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三农研究  农村

论当代中国农村新闻传播的功能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时间:2005-11-07 访问次数:23


摘 要:新闻传播的功能论述较多,尚未有人系统的论述农村新闻传播功能,以致影响了农村新闻资源开发的力度和广度。文章从组织和社会两个层面系统的论述了农村新闻传播的功能。组织层面的功能包括信息传播功能、解释疏导功能、指导功能、扶贫功能;在社会层面农村新闻传播具有农村舆论的调控器、农民观念的“更新”器、农村政治发展的推动器、农村经济的促进器、农村文化的转型器的功效。

关键词:农村新闻传播;功能系统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Rural Journ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Liu Jizho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Lai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109)
Abstract: The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Rural Journalism has so little discussed, although more of general Journalism, which hold back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news resourc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of Rural Journalism from both organization aspects and society aspects. Includ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explaining and dredges, guiding, anti-poverty and its influences o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with rural public opinion, the idea “upgrade” of peasant, the push of rural politics development, the promotion of rural economics,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culture etc。
Key words: Rural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Function system

农村新闻传播的功能是指农村新闻传播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是农村新闻传播使命、职责、手段的综合结果。作为一项具有明确目的的社会活动,农村新闻传播者只有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并预先看到所希望的结果时,才能以一定的传播手段或方式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使命。作为一种职责,农村新闻传播者在事前就应该对该活动的功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一项使命,农村新闻传播者就必须运用全部手段去充分展示和释放它的功能。

尽管新闻传播的功能论述连篇累牍,但是尚未有人系统的论述农村新闻传播的功能;实践中,人们对农村新闻传播的功能的确定和要求尚处于经验阶段。结果就是农村新闻资源开发疲沓、农村新闻传播事业滞后,大量农村新闻报道不适应农村社会需要,以致严重影响了农村和城市之间及农村系统内部之间的信息流通。从逻辑上而言,农村新闻传播具有新闻传播的所有功能。但是,在实际农村新闻传播中是否具有,这要看农村新闻传播者对农村新闻传播功能的挖掘程度。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新闻传播的功能体系为农村新闻传播的功能的开发提供了指南,但不等于是农村新闻传播的功能,关键是要看此种功能是否适应农村社会。对于新闻传播功能,论述繁多,无须笔者赘言。而农村新闻传播功能研究的零碎、经验思维等因素使其显得抽象、宽泛。加之新闻功能的划分标准多样。因此,笔者依据农村新闻传播功能发挥的层次结构,着重从组织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分析和界定农村新闻传播在当代农村社会中的功能。

1 组织层面的农村新闻传播功能系统

1.1 信息传播功能 新闻的本性要求四处撒播,这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因此,传播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其它功能均建构在此功能之上。对于农村新闻传播来说,传播功能主要包括:(1)对上传达农情,反映民声,为决策层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依据。主要报道农村政策执行情况,农村社会的焦点、难点问题,农民的心声与愿望,农村的发展形势、未来趋势等;(2)对下撒播三农政策,广泛报道党中央对农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的对农政策、文件,各级政府树立的农村典型等,传达“官方”的声音。对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农政策的宣传是农村新闻传播的重要职责,此类报道亦是农村新闻报道的重头戏。(3)对内沟通农业、农村、农民情况,协调农村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社会整体发展。农村社会是由各个系统构成的相对独立的有机社区,它的良性运行,需要新闻传播沟通情况,协调矛盾。农耕社会,统治阶层运用各种手段阻止农村内部新闻信息流通,形成了“民之老死不相往来”的超稳定的农村社会结构,加固了其统治根基。当代中国社会,要实现乡土社会向现代化农村社会的转型,迫切需要农村新闻传播沟通内部情况,减少转型的摩擦和损失;(4)对外反映农村问题,塑造三农形象,为农村发展鼓与吹,为农民利益代言。与城市相比农业、农村、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话语权力小,影响力弱。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农民要增收都需要农村新闻传播向全社会广泛呼吁,沟通好城乡关系,争取社会其它系统的资金、人力、智力等支持。当前,城市新闻媒体的农村新闻传播有股“妖魔化”农民的倾向,这是需要注意的。

1.2 解释疏导功能 解释功能是指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有关事物进行分析、说明,旨在满足受众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帮助读者理解“信息”背后的信息和建构事物图景的一种媒介功能。疏导功能是对传播和解释功能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健全的疏导功能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农村新闻传播的解释功能的表现形态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主题的各种解释性报道、新闻大调查、热点透视、长篇通讯以及各种类型的深度报道等。解释的目的是向受众提供农村某一事件在所有事件中的地位及前因后果,阐明某一重要的社会意见中的优越性,以帮助受众明辨是非、认清形势,确立观点,寻找对策。由于农村受众的教育水平低、鲜有记者深入底层等原因,以致农村新闻传播的解释功能发挥不够,重大突发的农村事件鲜有深刻、全面、通俗的解释性报道。

目前中国农村社会正从乡土社会向现代化农村社会转变,农村处于裂变之中,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潜伏着各种危机。“三农问题”就是对农业、农村、农民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的形象概括。农村新闻传播不能绕开“三农问题”,而应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疏导功能,以积极的姿态去应对,从稳定农村大局出发,从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着手,耐心地进行疏导,释惑解难,消除农村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以及可能的农民恐慌。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农村新闻传播对农村问题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流通较差,部分媒体存有“培养”农村事件的嫌疑,以致出现小病养成大患,酿成农村突发事件,造成部分群众陷入恐慌。而对于农村突发事件的疏导,农村新闻传播发挥了巨大功能,但是在具体的突发事件中误导、炒作、失真等现象也有时有发生。因此,如何发挥农村新闻传播的疏导功能,是农村新闻传播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1.3 指导功能 任何新闻都是“一种无形的意见[1]”,挟带着传播者的意见、观点和倾向,因此,新闻传播的指导功能是客观存在的。我国新闻传播形成了良好的指导传统,毛泽东曾指出“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2]”。农村新闻传播的指导功能是指涉农新闻传播媒介通过报道消息、表达观点、解释缘由、公开劝服等手段对农村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方向性指点、引导作用,主要包括对农村受众的鼓舞、示范、论证、启发、预测、警戒。在农村新闻传播实践中,农村新闻传播的指导功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农村新闻传播者常以教师和指导者自居,他们一般是通过循循善诱、典型示范、触类旁通、潜移默化等软性方式间接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有时也通过社论、评论、按语、批评性报道或调查性报道等刚性方式直接释放自己的指导功能。但是,“指导”不是“指挥”,也不是“领导”,其指导性信息是非指令性和无约束性的;“指导”不是行政上的命令、指示、警告,其指导性信息应看作是媒介对受众的善意忠告和真诚帮助。对于指导性信息,是接受还是拒绝,是听众还是反对,一切仍由受众自己做主,农村新闻传播者无法越俎代庖。然而,当代中国农村新闻报道还存在着许多“指挥”性的稿子,文风贵族化,语气生硬、霸道现象还不少。因此,如何有效地把农村新闻传播的指导功能,建立在农村新闻的特点之上,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1.4 扶贫功能 扶贫功能是新闻传播者针对农村的“村情”和新闻传播的特点开发出的一种功能。它是指大众传媒用版面、用声屏去宣传、支持贫困地区,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国大众媒体非常重视农村新闻传播的扶贫功能,曾多次号召、组织各种类型的扶贫报道。1997年中国记协向全国新闻界发出新闻扶贫的倡议,中央和省市县级新闻媒体纷纷响应,涌现了一批新闻扶贫的经典之作,积累了丰富的新闻扶贫经验。新闻扶贫主要包括:(1)宣传农村发展中遇到的焦点、难点问题,并为之呼吁,争取外部的资金、人力和智力的支持;(2)根据当地农村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报道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有启发价值的事件,值得学习借鉴的农村人物等;(3)直接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人力、智力支持,比如报社资助贫困儿童等。截至2005年7月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3],因此,扶贫功能将是农村新闻传播一项长期任务。

当代社会,组织层面的农村新闻传播功能虽然是被分开论述的,但是它们一般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诸种功能交织在一起共同履行自己的使命和任务的。

2 社会层面的农村新闻传播的功能系统

2.1 农村舆论的调控器 农村新闻传播具有调控农村舆论的能力,它能有效地使农村舆论或放大,或疏散,或转向,是农村舆论的调控器。农村舆论是指农村居民对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很强的自发性,较强的一致性,高度的稳定性,更多的非理智成份,以及强烈的程度和持续性。健康的农村舆论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强大推动力,消极农村舆论是农村社会问题的孵化期。因此,要营造健康的农村舆论环境。在较为封闭、交往范围非常狭窄的农村社会,舆论是利用口头讲家史、神话、传说、唱歌等形式传播的,变化及其缓慢,美国社会学家理斯曼在其著作《孤独的人群》称之为“传统引导型”社会[4]。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化新型农村转变,各种利益频繁冲突,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处在矛盾凸现期。因此,如何用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连续报道等新闻形式正确的引导、疏导、开导、辅导农民,营造健康向上的农村舆论环境,是农村新闻传播不可推卸的责任。

2.2 农民观念的“更新”器 观念的落后是农村的普遍特征,并构成了农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在改变农民观念的进程中,学者们注意到了农村新闻传播的作用。发展传播学奠基人勒纳认为传播科技有“移情”的能力,即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帮助农民突破地理限制,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现代性格;英格尔斯认为传播能促使人的现代性的形成。如何改变农民陈旧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也是我国农村新闻传播者孜孜以求的梦想。这从他们工作经验总结式的论文中可窥一斑,例如论文《做好农业报道应增强三种意识》即帮助农民增强市场意识、品牌意识、科技、信息意识[5];《如何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一文则认为要培养农民按需生产意识、大市场意识、寻找比较优势意识、竞争主体意识、适度规模意识、绿色环保意识、科技意识、法律意识等[6]。目前农民观念已发生了裂变,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是农民的保守、经验思维等深层次观念还没有改变,如何改变这些观念,引导农村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是农村新闻传播的重要职责。

2.3 农村政治发展的推动器 农村政治发展是指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变迁——或称农村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推动农村政治发展的因素非常多,农村新闻传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的因素。传统农村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农村新闻传播,农民躬耕黄土、不问世事,农村新闻传播兴起后,农民的政治意识逐步觉醒,视野变得开阔,对于时政信息的关注范围日益扩大,参政、议政意识增强。美国社会学家罗吉斯·伯德格说:“大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补偿自然形成的乡村隔绝状态。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为农民传播了现代道德,大众传播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传播了信息,说服农民接受变迁[7]。”当代中国农村正在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乡村自治等制度建设,农村新闻传播的政治功能将获得巨大的发挥空间。然而,据方晓红调查,当前农村新闻传播存在农村政治信息流通不畅、报道僵硬,农民冷落诸如撤乡建镇、基层民主选举、计划生育等农村政治议题,运用大众媒介的舆论影响力保障自己的民主权利意识不强等问题[8]。

2.4 农村经济的促进器 农村新闻传播具有经济功能,是农村经济的促进器。首先是农村传媒本身具有商业性。其商标(即媒介组织的名称,如《农村大众》、《农民日报》)商品(如各种涉农类报纸、期刊、节目和音响制品)和商誉,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目前虽有富饶的农村新闻资源和数亿农民受众,但是农村传媒经营状况普遍不佳,盈利能力不如都市媒体。其次农村新闻传播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推动、促进作用。这种推动作用是通过报道农村经济新闻、提供各类科技致富信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引导合理消费,监督农村经济秩序,乃至进行“新闻扶贫”等形式实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农民普遍存有发家致富的渴望,农村媒介开辟了许多旨在帮助农民致富的专栏、专版、专刊、节目等,虽然有许多农民通过农村新闻报道致富,但是农村新闻传播存在着节目不受欢迎,经济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不足,农村经济新闻资源过度浪费等现象。

2.5 农村文化的转型器 农村新闻传播对于农村文化有一种客观存在的功能。传统社会,农村新闻不发达,形成了稳定而保守、宁静而沉重的乡村文化。到了近现代,随着农村新闻传播的发达,农村文化不可逆转的植入了传媒文化,并使传统农村文化发生裂变,向大众文化方向发展。现在,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上网冲浪已取代了传统农民串门聊天、打牌、走亲戚等文化交往活动。方晓红教授称之为“时间移民”。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作为主体的人,其存在的地理位置并未改变,但从思维、情感等方面来看,他已进入了另一个空间,与其中的环境融为一体,感受着环境中的人物的喜怒哀乐,用环境中人的眼光、观念、去思考去分析去对待各类发生在该环境中的事。此时此刻,主体完成了他的角色转换,在精神方面成为另一文化空间的‘居民’”。这种“时间移民”是通过农村新闻传播的“旦旦而聒之,月月而浸润之”的方式实现的[9]。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民间文化倍受挤压,都市文化日渐侵蚀农民生活,以致部分地区的农村文化陷入左夹缝之中。因此,如何实现农村文化的软着陆,将是农村新闻传播的重要职责。

上述农村新闻传播的功能,不论它是组织层面的和狭义的,还是社会层面的和广义的,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项功能的发挥,都依赖其它功能的互助与支持;而一些功能的过量释放,也会导致对其它功能在版面、时间上的被挤压与侵占;而信息流量、流向的失衡、功能分配不合理,搭配不科学,又会伤害到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引起受众的不满。在当代中国农村,农村新闻传播的功能远未充分挖掘出来,农村新闻资源尚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并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是“三农问题”的另一根源所在。所以,在当代社会,对于农村新闻传播的功能认识、努力开发农村新闻传播新功能,并把握和控制其正确的程度,既能反映农村新闻媒介的领导者、传播者的水平的高低,也可以表明他们对诸种传播功能的关系和农村社会需要的认识和了解的准确程度,以及他们真心服务三农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胡乔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解放日报,1946-09-01.见: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公元724~1995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09~311
2 毛泽东.致刘建勋、韦国清.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1983.533
3 邱红杰.特困群众救助体系年内构建.江南时报,2005-07-07(5)
4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86
5 孙昊,路敦英.做好农业报道应增强三种意识.新闻传播,2005,(3):56
6 陈海楠,周曦.如何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中国记者,2001,(6):61~62
7 罗吉斯·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33
8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北京:中华书局,2002.98~112
9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北京:中华书局,200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