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农民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看,非农收入是未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而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城镇化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带动整个国民消费。
[关键词] 城镇化;农民收入;启动消费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Farmer’s income and Consumption
WANG Chen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81)
[Abstract] From the change and the structure of farmer’s income in China, their main income was coming from the non-agriculture activities. The change which more farmers living in town could not only increase their income, but also improve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The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public service in town, the consumption of farmer could be wake up and the whole economy would be obtain benefit from these change.
[Key words] Urbanization; Farmer’s income; Increasing the consumption
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启动城乡居民消费品市场,创造最大增长空间,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农民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看,非农收入是未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
从农民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看,农民收入构成由家庭经营收入、劳动报酬收入、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构成。从各种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看,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一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见表1),二者相加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1990年为95.7%, 1995年为93.8%, 2002年为94.0%, 2003年为93.8%,这一比例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两项收入合在一起占农民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左右。但是,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相对重要性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报酬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从1995年的22.4增加到2003年的35. 0%,增加了12.6个百分点,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1990年为75. 5% , 2003年降低为58.8%,降低16.7个百分点,后者减少的幅度基本等于前者增加的幅度。
表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
年份
1990
1995
2002
2003
元
%
元
%
元
%
工资性收入
139
20.2
354
22.4
840
33.9
918.4
35.0
家庭经营纯收入
519
75.5
1126
71.4
1487
60.1
1541.3
58.8
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29
4.3
98
6.2
149
6.0
162.6
6.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2004年。
从上述农民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到,由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95%左右,因此,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在农民收入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然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因素都表现出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首先,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实现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中国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1.33亿计算计算,人均只有约0.1km2。随着经济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耕地,靠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来增加农民收入困难较大。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
其次,从农产品的价格水平看,除大米、大豆的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近外,小麦价格已比国际价格高80%左右,玉米高60%以上,棉花高10%以上,菜子油和豆油高40%以上,禽肉高35%左右,中国农产品已全面进入高价阶段。中国已加入WTO,对农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政策将逐步取消,国内农产品价格再升高的空间不大。因此,靠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困难更大。
再次,从粮食产量水平看,大幅度地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收入困难也较大。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粮食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快速增长,但体制因素的能量迅速释放之后,粮食产量随之出现徘徊局面。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某些重要的产粮区,谷物生产效率已经接近当地耕地光热水土条件下的生产潜力;在中国苏南一些地区,复种指数曾达200%,精耕细作也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己经变的更难了。从河南省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看,1990- 2003年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并不是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而是高低起伏不定。从夏收粮食的总体情况看,2002年最高,2003年夏收粮食的主要农产品单位产量只相当于1995年的夏收粮食单产水平。而从秋收粮食的总体情况看,2003年秋收粮食的主要农产品单位产量却最高。粮食单产并不是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因此,靠提高粮食产量来增加农民收入也并不能保证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上述种种不利于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注定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在农业之外寻求增加收入的途径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最理想选择,也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源泉。
二、从城镇化的影响看,城镇化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1、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傅晨教授运用“劳动合理负担耕地法测算”估计到“十五”期末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加1.8亿人。”与此同时还有人认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还以1300万人的速度增加,据此推算到2015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3亿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导致了农民收入的低下,这可以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实际现状得到证明。因此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当务之急。而城镇化过程本身就是工业化的结果,就是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它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不仅如此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它还能有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使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能够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
2、城镇化能够加速农民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虽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改变了粮食供给长期短缺的现状。但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要想在家庭小块土地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却变得越来越困难。家庭经营土地规模狭小已经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通过它可以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减少现有农户和自然村落。大幅度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从而增加农村人均土地占有量。在此基础上,如果进行制度创新,积极引入农村土地市场流转机制,实行土地招标、入股、租赁、转包等多种有偿使用方式,就可以使土地逐步向留在农村务农的种植、养殖专业户集中,大幅度增加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民获得明显的农业规模经营效果,增加收入。
3、城镇化能够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和农民素质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从而农民素质的高低是制约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总体上讲,中国农民素质低,观念思维方式落后。这也是目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的主观因素,特别是部分农民缺乏进取的思想,缺乏开放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而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城市是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代表。农民进入开放的现代化的城市,接受城市文明,经城市文明的洗礼和现代文明的熏陶,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等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对于改变目前大多数农民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的现状,实现城乡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也必将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4、城镇化能够增加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城镇化过程就是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城镇人口持续增加的过程。而城镇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这样通过城镇化,一方面减少农民,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另一方面增加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受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销售量的双重制约,即使在目前农产品价格水平下,如果农产品的销售量增加,农民收入也会增加。城镇人口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是农产品销售量增加的直接原因。因此,城镇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中国拥有12.59亿人口,农民却占了8.7亿,城市居民只有3.89亿,占人口总数70%的人生产的农产品,供应只占人口总数30%的人作为商品性消费。也就是说,一个城镇居民的农产品消费是两到三个农民的收入,而美国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供应着143个城镇人口的农产品消费,也就是说美国143个城镇人口的农产品消费是一个农民的收入。根据专家的计算,如果中国城市人口增加到5.79亿,按现有的消费水平,对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可以增加到原有水平的1.5倍。即使农产品价格仍停留在现有水平,农民的收入也会因销量的增加提高到原有水平的1.5倍。再考虑到农民数量的减少,农民人均收入会增加到原有水平的2倍。事实上,需求的增加还会拉动价格的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又会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进一步提高,从而将大大地促进传统农业转变成为高商品率、高效益的现代农业,更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供给者的收益。
三、从城镇化的影响看,城镇化可以启动居民消费
1、农村城镇化可以推动农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我国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住房、小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和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尚需时日;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换断档,农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转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断层使我国城乡消费品市场形成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重庆市农调队的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576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仅为147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仅为城市的26%。从消费结构上看,农村居民用于吃穿住的比例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71.7%,城镇居民用于吃穿住的比例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58. 7%,农村居民较城镇居民高出13个百分点。而在吃的方而,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也明显高于农村。农民消费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有限;另一方而,与现代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社会还是一个相对分散和孤立、缺乏流动的社会,农民容易滋生懒散、拖拉作风,生活和消费方式仍相当落后也是重要原因。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把人口、生产、消费、资金、技术、信息等聚集在一起,使之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扩大社会交往范围,这种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将大大促进农民由传统的自给自足、单一、封闭、慢节奏的农业生活方式向现代、多样、互相依赖、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工作职业化、观念现代化、行为传媒化、消费时尚化和交往多样化,彻底改变农民安土重迁、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创新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消费文化。
2、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可以改善消费环境,启动居民消费。
城镇所提供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是提高农民居住质量,使现代化的生活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提升农民的生活消费层次,进而大幅扩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基本上是城乡二元经济,城乡市场隔绝,农村消费条件不充分,市场发育不完全。在占全国总人63.8%,户数占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不仅电网老旧,电压不稳,而且,电价高昂,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2000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分别为48.7,12.3,28.6,仅为同年城镇居民拥有量的41.7%,15.4%,31.6%。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比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口2253元高出11.3%。2000年上述三大件的价格仅为1991年时的一半或更低,但2000年农村居民的拥有量也仅为1991年城市居民的71.1%,25.3%,35.5%。可见,不是收入水平,而是基础设施不足是限制农村地区的居民实现其消费广大意愿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1999年12月对全国18796个农户所做的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发现,农村电价每调低0.1元钱,对彩色电视机需求的刺激作用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370元,对电冰箱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667元,对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909元。如果做到农村居民用电和城市居民同网同价,在农村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锅做到村村通电视,建水塔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地区将会很快出现一个家用电器的消费高潮,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将不再有过剩的生产能力。水、电等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后,农村地区还会自发地掀起厨房革命、厕所革命等和改善生活质量有关的建设高潮,把许多制造业现存的过剩余生产能力消化掉。[1]
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不可能每个农村都能实现供电平稳和安装自来水。开展农村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小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居民居住集中,从而促进城镇发展,可以使有限的支农投资发挥改善居民生活状况的最大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引导农民进镇建房、买房,还可以直接带动建筑、建材、轻工装饰、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可以有效地消除以往农民买洗衣机当粮缸、买电视机当装饰、买电冰箱当衣柜等制约农民消费的障碍因素,把农民的潜在购买力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姬便便. 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5(05), P437-439.
[2]. 王彦武.河南城镇化战略研究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 傅晨.聚焦中国农村改革热点和重大问题研究 [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 洪本祝, 陈爱贞.城镇化与“三农”问题解决 [J].财贸研究, 2005(04), P24-29.
[5]. 王瑾.城镇化建设对城乡统筹的促进机理研究 [J].生产力研究, 2005(03).P38-40.
[6]. 林毅夫.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山东农业,2003(05),P8-10.
[7]. 汪利娜.加速城市化, 启动消费的现实选择 [J].经济学动态, 2001(09).P48-51.
[8].廖红丰.农民市民化与农民收入的增加[EB/OL]. http://www.ccrs.org.cn/bbs/printpage.asp?BoardID=2&ID=627.
--------------------------------------------------------------------------------
* 王琛,男,1974年11月生,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经济学。
[1]数据和部分资料引自:林毅夫.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山东农业,2003(05),P8-10.
[关键词] 城镇化;农民收入;启动消费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Farmer’s income and Consumption
WANG Chen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81)
[Abstract] From the change and the structure of farmer’s income in China, their main income was coming from the non-agriculture activities. The change which more farmers living in town could not only increase their income, but also improve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The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public service in town, the consumption of farmer could be wake up and the whole economy would be obtain benefit from these change.
[Key words] Urbanization; Farmer’s income; Increasing the consumption
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启动城乡居民消费品市场,创造最大增长空间,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农民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看,非农收入是未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
从农民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看,农民收入构成由家庭经营收入、劳动报酬收入、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构成。从各种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看,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一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见表1),二者相加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1990年为95.7%, 1995年为93.8%, 2002年为94.0%, 2003年为93.8%,这一比例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两项收入合在一起占农民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左右。但是,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相对重要性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报酬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从1995年的22.4增加到2003年的35. 0%,增加了12.6个百分点,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1990年为75. 5% , 2003年降低为58.8%,降低16.7个百分点,后者减少的幅度基本等于前者增加的幅度。
表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
年份
1990
1995
2002
2003
元
%
元
%
元
%
工资性收入
139
20.2
354
22.4
840
33.9
918.4
35.0
家庭经营纯收入
519
75.5
1126
71.4
1487
60.1
1541.3
58.8
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29
4.3
98
6.2
149
6.0
162.6
6.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2004年。
从上述农民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到,由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95%左右,因此,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在农民收入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然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因素都表现出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首先,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实现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中国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1.33亿计算计算,人均只有约0.1km2。随着经济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耕地,靠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来增加农民收入困难较大。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
其次,从农产品的价格水平看,除大米、大豆的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近外,小麦价格已比国际价格高80%左右,玉米高60%以上,棉花高10%以上,菜子油和豆油高40%以上,禽肉高35%左右,中国农产品已全面进入高价阶段。中国已加入WTO,对农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政策将逐步取消,国内农产品价格再升高的空间不大。因此,靠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困难更大。
再次,从粮食产量水平看,大幅度地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收入困难也较大。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粮食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快速增长,但体制因素的能量迅速释放之后,粮食产量随之出现徘徊局面。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某些重要的产粮区,谷物生产效率已经接近当地耕地光热水土条件下的生产潜力;在中国苏南一些地区,复种指数曾达200%,精耕细作也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己经变的更难了。从河南省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看,1990- 2003年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并不是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而是高低起伏不定。从夏收粮食的总体情况看,2002年最高,2003年夏收粮食的主要农产品单位产量只相当于1995年的夏收粮食单产水平。而从秋收粮食的总体情况看,2003年秋收粮食的主要农产品单位产量却最高。粮食单产并不是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因此,靠提高粮食产量来增加农民收入也并不能保证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上述种种不利于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注定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在农业之外寻求增加收入的途径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最理想选择,也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源泉。
二、从城镇化的影响看,城镇化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1、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傅晨教授运用“劳动合理负担耕地法测算”估计到“十五”期末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加1.8亿人。”与此同时还有人认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还以1300万人的速度增加,据此推算到2015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3亿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导致了农民收入的低下,这可以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实际现状得到证明。因此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当务之急。而城镇化过程本身就是工业化的结果,就是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它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不仅如此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它还能有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使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能够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
2、城镇化能够加速农民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虽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改变了粮食供给长期短缺的现状。但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要想在家庭小块土地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却变得越来越困难。家庭经营土地规模狭小已经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通过它可以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减少现有农户和自然村落。大幅度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从而增加农村人均土地占有量。在此基础上,如果进行制度创新,积极引入农村土地市场流转机制,实行土地招标、入股、租赁、转包等多种有偿使用方式,就可以使土地逐步向留在农村务农的种植、养殖专业户集中,大幅度增加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民获得明显的农业规模经营效果,增加收入。
3、城镇化能够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和农民素质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从而农民素质的高低是制约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总体上讲,中国农民素质低,观念思维方式落后。这也是目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的主观因素,特别是部分农民缺乏进取的思想,缺乏开放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而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城市是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代表。农民进入开放的现代化的城市,接受城市文明,经城市文明的洗礼和现代文明的熏陶,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等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对于改变目前大多数农民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的现状,实现城乡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也必将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4、城镇化能够增加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城镇化过程就是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城镇人口持续增加的过程。而城镇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这样通过城镇化,一方面减少农民,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另一方面增加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受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销售量的双重制约,即使在目前农产品价格水平下,如果农产品的销售量增加,农民收入也会增加。城镇人口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是农产品销售量增加的直接原因。因此,城镇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中国拥有12.59亿人口,农民却占了8.7亿,城市居民只有3.89亿,占人口总数70%的人生产的农产品,供应只占人口总数30%的人作为商品性消费。也就是说,一个城镇居民的农产品消费是两到三个农民的收入,而美国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供应着143个城镇人口的农产品消费,也就是说美国143个城镇人口的农产品消费是一个农民的收入。根据专家的计算,如果中国城市人口增加到5.79亿,按现有的消费水平,对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可以增加到原有水平的1.5倍。即使农产品价格仍停留在现有水平,农民的收入也会因销量的增加提高到原有水平的1.5倍。再考虑到农民数量的减少,农民人均收入会增加到原有水平的2倍。事实上,需求的增加还会拉动价格的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又会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进一步提高,从而将大大地促进传统农业转变成为高商品率、高效益的现代农业,更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供给者的收益。
三、从城镇化的影响看,城镇化可以启动居民消费
1、农村城镇化可以推动农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我国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住房、小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和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尚需时日;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换断档,农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转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断层使我国城乡消费品市场形成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重庆市农调队的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576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仅为147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仅为城市的26%。从消费结构上看,农村居民用于吃穿住的比例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71.7%,城镇居民用于吃穿住的比例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58. 7%,农村居民较城镇居民高出13个百分点。而在吃的方而,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也明显高于农村。农民消费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有限;另一方而,与现代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社会还是一个相对分散和孤立、缺乏流动的社会,农民容易滋生懒散、拖拉作风,生活和消费方式仍相当落后也是重要原因。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把人口、生产、消费、资金、技术、信息等聚集在一起,使之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扩大社会交往范围,这种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将大大促进农民由传统的自给自足、单一、封闭、慢节奏的农业生活方式向现代、多样、互相依赖、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工作职业化、观念现代化、行为传媒化、消费时尚化和交往多样化,彻底改变农民安土重迁、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创新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消费文化。
2、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可以改善消费环境,启动居民消费。
城镇所提供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是提高农民居住质量,使现代化的生活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提升农民的生活消费层次,进而大幅扩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基本上是城乡二元经济,城乡市场隔绝,农村消费条件不充分,市场发育不完全。在占全国总人63.8%,户数占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不仅电网老旧,电压不稳,而且,电价高昂,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2000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分别为48.7,12.3,28.6,仅为同年城镇居民拥有量的41.7%,15.4%,31.6%。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比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口2253元高出11.3%。2000年上述三大件的价格仅为1991年时的一半或更低,但2000年农村居民的拥有量也仅为1991年城市居民的71.1%,25.3%,35.5%。可见,不是收入水平,而是基础设施不足是限制农村地区的居民实现其消费广大意愿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1999年12月对全国18796个农户所做的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发现,农村电价每调低0.1元钱,对彩色电视机需求的刺激作用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370元,对电冰箱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667元,对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909元。如果做到农村居民用电和城市居民同网同价,在农村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锅做到村村通电视,建水塔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地区将会很快出现一个家用电器的消费高潮,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将不再有过剩的生产能力。水、电等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后,农村地区还会自发地掀起厨房革命、厕所革命等和改善生活质量有关的建设高潮,把许多制造业现存的过剩余生产能力消化掉。[1]
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不可能每个农村都能实现供电平稳和安装自来水。开展农村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小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居民居住集中,从而促进城镇发展,可以使有限的支农投资发挥改善居民生活状况的最大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引导农民进镇建房、买房,还可以直接带动建筑、建材、轻工装饰、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可以有效地消除以往农民买洗衣机当粮缸、买电视机当装饰、买电冰箱当衣柜等制约农民消费的障碍因素,把农民的潜在购买力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姬便便. 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5(05), P437-439.
[2]. 王彦武.河南城镇化战略研究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 傅晨.聚焦中国农村改革热点和重大问题研究 [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 洪本祝, 陈爱贞.城镇化与“三农”问题解决 [J].财贸研究, 2005(04), P24-29.
[5]. 王瑾.城镇化建设对城乡统筹的促进机理研究 [J].生产力研究, 2005(03).P38-40.
[6]. 林毅夫.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山东农业,2003(05),P8-10.
[7]. 汪利娜.加速城市化, 启动消费的现实选择 [J].经济学动态, 2001(09).P48-51.
[8].廖红丰.农民市民化与农民收入的增加[EB/OL]. http://www.ccrs.org.cn/bbs/printpage.asp?BoardID=2&ID=627.
--------------------------------------------------------------------------------
* 王琛,男,1974年11月生,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经济学。
[1]数据和部分资料引自:林毅夫.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山东农业,2003(05),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