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三农研究  农民

“敢问路在何方?”——关于河北省灵寿县青年教育状况及就业状况调查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时间:2005-09-29 访问次数:75

[摘要]河北省灵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农村青年,作为新一代的生力军,他们又处于怎样的生存状态呢?本文从青年的现实状况出发,分析其受教育及就业的地位,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及解决办法。
[关键字]受教育;就业;问题现状;原因

前言
灵寿县,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县,西邻平山县,东接行唐县、新乐市,南接鹿泉市、正定县、石家庄市,占地面积1546平方千米,人口31万①,包括15个乡镇、279个行政村。人均GDP8657元②,与其毗邻的平山县同为国家级贫困县。
灵寿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24.5万人,占全部灵寿县人口的近80%,农村劳动力13万人③。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其中刚刚跨出校门的青年,是剩余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组成力量。对于这些刚跨出校门的农村青年,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是怎样的?他们的受教育状况与就业状况,影响他们受教育与就业的因素有哪些?作为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者,他们是外出打工还是就地“消化”?那么他们的生存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些问号,笔者走访了县教育局、统计局及一些初、高级学校,取得了较为具体的数据和材料,倾听了老师和同学的介绍,了解了具体的教育状况。采访了数名在校或离校的农村青年,采用个案调查与所在村、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共走访灵寿县15个乡镇中的灵寿镇、青同镇、牛城乡、北洼乡、南寨乡、慈裕镇、谭庄乡五个乡镇中若干个村,调查采用了访谈法、材料分析法等,并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与体会,写下了这篇报告。

一、受教育状况步步看
普九——任重而道远

灵寿县共有35所初级中学,其中民办初中6所。学生上完小学后,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进私立学校读初中,一种是进乡镇的中学读初中。二者有何区别呢?私立学校读书收取一定的费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教学管理比较严格,升学率相对较高;而乡镇中学收取的费用相对来说较少,管理较宽松,升学率相对较低。由于灵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从今年开始,一些乡镇中学的学费已全部免除。很多人选择私立学校,有的看重的是他的高升学率,有的学生和家长看重的是它的严格管理,家长想把淘气、不想学习的孩子交给学校管;孩子想找一个好的“管理”约束自己。因此,私立学校的学生质量相对较好,学生的认识也比较统一,那就是认真学习、升入好的高中。而乡中则不然,学生可以分成好多情况:一种学习校好,认真学习,有升学的愿望,还有的则感到升学无望,读书似乎没多大用处,就得过且过,“混日子”,因此打架、斗殴之事,时有发生。
乡镇中学学生流失严重。以与笔者同届的2000届南寨乡中毕业生为例。大概刚入初中时招收6个班,到初二时为4个班,到初三时就只有2个班了。而今年05届的毕业班,刚入学时学生有三百四、五十个,毕业时就剩下二百八十几个。
分析乡镇中学学生辍学的理由,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大致有以下几点:
(1)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如管理松懈,学风较差等。
一位女生初三时辍学了,问她为什么不上了?她说,她初二时就不想上了,上课学生捣乱,老师被气得不行,就不上课了。她说,想学也没那环境啊?!
(2)个人、家庭、社会等不重视教育。
还问过很多中途辍学的学生,问他们为什么不上了。他们的回答大多是:“不想上了。”
尽管有的家长知道读书的重要,将学习寄寓在孩子身上,对学习却很少指导,放任自流,单纯依靠学校。此外,大多数家长的知识水平也远远没有达到为孩子辅导功课的水平。很多家长的看法是:孩子学习好,愿意上,咱就使劲供(上学);他要不好好学习,那你有什么办法啊?将上学与否的决定权完全交给孩子。似乎是“开明”,其实是对孩子学习的不“关心”,这倒与城市父母“逼”着孩子学形成鲜明对比。
还有极少数家长或学生,认为上初中、上高中是为了上大学,如果考不上大学,上那么多年浪费钱浪费物的,也是白上;即使考上了大学,现在也不见得能找到工作,大学生那么多;家里穷,还不如干些活儿,补贴家用呢!
此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学校里,学习好与不好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群体。往往一个学生辍学了,跟他一块玩的学生也很容易产生辍学的想法。再加上没有外在(家庭、社会、工作)的压力,自己学习也不好等原因,在一块的其它人也就辍学了。如一个小男生对他妈妈说:“妈妈,××不上了,我也不上(学)了吧?”
(3)学校招生的限制、个人的学习情况等。
如高中每年分数线都有限制,往往多少分以上可以录取,多少分以下要交多少钱等。农村乡镇中学能考得上好一点的高中(灵寿高中)的,往往只有少数几个或几十个人。能考的上县外的重点中学的学生(如邻近的正定中学、辛集中学),几乎没有。如2000届南寨乡中考上灵寿高中的,只有几个人;今年(05届)考上灵寿高中的只有二十几个人。所以很多学生即使有上学的愿望,也因分数离高中录取分数线差很多,就放弃了。也有的去读县里其它高中的,但升学率往往很低,人们也就不愿上(高中)了。
(4)教育体制自身存在的问题。
乡镇中学学生辍学严重,不重视教育,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在应试教育下,教育与生产实践完全脱节。中学的学习就是三大主课——英语、数学、语文,再加上其它课——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生物、地理,在应试教育下,所有的课程学习都是为了“考试”、“升学”,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一旦离开了“考试”“升学”这个目的,就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意义。笔者曾问过一些初中未拿到毕业证的青年,他们大多是在初三时辍学的,问他们为啥不上完初中,连初中毕业证也不拿,他们普遍的回答就是:“拿个初中毕业证,有什么用啊?!”
而一些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课程,如“音乐”“美术”等,由于师资不足、“考试不考”等原因,也引不起重视,甚至一些学校就根本不开这些课了。这主要是在一些私立初中,到高中后,几乎所有的灵寿县高中就没这两门课了。而农村孩子最重要的劳动技能与劳动能力等,在我们的整个小学与中学教育中,可以说根本就忽略了它的培养,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了,这也是为什么农村青年普遍认为“上学没用”的根本原因了。
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 “初中不完成,出门难打工”、“全社会都要关心普九” 等宣传标语。尽管“上面”有对农村完成初中教育的指标等,可是治标不治本的这些硬指令,也只会造成学校、各部门“欺上瞒下”现象的横行。不了解情况,不从农村实际出发,果真能解决问题吗?

高中——路漫漫其修远时,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灵寿中学2005年学生入学缴费表(1) 元/每人
学费 住宿费 书费 取暖费 杂物费
250元 120元 150元 20元 36元
共576元

灵寿中学2005年学生入学缴费表(2) 元/每人
学费 住宿费 书费 取暖费 杂物费
1550元 120元 150元 20元 36元
共1876元

横山岭中学2005年学生入学缴费表
名次 学费及住宿费 书费
前5名 免学费 150元
6~10 200元 150元
11~25 400元 150元
26~50 700元 150元
51~ 900元 150元

灵寿县共有5所普通高中——灵寿中学、护驾疃高中、横山岭高中部、陈庄高中、慈裕高中,1所农业专科学校,1所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农专和职教也招普通高中的学生。
为什么同是高中生,收费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原来高中生有统招生和自费生的差别。在高中,统招生和自费生的学费一个学年可以差两千多元。在农村,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因此,即使考上了高中的自费生,很多农民家庭和学生也要衡量一下:家里能交得起这些钱吗?即使能交上或勉强凑够了,以后考上大学的机率有多少?很多贫困家庭就是因为自费生要交的学费太多,就不上(高中)了。即使上了高中的,如果家庭状况不好,自己上学花着家里的钱,而一些同龄人都忙着挣钱了,不知不觉中承受着经济与升学的双重压力。这也是一部分农村学生的想法。
笔者曾听很多家长对孩子说:“考上自费生,咱就不上了,上那种学有什么意思啊?!交钱又多,还不定能不能考上学呢?!”
曾问我妹妹,你们学校(横山岭高中)有的交(交学费)很少,有的交很多,你觉得人们愿意交吗?她说,我们学校还好了,有免费的、交200、400、700(元)的,护驾疃高中除了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免交学费,其它人全是交九百的,交得更多啊?!
近几年,石家庄市的一些高中也向县里的初中招生了,也对县里的高中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大多数市区高中还没完全开放,招生和管理时都有一定的限制。如石家庄一些好的学校:石家庄一中、二中、师大附中等就只招本市户口的学生。还有一些学校(如九中等),农村的学生只招一个班,全部选拔农村的“尖子生”。很多学校“农村班”与城市学生分开教学。
笔者听说石家庄某中学二十八中,今年改为“女子学校”,只在灵寿招生。因此招走了不少乡镇中学的好学生。问其在灵寿招生原因,据说是“因为灵寿没有好高中。”令人不禁哑然失笑。
尽管好笑,却说出了一个人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灵寿的高级中学确实不被人看好。即使灵寿最好的高中——灵寿高中,和周围几个县,如平山、行唐等高中相比,也经常是“倒数一、二”。所以灵寿的一些学生流入市区、其它县的学校,也不为过了,流走的基本是一些“尖子生”。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本县的一些“复读生”,有不少到行唐的一所私立高中——启明中学去复读了,据说此校以“校风严谨、学习紧张、升学率高”而出名,学生、老师的学习、工作紧张得像上了弦一样,难怪受复读生如此“青眯”!

大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让我们先为农民家庭供一个大学生算一笔帐吧。
学费:学费3500~13000元/学年,笔者所在的河北省很多高校一批和二批的普通本科生学费为3500元/学年,艺术生为六、七千元/学年,一些专科生学费3500~5000元/学年,而读第三批的本科生学费基本上都是1万元/学年。
住宿:有的学校住宿条件相对较好,有的学校住宿条件相对差些,所以住宿费因地域和住宿条件不同,收费500~1200元/学年不等。
书费:书费100~1200元/学年。笔者一个在石家庄经济学院学经济学的同学,书费为每个学年100元,这是笔者听说过的最少的书费;其它的如我们学校的中文专业600元;河北工程学院的给排水专业七、八百元;河北北方学院医学部(原张家口医学院)医学专业书费可达1200元等。
生活费:因人和地域不同,最低每人每月300~600元不等。当然因地方不同,有的学生生活费可达上千元每月,这里只讨论灵寿县普通大学生消费支出情况。
其它:大学生是高消费群体,则一个家庭要为其支付手机、电脑等的消费费用,再加上大学生买一些较好的衣服以及“玩”的钱。则一个农民家庭为供一个大学生每年至少要支付上千元,乃到上万元的费用。
笔者做这篇调查报告时,碰到了太多太多的贫困大学生,包括笔者在内。同是考入了大学,取得了接受更高教育的权利,是什么原因使农村的大学生的求学之路相对同龄人,多一些艰难呢?这么多的农村贫困大学生是怎样产生的呢?
将灵寿县农民家庭的收支状况作一分析,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部分答案。
灵寿县大多为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近80%,这些贫困大学生多生在农民家庭。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比较,让我们也来为一个农民家庭的收入状况算一笔帐吧。
灵寿县人均耕地面积1.35亩④。以灵寿县南寨村某一农民家庭为例。其家五口人,三亩地(此生产队地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
以种小麦为例,主要为播种、施肥、收割几个环节。
播种:播种前松土20元/亩。暂不算种子钱了。
施肥:鸡粪作基肥,4袋/亩,9~10元/袋,则36~40元/亩。有的人家基肥买不起就不买了;化肥26元/袋,20斤/袋,每亩地用40斤,则化肥52元/亩;复合肥110~120元/袋,100斤/袋,每亩用30~40斤,则35~50元/亩。
浇水:20~30元/亩。据说现在井水越来越少,浇(水)一亩地要七、八十元了,暂且不管它。一季小麦至少浇水四次,差地要浇的次数更多。
收割:30~40元/亩。以近两年当地收割收费标准。
则算下来,种一季小麦每亩用钱250 ~320元,这还不算一年中除草等劳动付出。
以今年小麦价格为准,0.72~0.73元/斤,小麦亩产700~900斤/亩,则一亩小麦可卖五、六百元。农民种的粮食多为自己家里吃,即使有些余粮,一般自己家里存着,缺粮的年月可以吃往年存下的。而且,即使卖的话,卖一、二百元,也不值得。有的家庭粮食短缺。当然这种情况在农村并不普遍。如笔者的小姨家,小姨嫁到她们村(北洼乡南洼村)有几年了,其它村前几年都重新划分土地,而且土地划分三十年不变,而她们村由于村委、村民的一些矛盾等原因,一直没再分地。小姨家共四口人——夫妻两个和前几年又添的两个小宝宝(一个六岁、一个四岁),只有姨夫一个人有地,所以每年的粮食不够吃,还要买。
灵寿县农村除种小麦外,还种玉米、花生、马铃薯等。种花生一般自己家轧油,作为日常用油,如炒菜等。马铃薯也多为自己家食用,一般冬天吃粥放些。如果收成好的话,可以落下春夏的那一季玉米,喂两头猪,过年时卖掉;或直接卖了玉米,也可以换几百块钱,补贴家用。
农民普遍反映,种地根本就不挣钱,有时还要赔钱呢,可有什么办法啊?!这两年不用交税了,还有了种地补贴。补贴,灵寿县周围几个乡镇是8元/亩,据说可能更多些,一亩地有25元,从下面发下来,一层层克扣,到农民手中的,就只有这些了。交税那几年,要“三提五统”、“农业税”等,每个家庭要交两、三百块,真是把农民要苦了啊!
而除农业外,如果有多余的劳动力家庭,如一家的男劳力等,就会出去在周围厂子里打些零工。每月也只有七、八百元,多的时候有一千元多一点。一个月能挣到一千元的,是那些身体很强壮的那些劳力。而很多家庭没有那么壮的劳力,干不了那些重活儿,就只好另找其它出路了,如种大棚、养牛等,情况也很不好。还有很多人无事可做,只得闲着,就没有任何收入了。
由此可见农民家庭养家之难,供一个大学生之难了!
而在我们现行的社会环境中,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靠父母来养活自己的,有的时候则自己打工也赚一些生活费。大学生打工社会提供的机会有限,一般较好的工作就是做“家教”,加上个人学习忙等因素,总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无论乐意或是无奈,绝大多数大学生依然是靠父母养活。
笔者的一个同学A,他们家三个大学生,还有一个弟弟也在上中专。她在家是老二,姐姐读河北农大,她读石家庄经济学院,妹妹今年刚考上了河北科大。父母没日没夜,苦命地干,姐弟四个每年一万多的学费也拿不出啊。只好贷款了。可现在贷款并没很好的规范,在河北,贫困大学生要贷款也并不容易。据说原来因为学费,学校差点儿要“赶”她姐呢。她姐学习很好,每年拿学校的奖学金。
她姐学习好些,生活费基本上一些靠奖学金,父母再给一些。而她自己的生活费在学校勤工俭学挣一些,有时做几天家教,勉强维持大学拮据的生活……
笔者还认识一个贫困大学生B,父母年迈,无力挣钱,自己两个哥哥都已成家立业,顾自己的家庭了。B今年大二,连自己的生活费都凑不够,急得在家里哭。
与她有类似情况的C,父亲今年刚刚去世,一个哥哥已到结婚年龄,却娶不到老婆。妹妹初中时辍学,在外地打工……
这些情况在农村都很普遍。
除了一些自己家办工厂的,情况好一些。那些工厂大多数八十年代办起来的,家里还有些积蓄。可自己家有厂子的在农村又有几人啊?
因此在很多农民家庭,考上一个大学生,总是喜忧参半,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使本来就窘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了。


二、就业——“路在脚下”

灵寿县现有劳动力13万人,其中青年劳动力约四、五万人。
这些过早离开学校的青年劳动力就业状况有如下特点:
1、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格偏低等因素,较之父辈,这些青年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更低,他们照料庄稼的时间一年少则十几天、多也仅为一个月多一点。(搞农业副业的除外)。大多数已有或正在寻找除农业以外的其它工作,因此他们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群体。
2、通过调查、访谈等,可以看出这些青年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一小部分是在初中学习时辍学的,大多为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有的则初中毕业后又上了中专。这主要是因为农村教育状况的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受教育水平稍好一点的,都“在外上学”或“外出打工”去了。
3、在青年选择自己的工作时,也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外出打工与本地打工成了青年的主要选择,而搞农业副业的相对很少。其中又分很多情况:
(1)外出打工。
外出打工的人员中,有的是上了中专接受过一些技能培训的,就业和工作状况相对好些。农村的人很实际,大多数人上中专是因为有“关系”,上了中专可以安排工作,或自己较容易找到工作。如小D与笔者同龄,21岁,依然在上中专(“中专接大专”的形式),学护士专业,因为她一些亲戚在卫生部门工作,毕业以后自己进卫生部门比较容易些。笔者的两个小学同学,女生E中专学了会计,目前在省会石家庄某大商场做收银元;女生F中专时学的英语,在一个私立的中学做英语老师。还有的外出打工则是亲戚在外面,如G的两个叔叔在石家庄,他在石市上完中专后,就去那里的一个公司做了“搬运工”。还有的在某个地方有“熟人”,听说哪里缺人,就出去干一段时间,等没活儿了就再回来。而有些则是迫于无奈,在本地很难找到工作,只得外出找工。这些人一般没接受过职业训练,外出打工也只是做些体力活或临时工作,或出去后再找工作。
(2)本地乡镇企业打工。
在本地工厂打工的人,绝大多数为体力活,对技术几乎不做要求,有的对技术稍有要求。如轧板厂、筑造厂、磨大理石板厂、洋灰厂等。
而且由于由于这些又苦又累,所以男青年如果有其它出路或不得已(如结婚后没别的本事养家等),一般情况下,也不大愿意去这些工厂干活儿。工厂一般为计件工作制,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干十个小时是常事,活儿多时有时干到十二个小时。他们的工资一般一个月700~1000元多一点儿。
这些活一般只适合于力气大的男性,女性极少吃得消。女青年在这里干稍轻的活,工资很低很低。笔者一个同学的妹妹H,现在大概才十七、八岁,在厂子里干活,每天只有5块钱的工资。笔者的一个同学I在洋灰厂做什么“洋灰什么测定”工作,她说也不累,每个月有400块钱。像这样的工作一般很难找的。我问她怎么“进去(厂子)”的?她说那也只有找人托“关系”了。可是有这样“关系”的人能有几个呢?
一些效益差的工厂,由于经营等原因,时有拖欠工资的现象;而一些效益好的工厂,工资发放比较及时,但克扣工资的现象比较严重。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确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在农村,法制观念落后,各种法制机构也不完善,工厂、工人对自己权益与责任的认识远远不够。即使有克扣、拖欠工资的现象,也主要以协商的手段解决。但在目前“僧多肉少”的情况下,打工者往往处于劣势地位,维权之路便显得难了好多。
笔者从劳动就业局了解到的情况,这些劳动合同等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当然我们无法苛求农村现在的发展状况,毕竟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由于农村劳动力多、农民打工时兼顾农活、乡镇企业工厂效益不稳定等因素,农民打工表现出“劳工关系不稳定、流动性强、随意性强”的特点。即“哪里有活儿就在哪儿干”、“活儿了多干、活少了少干”的特点。在农村的其它行业基本上也是这样,“稳定性很差”,状况也并不好。
灵寿“北部”的一些山区,近年开矿盛行,也吸收了当地的一部分劳动力。
(3)一些服务性行业。服务性行业就可谓“三百六十行”了。
如笔者的一位小学同学J,初中毕业后上了一段时间的职业学校,回家后就在村子里挂牌做起了“兽医”;
运输:有的开汽车拉货搞运输;还有一个男生K,开起了他们村(南寨乡青廉村)到县城的公共汽车,因为他们村原来与县城本没公共汽车,每天来回三次,收入应该还不错。
有的学理发、修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这些人有的还处于边上学边打工的阶段。笔者的表弟L就是在县城学修摩托车,中午管饭,从上午七点钟干到晚上,晚上下班的时间最早七点钟,活儿多的时候下班就很迟了。由于只是在这里边学技术边干活,所以没有工资。他的一个朋友M也是在这里学,由于学得时间长,有几年了,所以每月有200元的工资。笔者在青同镇韩洼村碰到一个男青年N,在本村的村口摆小摊,为本村和过往行人修自行车和摩托车等。
还有的学厨师、学装修、做保安等。说到保安,我去县政府时,碰到的三个“门卫”,都是十七、八岁。跟其中一个聊起来,他说他是县城的,如果上学的话,今年应该“高考”了,我问他为什么不上(学)了?他说,不想上。
笔者的弟弟O是跟叔叔搞装修的,他现在装修的活儿都会了,原来学的时候工资也很少,现在是“把式”了,每天工资也只有27元。他说,除了每个月骑摩托车的油钱、用手机的手机费、中午的饭费,每个月也剩不下多少钱了……
笔者曾碰到一个女生P在县城文印店打工,北洼乡西孙楼村人,今年十六岁,家中姐弟四人。我问她为什么不上学了,她说,学习不好。也认识到现在学历跟知识水平挺重要的,有了这些可以找更好的工作。可是家里姐弟多,自己学习也不好,就只好在县城打工了。
有的女生在县城饭店或酒店当服务员,或在服装店当售货员等。酒店服务员也很辛苦,工资却只有二、三百元。在服装店当售货员,一般快过年的时候,农民才买一些衣服,所以会雇一些人帮忙,过了忙的时候就不用人了。
(4)养殖业、经济作物等副业
搞副业也是农民的一个选择,但做的人很少。没资金、技术不精、收益慢、多是小户种养殖,还未形成一定规模。比如养奶牛、养鸡、种蘑菇、种大棚蔬菜、种豆角等。我们村一个小伙子Q,种豆角,豆角摘下来后就“交”到一个地方,然后再送往城区等各地。由于要浇水、打农药除虫、雇人采摘等费用,一季种下来利润就很少了。问他怎么样?他算着今年浇水钱多、 虫子也很厉害,赚得就更少了。而他的菜,自家吃些,有时给邻居送些。一般都是“交”上去,换些钱。为什么要交上去,不在村子里卖呢,豆角成熟的时候农村正“缺菜”啊?我妈说,农村怎么吃得起啊?农村一般就是这样,牛奶、蘑菇、蔬菜等自己种的,反而吃不起,都要“交”上去,送往其它地方,换些钱补贴家用。
农业副业的发展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如灵寿镇的东托村与北洼乡的南洼村等种蘑菇的多一些。而青同镇的韩洼等养鸡的多一些,还有北洼乡朱食等地以养牛为主。这些副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的就业状况。
还有慈裕镇的一些村,马铃薯晒成干,再送往其它地方,据说有的还出口到国外了呢。可是农民自己得到的钱却不多。
4、在参加工作的性别比例上,表现为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的特点。这是由于农村劳动特点及男女生理特点、社会提供的工作机会等原因。
首先,农村的工作类型多为体力型劳动,工作时间长,女性吃不消,女性工资远远低于男性。如一个女工每月工资150~400元不等。而有的工作劳动强度小(主要是一些服务性行业),一般招女青年,如饭店服务员、商场售货员等,但工作时间长,工资微薄,也只有200~400元不等。
其次,由于大多数农村女青年没有稳定的收入、相对较好的工作及农村观念等原因,她们的工作只是作为“毕业后”与“结婚前”的一个过渡阶段。而一旦结婚后,她们便生小孩,此后便在家带小孩、洗衣、做饭等,不再去外面挣钱,而男青年则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这是由于一方面女性自己带小孩,无法出去工作,另一方面,在农村,社会给婚后女性提供的工作机会就更少了。因此结婚后的女青年大多呆在家里,偶而照料一下庄稼地。
在农村,人们依然把“生儿育女”,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可能是由于,农村依然保留了很重的中国传统的观念,绝大多数农村青年认为,自己努力干活挣钱,就是为了供养孩子成长、上学等,没有小孩子,自己苦命干活,拼命挣钱仿佛也没什么意思。而有了孩子,农村男青年便迅速转换“角色”,担负起一个“男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女青年则呆在家里抚养小孩。这似乎很奇怪,没有小孩,农村青年工作压力和动力都很小,而一旦有了小孩,他们的生活压力迅速增加,干活便很踏实,也有了动力,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
4、调查发现,这些青年对自己的就业状况满意度较高。这大概与农村的就业观与对工作的期望值有关。他们最大的压力为经济压力,农村中很多人都感到生活很拮据,特别需要钱,而他们的工作压力似乎很低,对工作的期望值也很低。这与城市人的工作压力大,经济压力相对较小形成鲜明对比。


三、解决办法与进一步思考

写到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时,我不禁想到了英国的“圈地运动”,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时,贵族地主骑马占用了农民大量土地,用于养羊,农民失去了土地,只得涌进城市工厂做工,由此产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大量劳动力。我在想,英国是用强占土地的办法产生大量劳动力的,而中国农村则是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二者殊途同归,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生产力发展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农业产业化了,得益的到底是谁呢?农民吗?
国家主席胡锦涛去年9月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得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⑤
现在已到了反哺农业的时候了,农村也在自己缓慢地发展着,中国农民一向有吃苦耐劳、坚忍、乐观的传统,也在谋求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农民自己的摸索,我觉得,应制定相应地政策,对农民的探索给予政策及财务上的支持等,使他们的道路更少一些艰辛。
对于在乡镇企业打工的农民,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此外,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最重要的是加快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使他们的打工之路更少一些艰辛,更平等地与城市人员竞争,减少不必要地阻碍!
不知道,只是这两点,也还有多少路要走……
[注释]
①《石家庄市地理》(试用)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
②③④《灵寿县统计年鉴04年》 河北省灵寿县统计局
⑤《参考消息》 2005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