟坪畲族乡位于贵溪市东南端,赣闽交界武夷山脉西麓,东邻铅山县,南交福建省光泽县,西连贵溪市冷水镇,北靠贵溪市文坊镇,区域面积12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00米,年平均气温16.4℃,年均降雨量1850mm,是一个冬有严寒,夏无酷暑的山区小乡。全乡总人口4400人,其中农业人口3419人,畲族人口1090人,占31.88%,下辖四个村委会,40个村民小组,856户,1855个劳动力,其中少数民族有15个村民小组238户486个劳动力。全乡耕地面积2109亩,山林面积6.72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62万亩,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百强乡镇。

另外樟坪畲族乡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俗文化资源。畲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浪漫色彩的少数民数,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俗称山哈。近似客家话,畲族人民日常生活都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交流。畲族语言、歌谣(长曲、交恋、锁歌)是畲族的传家宝。畲族有自己的民俗节目,最具鲜明独特为“乌饭节”、“会亲节”、“过年”等,每逢这些重大节日里,畲族人民会身着民族服装,聚在一边办歌会,对山歌,跳马灯舞、竹杆舞、烧篝火等民俗活动来庆祝自己的节日。同时,畲族人民在婚礼、丧葬、祭祖等方面都颇具自己的民族特色。2005年,畲乡“图腾广场”“民俗文化村”相续竣工。图腾广场以图腾崇拜作为视觉的焦点,以畲族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形象地艺术化地再现畲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文化内涵,体现畲族同胞优秀的品格和民族精神。在图腾广场,畲族人民可在此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举行重大仪式,游者可在举步之日领略到畲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专家学者在欣赏之余,可寻根本,溯源流,探究畲族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畲乡民俗文化村建设之初,聘请了北京民族设计专家进行设计,以弘扬民族文化,改善群众生活,展现畲族新风貌为出发点,遵照“民族化、特色化、现代化”的要求,遵从畲族总体规划,规划设计为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分别设计五种别具风格的畲族民居。民俗文化村的建成,整体展现了畲族人民现代的民俗生活风貌。

二是生态景观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十处景点:(1)阳际坑峰,松涛观日:省级自然保护区。(2)修竹山庄:素有“小庐山”之称。(3)森林浴,十里竹海漫游:自修竹山庄公路向西行,道路两边茫茫十余里竹海,峰回路转,青山连绵。(4)甑盖山金顶:在赣东北及闽北甑盖山与葛仙山、三清山齐名。现有庙宇,庙观及佛殿,是江西、福建道教、佛教信教聚集之处。(5)三际头三叠泉瀑布:三际头位于上山,三叠泉垂直落差近100米,形成三级瀑布,悬崖石壁,如斧劈刀削一般怪石嶙峋。(6)千年姊妹枫:在畲寨的樟坪村、姜山村、柴古村,分别生长着三棵树貌几乎相同的千年古枫树,每棵枫树的树直径都在1.5米左右,被称为“千年姊妹枫”。(7)青茅境:青茅境海拔1409米,山顶平缓,是鹰潭市少有的高山草甸分布带;这里曾种过人参、川牛滕等名药,并营造优质云雾茶200余亩,景色十分诱人。(8)火烧关、古驿道:相传宋朝杨家将穆桂英派兵开关,用火烧攻山体岩石开出关门隘口。所以叫火烧关。元、明、清朝代这里都曾派兵守护,现尚见扎兵的营盘遗址。(9)古寨垒城墙:在东坑杨坂高坑岭及上山东西头上,于明清年代修建。(10)红军遗迹:土地革命时期,王道的红军部队曾在上山熊家屋驻过,屋前墙壁留下红军写的标语,现尚见遗迹。

三、樟坪畲族乡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00五年全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其中国民生总值达到7063.3万元,是2000年的4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6000元,财政总收入2829万元,是2000年原樟坪畲族乡的100倍,地方财政收入882万元,是原樟坪畲族乡2000年的3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46元。现在畲乡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政行为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洋溢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和创业激情。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笔者总结了两点经验可供参考:

(一)依靠招商引资,实现富民兴乡

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继续坚持“跳出畲乡看畲乡、跳出畲乡建畲乡,调头向外、内外结合”的总体发展思路,同时确立了“绿水青山留在畲乡,金山银山垒在园区”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了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力度,突出招商工作为主抓手,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坚决落实“亲商、爱商、安商、扶商、富商”的“五商”措施;实行“包洽谈、包签约、包资金到位、包协调、包开工投产”的“五包”机制。以诚招商,以情招商,创新机制,真抓实干,使招商引资项目达到签约一个,成功一个,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下、稳得住”。同时,以市工业园为平台,坚持走“打破地域界限,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本乡木竹资源优势,发展精深加工;创立品牌,开发茶叶资源”路子,通过招商引资,带动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该乡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全年成功引进项目3个,合同进资2.55亿元,实际进资8,750万元。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贵溪市工业园中“畲乡民族工业园”已初具规模:目前,共引进企业11家,基本确定的入园企业共10家,正式投产的企业已达4家。2003、2004、2005年连续三年,在全市乡镇招商引资工作年度考核评比中,该乡均名列榜首。

(二)、积极发展旅游产业,转变畲乡经济发展模式

该乡政府十分重视畲乡旅游业的发展,多次聘有关专家实地考察乡旅游资源情况,并结合畲乡实际,因地制宜的编制了“畲乡旅游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建设了上山修竹宾馆、畲寨山哈客楼、民俗文化村、图腾广场,景点简易山路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现在,每年来此观光旅游的人逐年上升,旅游收入也不断增多。总结了畲乡的成功经验后,我得出了两点启示。一是畲乡的旅游发展思路很明确。畲乡党委、政府综合畲乡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生态为本,文化为核,自然为景”的旅游发展思路,围绕食、宿、行、游、娱、购六大旅游要素,对乡域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手规划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精品旅游模式,突出旅游发展规划,以民族文化、生态休闲为特色,建立和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对旅游开发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大力引进资金投入旅游项目,推动旅游服务上档次、上水平,力争樟坪旅游纳入鹰潭市旅游框架体系。二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推进畲乡旅游整体环境的提升。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分户建设、市场动作”的原则,结合畲族民俗文化,创建了畲乡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的竣工,整体的展现了畲族人民的风情风貌,优化了畲乡的旅游环境,提升了畲乡的旅游品位,引吸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樟坪畲族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樟坪畲族乡政府为了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明确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乡政府主要采取上级下拨、政府补贴和群众自筹的方式进行多方筹集。其中,市定点示范村由新农村建设办进行统一拨付,其它示范建设村有村民自筹和乡政府根据建设要求、工程进度给予适当补贴资金。乡政府还在大力发展畲乡公益事业,构建和谐平安畲乡上大做文章。一是通路:为彻底改变畲乡山区交通不便的状况,打开群众致富的大门,2001年以来,先后投资175万元用于新建沙石公路29公里,筹资1700多万元新建水泥公路30多公里,使100%的村小组都通了4?5米宽的沙石路,50%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2005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援助下,又顺利完成了赣东北少数民族三乡(樟坪、篁碧、太源)联通出省公路工程的乡境内樟(坪)?桃(桃田卡子岗)22km工程的路基堪察与测量工作,为贯通赣东北三乡联通出省公路工程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加快了农民致富。二是通水:筹资40多万元,充分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为百姓安装自来水,使全乡85%的村民喝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2005年冬季,乡政府又投资10万余元,对双圳拦水大坝进行了维修加固,大大提高了农田的灌溉面,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通电:乡4400余人散居在40个村小组,平均每个村子就100余人,住户相当分散,加之地处山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通电难度很大。但是该乡硬是投资170多万元,使全乡95%的村民都用上了电。四是通信:为丰富山区群众的业余精神生活,多方争取支持,并且自出资金10多万元,为70%的村民装上了有线电视。五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樟坪畲族乡党委、政府始终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近年来,经多方筹集资金,先后设立了“仕满教育基金”和“畲乡希望之星教育基金”,对家庭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加大资金帮扶力度。连续几年,乡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大,财力吃紧的情况下,坚持每年从财政上拨付配套资金10000元,用于奖励为畲乡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为畲乡获得荣誉的优秀学生。对乡内考取贵溪一中等重点高中的学生,每人奖励400元,考取二类本科院校的每人奖励800元,考取一类本科院校的每人奖励1000元,考取清华、北大等全国10大名校的每人奖励5000元。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樟坪畲族乡政府非常清晰的认识到要想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不断加强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建工作得到了全面开展,村建工作得以扎实的推进。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下了功夫:一是积极抓住契机,推进党的建设。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1)加强了自身学习培训,促进了自身的建设。近年来,乡党委除了按年初制定的学习计划,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集中学习外,充分利用在全市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契机,加强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建设。同时,乡党委还特别聘请了贵溪市委党校教师来乡授课,系统地讲解党的知识,在加强学习培训的过程中,促使自己不断提高自身建设。(2)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高执政能力。首先是征求意见、认真整改。乡党委通过设立信箱、开通电话、发放征求意见表和走访群众等形式,在全乡范围内,广泛征求群众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对乡机关党员干部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主要是结合樟坪民俗文化小康示范村建设,在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开展以“挂扶帮助”为主要形式的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各党政班子成员对所挂扶建房对象存在的困难,积极提供政策、信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建房户消除思想顾虑。

二是依托党建,推进村建。乡党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依托党建成功经验,不断推进村级组织建设。一是进行全面财务审计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准备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乡政府及时给予了通报,并要求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就村“两委”班子的团结性、战斗力,为民办实事和班子成员的工作作风、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对此,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认真研究,分别制定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方案,并相应成立了指导小组,为换届选举工作明确了程序和法律依据。三是继续抓好“三培两带”工程,帮助群众尽快致富。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乡党委继续开展“三培两带”工程,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四是狠抓规划,建设民俗文化新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分户建设、市场运作、加快发展”的原则,兴建了高起点规划、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并且配套建设了村中的水、电、路、绿地和灯光等附属设施。其中,对民俗文化新村的建设,乡党委、政府特别重视,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前后都聘请了民族大学学者、专家等进行评审指导。目前,21户建房户均侨迁新居,入住新村。并在2006年全市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评审中,樟坪民俗文化小康示范村建设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总结: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虽说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迅速,但就我国的人口总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言,知识青年不是多了,而是还很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现有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数量和整体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农业新技术革命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需要,无法满足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应该看到,我国广大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里也是莘莘学子能够建功立业的舞台。现在我国各地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高潮。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靠什么?还是要靠科技和人才。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到农村的基层去。我坚信,农村的广阔天地一定会使我们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王振中,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社会文献出版社,[M]2006.6。

2陈永,南中国”三农”问题调查报告,南方日报出版社,[M]2006.4。

3中共樟坪畲族乡委员会,关于2006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2006年5月20日。

4樟坪畲族乡人民政府,樟坪畲族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2006年5月。

5郑占煌,樟坪畲族乡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5月。

6雷纪文,在樟坪畲族乡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6年5月6日。

7郑占煌,樟坪畲族乡2005年工作总结,2006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