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BR> 县域,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战略,这是人们一直关心,历经探索,至今尚未统一认识的问题。我们认为,从我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经验与规律高度,县域经济都应该确立中心城市工业经济的原料基地与加工车间的发展战略。</P>
<P>一、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有力证明</P>
<P>(一)烤烟种植的成功经验<BR>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与全省同步,昆明市属县域在省、市政府及烟草加工企业的扶持下,大力发展烤烟,1995年种植最高达80万亩,1998年国家“双控”调减为53.73万亩,2001年产量7.8万吨,带动4万多户20万农民种植烤烟,占全市农业人口221万的约10%;荣获国家和全省烤烟生产先进地区称号,为昆明卷烟及全国其他烟厂提供了充足的优质烟叶原料,成为昆明市最大的支柱产业和财政来源。<BR> <BR>对于烤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人们已早已统一认识,至今没有异议,特别是不少县域多年来一直在苦心探索并寻找与烤烟相媲美的产品产业,结果并不如人意。例如,花卉确是朝阳产业,但它不能象烤烟那样带动千家万户种植;以汤山犁为代表的水果,由于难以驯化而品质较差,也形不成气候;蔬菜因种植技术要求不高,许多县域农民都在种植,特别是呈贡县较早成为全省蔬菜大县,也相继建立并完善现货批发市场,但蔬菜毕竟是一次性消费的鲜货,而难以象烤烟那样进行深加工增值;如此等等。</P>
<P>(二)以“孤岛”为特征的原有城市工业不但与县域经济无关,而且在市场竞争中纷纷落马<BR>长期来,昆明市的城市工业在兴建时由于深受计划经济的指导,其布局模式是“小而全”、“大而全”;运行方式是以国有国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除烟草外几乎很少考虑与县域内农民联营;特别是象机械、化工、家电等行业也不需要农业和农民提供原材料,有的虽然建厂在县域,但却形成了与县域经济不挂钩的“孤岛”工业。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孤岛”工业由于改革滞后、体制严重障碍与机制不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纷纷败下阵来。例如原被称为“五杂金花”的兰花冰箱、山茶彩电、白玫洗衣机、茶花汽车、春花自行车等、建厂时起点并不低,有的在设备和技术上甚至超过了目前已形成跨国经营的海尔冰箱、长虹彩电,但是由于众多原因而不得不先后凋谢,根本不可能希望他们能够带动市属县域经济发展。</P>
<P>(三)高新技术需要发展,但其难以利用县域充裕的劳动力资源<BR>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与科教兴国、科教兴省同步,昆明市提出了科技兴市的口号与战略,兴办了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已有进区企业127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6.41亿元,税收8.3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14%和6.8%。<BR>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却难以吸纳和利用县域内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我们知道,劳动力资源充裕乃至剩余,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这是我们的特殊国情、省情与市情,它既是我们的一大重要资源优势,对其充分利用又是我们今后二十多年内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一件大事,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就全国来说,今后每年需新增千万以上的劳动就业岗位,而目前仅能提供800万个,缺口200多万个;全省每年需新增约3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目前仅能提供10多万个;昆明市每年需新增5万多个就业,而目前仅能提供不足1万个。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所能吸纳劳动力的弹性系数逐渐降低。</P>
<P>(四)效率优先的经济增长战略难以兼顾公平就业<BR>改革开放以来,与全国宏观经济增长战略、政策相同步,云南省乃至昆明市的宏观经济增长战略与政策几经变化,但一直未把充分就业放在重要的目标位置。1994年起的“软着陆”时期,宏观政策取向是以稳定物价为主;1997、1998年以来遏制通货紧缩、刺激消费、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以拉动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以机械化、现代化施工为特征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企业为主的旅游业等的经济增长,不但没有有效地带动就业,反而伴随着就业的下降。特别是近几年来搞活国有企业的重大战略举措,包括企业重组、破产、技术改造等等无一不是以裁员增效为手段,更使大批在职人员失业、下岗、待岗。至于农村中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基本没有摆上宏观政策的议事日程。</P>
<P>二、中心城市工业的原料基地与加工车间战略的作用</P>
<P>县域经济确立中心城市工业的原料基地与加工车间战略,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的实施不但可以适应全国全省工业化发展的规律,而且必将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P>
<P>(一)原料基地与加工车间适应了全国全省工业化发展的规律<BR>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58年发表的《工业经济的增长》中,依据对各国工业化进程所进行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都将经历三个共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消费品工业(食品、纺织、烟草、家俱等部门)占优势;第二阶段是资本品(冶金、化学、机械、汽车等部门)快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逐渐下降;第三阶段,两类工业接近平衡。<BR>目前,昆明市乃至云南省大力发展冶金、化学等产业,例如省政府前不久发出关于支持加快发展10户大型企业集团,其中冶金与矿冶4户、石化2户、轻纺1户、电力1户、制造2户。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定云南省已经跨越了霍夫曼的工业化第一阶段。这是因为,这10户大型企业集团就近、中期看,尚难以提升到象烟草那样的支柱产业地位,其GDP增加值、吸收就业、产业链等达不到对全省多数县域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地步。因此,就全省乃至昆明市来说,依然应该依据霍夫曼工业化阶段理论,对能够带动多数县域经济发展的产品产业,进行认真的筛选,并加以扶持。</P>
<P>(二)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可以打破县域经济的现有封闭<BR>由于除烤烟外基本上没有成为中心城市工业的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昆明市属县、区除呈贡等成为昆明的蔬菜、花卉基地,石林县是旅游景点外,其余县、区目前基本上仍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虽然这些县、区都是农业县份,80%以上的人都在种植粮食,但是粮食产量很低,请表1:</P>
<P>表1 昆明市属8县区2001年人均粮食产量表<BR>县 名 人均粮食产量(kg) 县 名 人均粮食产量(kg)<BR>东川区 233 嵩明县 444<BR>晋宁县 350 宜良县 449<BR>寻甸县 361 富民县 459<BR>禄劝县 380 石林县 503</P>
<P>昆明市乃云南省县域耕地由于大部分都是坡地,农民在没有其它就业门路的情况下,只有从事种植业,粮食就是首选。在人均粮食500公斤以下时,不得不把家庭大部分劳力都投入粮食种植,但是种植出的粮食不够吃,没有条件从事结构调整,从而陷入食不饱腹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单一的不得温饱的粮食种植,其实就是典型的落后的封闭型经济。<BR>昆明市乃至全省的烤烟栽培经验证明,农民只有栽培了产值高的烤烟等经济作物,并且成为城市实力雄厚的烟草企业的原料基地,不但源源不断地得到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品种扶持,而且因稳定收购而获得较高的现金收入,一举打破了长期来封闭的粮食种植的恶性循环。<BR>(三)原料基地与加工车间才能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BR>单一的粮食种植的结果,导致昆明市乃至全省经济的缓慢发展。请见表2、表3:</P>
<P>表2 昆明市属6县区2001年人均GDP总值状况分析表<BR>县 名 绝对数(元) 占全市(%) 占全省 县 名 绝对数(元) 占全市 占全省(%)<BR>东川区 2062 14.8 42.3 嵩明县 3615 26.0 74.2<BR>寻甸县 2345 16.9 48.1 富民县 4060 29.2 83.3<BR>禄劝县 2320 16.7 47.6 石林县 4899 35.2 100.6</P>
<P>表3 昆明市属9县区2001年工业总值状况分析表<BR>县 名 绝对数(元) 人均(元) 人均数占全省(%) 人均数占全市人均数(%) 备注<BR>禄劝县 26634 590.6 15.1 4.3 <BR>寻甸县 29743 599.6 15.3 4.4 <BR>富民县 62204 4557.1 117 33.1 <BR>石林县 76534 344.5 87.1 24.7 <BR>东川区 94851 3170.2 81.1 23.0 <BR>嵩明县 130426 3893.3 99.7 28.3 <BR>晋宁县 175125 6529.6 167 47.4 <BR>宜良县 182985 4580.4 117 33.2 <BR>全省 16751100 3907.1 / 28.4 <BR>全市 6718827 13787.6 353 / </P>
<P>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年昆明市人均工业总产值13781.6元,为全省人均3907.1的3.53倍,但昆明市属县区人均工业总产值很低:没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有6个县;仅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10%以下的2个县、20—30%以下的3个县、30—40%以下的3个县。其中禄劝县仅为全省的15.1%、全市的4.3%;寻甸县仅为全省的15.3%、全市的4.4%;东川区仅为全省的81.1%、全市的23%;石林县仅为全省的87.1%、全市的24.7%。<BR>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打破县域经济缓慢发展的“瓶颈”与关键链条,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县域干部人民进行了不懈努力;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科研部门与专家们纷纷为县域发展出谋划策,例如禄劝县在全省率先进行系统工程分析战略,有的县制定了农、林、牧、副、渔、花、菜、果协助调发展战略,有的县制定并实施了旅游开发战略,有的县制定了赶超战略等等。实践证明,所有这些战略或大或小都产生了一定作用,但至今没有发现象烤烟栽培那样的成效。而烤烟栽培的经验说到底,说是成为了中心城市实力雄厚的工业经济的原料基地与初加工车间。可以预料,只要县域经济中有那么3—5个、7—8个象烤烟那样的城市工业的原料基地,何愁县域经济会不快速发展呢?!<BR>(四)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可以兼顾效率和就业<BR>昆明市乃至全省县域中90%以上的农民搞饭吃,而且农民除了搞饭吃没有其他门路。当然,农民在一年中搞饭吃,用不着那么多时间,于是剩余劳动力大量产生。再加上县域内国有和集体所有的企业因不景气也导致大量失业与下岗职工,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BR>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来说,采取效率与就业兼顾并重,是一个必然的、长期的选择。用牺牲效率和效益来扩大就业机会,这是我们长期计划经济已经采取过、并证明是失败的作法,因为这不但将使中国丧失国家竞争力,永远沦为落后境地,而且使劳动者养成了“等、靠、要”和“懒、滑、贪”的恶习,败坏社会风气;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效益,将使更多的人进入失业行列,也是不足取的。县域经济确立中心城市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的战略,将可以较好地兼顾并解决效率与就业这一尖锐矛盾。</P>
<P>三、若干对策建议</P>
<P>(一)省、市政府要大力扶持以农业为原料和向县域扩散加工件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BR>县域经济确立中心城市工业经济的原料基地与加工车间的战略,首要的条件就是中心城市要有一批以农业为原料和向县域扩散加工件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当然,如果县域经济确实培育出了能够供给中心城市工业企业加工的原料,那么也可以促进这样的工业企业的诞生与发展,不过,这一过程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不如由省、市政府大力扶持这样的工业企业好操作一些。<BR>现在的问题是,省、市政府以什么标准和如何确定以农业为原料和向县域扩散加工件的工业企业呢?<BR>首先,要选择真正以农业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这里讲的,一是以农业为原料,二是加工农业原料。烟草是个典型例子。近几年来昆明市属大力发展的白菜、萝卜、辣子、黄瓜等新鲜蔬菜,由于基本上是鲜菜上市,很少或基本没有加工,虽然可以由此形成数个营销企业,但是很难形成加工工业。<BR>其次,要选择那些加工农产品等原料增值大的加工企业。新中国以来,云南省大力扶持发展80多家机制糖厂,带动全省600万农民种植400多万亩甘蔗,2001年产蔗1680万吨,2001/2002年榨季产糖143.7万吨,工业产值40余亿元,农民种蔗收入22亿元,人均370元。由此,云南已成为全国第三大产糖省,被誉为“甜蜜的事业”。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分析不难看出,能带动600多万农民种蔗的机制糖厂虽然已成为龙头企业,而机制白糖却是食品原料,增值不大,且国内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今后,省、市、政府选择龙头企业时一定要注意加工农产品增值大的。<BR>其三,要选择那些市场前景好的。在此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不用多费笔墨。<BR>(二)如要上机械加工项目必须加入全国乃至国际大集团<BR>鉴于昆明市原有不多的机械加工纷纷在市场竞争中落马,有的破产,有的被兼并,有的被重组,而新的实力雄厚的机械加工有待培育。因此,县域经济如果要上新的机械加工类项目,必须眼光向外,瞄准全国乃至国际大集团,千方百计地成为他们的某个零部件加工车间或分公司,以充分利用其全国乃至国际一流技术、驰名品牌、现有市场、雄厚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BR>近几年里,在汽车、机床、成套设备等领域,县域特别是昆明市有的从代理销售着手,成为全国乃至国际公司的代理商、维修站,个别的开始考虑为其加工某些零部件。这是一条以市场换加工的稳妥道路,可供县域经济参考。<BR>(三)以民间投资作为启动的突破口<BR>鉴于县域经济发展转移到中心城市的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几乎全部是竞争性企业,再也不能依靠政府投资新建改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而应该全部依靠民间资本,以民有民营投资作为启动的突破口。<BR>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启动民间投资方面取得了共识,目前已无反对意见,问题是必须为民间投资创造和提供宽松的环境。首先要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提高市场化程度,减少行政化程度。县域党政领导及其机关要真正抛开官本位思想,变行政管制为行政服务,变行政审批为行政备案;其次要对新创企业减少税费,把民营企业与公有企业同等对待,营造公平的赋税环境。为此,要大刀阔斧地砍掉那些靠收费而活命的政府部门,减少政府成本,消除民间投资的有形与无形障碍;其次要为民营企业提供与公有企业一样的融资环境,尽快取消民间投资的在资金准入、审批、融资、重组、并购等方面的限制,给予其“国民待遇”;此外,对民间投资在信息提供、基本失业保障等各方面的服务,要给予其与公有企业一样的政策对待,坚决、彻底地消除歧视。<BR>(四)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早大批量地培养制造人才<BR>县域经济要成为中心城市工业经济的加工车间,当前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培养大批制造人才。长期来,我国一直存在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即同样的配件,日本技工组装的汽车发动机可以保证行驶20万公里,中国技工组装的只能保证5万公里;而且熟练技工越来越短缺。据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职教会议介绍,目前全国仅数控机床的操作工就短缺60万人。我们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可以引进外资,甚至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我们却不可以引进大批的技术工人。<BR>实践证明,技术工人尤如产业链条上的连接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要职工提高技术水平和掌握新的技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更需要加快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和机电一体化复合技能的现代技术工人。这是因为,只有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具有娴熟技术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机器设备得以准确操作和发挥作用,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国际名牌,增强竞争力。否则,即使有了先进技术之“米”,但无“巧妇”也做不成香喷喷的米饭。<BR>为此,要重新认识技术工人的价值,营造尊重技术工人的良好社会大环境,使更多的农村青年学生愿意选择技术工人这一职业。要尽快改变县域基础教育围绕考试转的现象,确立少数学生进大学、大批学生当技术工人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模式,逐步使县域高中从升学教育转变为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把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升不上大学的农村青年,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加工一线操作人员。<BR>其次,尽快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企业分配制度要从分配方式上体现向有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倾斜,使技术工人感到学技术有奔头、懂技术有甜头。前不久,杭州汽轮机需要260名数控工人,参加10多场招聘会,月薪提高6000元,还招不到合适人选。这说明,技术工人将与管理人才、技术专家一起,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职业。</P>
<P><BR>主要参考文献<BR>1. 李常林:《论工业兴滇战略》2002年9月打印稿<BR>2. 赵俊臣:《工业兴滇战略的理论依据》2002年9月打印稿<BR>3. 宋健:《制造业与现代化》,人民日报2002年9月26日<BR>4. 省政府办公厅、省统计局编:《2002云南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4月版<BR>5. 杨克刚:《云南机械工业离支柱产业有多远?》,云南日报2002年1月11日<BR>6. 段培灿:《云南600万农民种蔗收入22亿元》,云南日报2002年8月13日<BR>7. 金参:《启动民间投资解决就业难题》,经济参考报2002年9月4日</P>
<P><BR>赵俊臣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P>
<P>一、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有力证明</P>
<P>(一)烤烟种植的成功经验<BR>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与全省同步,昆明市属县域在省、市政府及烟草加工企业的扶持下,大力发展烤烟,1995年种植最高达80万亩,1998年国家“双控”调减为53.73万亩,2001年产量7.8万吨,带动4万多户20万农民种植烤烟,占全市农业人口221万的约10%;荣获国家和全省烤烟生产先进地区称号,为昆明卷烟及全国其他烟厂提供了充足的优质烟叶原料,成为昆明市最大的支柱产业和财政来源。<BR> <BR>对于烤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人们已早已统一认识,至今没有异议,特别是不少县域多年来一直在苦心探索并寻找与烤烟相媲美的产品产业,结果并不如人意。例如,花卉确是朝阳产业,但它不能象烤烟那样带动千家万户种植;以汤山犁为代表的水果,由于难以驯化而品质较差,也形不成气候;蔬菜因种植技术要求不高,许多县域农民都在种植,特别是呈贡县较早成为全省蔬菜大县,也相继建立并完善现货批发市场,但蔬菜毕竟是一次性消费的鲜货,而难以象烤烟那样进行深加工增值;如此等等。</P>
<P>(二)以“孤岛”为特征的原有城市工业不但与县域经济无关,而且在市场竞争中纷纷落马<BR>长期来,昆明市的城市工业在兴建时由于深受计划经济的指导,其布局模式是“小而全”、“大而全”;运行方式是以国有国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除烟草外几乎很少考虑与县域内农民联营;特别是象机械、化工、家电等行业也不需要农业和农民提供原材料,有的虽然建厂在县域,但却形成了与县域经济不挂钩的“孤岛”工业。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孤岛”工业由于改革滞后、体制严重障碍与机制不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纷纷败下阵来。例如原被称为“五杂金花”的兰花冰箱、山茶彩电、白玫洗衣机、茶花汽车、春花自行车等、建厂时起点并不低,有的在设备和技术上甚至超过了目前已形成跨国经营的海尔冰箱、长虹彩电,但是由于众多原因而不得不先后凋谢,根本不可能希望他们能够带动市属县域经济发展。</P>
<P>(三)高新技术需要发展,但其难以利用县域充裕的劳动力资源<BR>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与科教兴国、科教兴省同步,昆明市提出了科技兴市的口号与战略,兴办了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已有进区企业127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6.41亿元,税收8.3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14%和6.8%。<BR>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却难以吸纳和利用县域内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我们知道,劳动力资源充裕乃至剩余,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这是我们的特殊国情、省情与市情,它既是我们的一大重要资源优势,对其充分利用又是我们今后二十多年内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一件大事,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就全国来说,今后每年需新增千万以上的劳动就业岗位,而目前仅能提供800万个,缺口200多万个;全省每年需新增约3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目前仅能提供10多万个;昆明市每年需新增5万多个就业,而目前仅能提供不足1万个。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所能吸纳劳动力的弹性系数逐渐降低。</P>
<P>(四)效率优先的经济增长战略难以兼顾公平就业<BR>改革开放以来,与全国宏观经济增长战略、政策相同步,云南省乃至昆明市的宏观经济增长战略与政策几经变化,但一直未把充分就业放在重要的目标位置。1994年起的“软着陆”时期,宏观政策取向是以稳定物价为主;1997、1998年以来遏制通货紧缩、刺激消费、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以拉动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以机械化、现代化施工为特征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企业为主的旅游业等的经济增长,不但没有有效地带动就业,反而伴随着就业的下降。特别是近几年来搞活国有企业的重大战略举措,包括企业重组、破产、技术改造等等无一不是以裁员增效为手段,更使大批在职人员失业、下岗、待岗。至于农村中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基本没有摆上宏观政策的议事日程。</P>
<P>二、中心城市工业的原料基地与加工车间战略的作用</P>
<P>县域经济确立中心城市工业的原料基地与加工车间战略,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的实施不但可以适应全国全省工业化发展的规律,而且必将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P>
<P>(一)原料基地与加工车间适应了全国全省工业化发展的规律<BR>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58年发表的《工业经济的增长》中,依据对各国工业化进程所进行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都将经历三个共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消费品工业(食品、纺织、烟草、家俱等部门)占优势;第二阶段是资本品(冶金、化学、机械、汽车等部门)快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逐渐下降;第三阶段,两类工业接近平衡。<BR>目前,昆明市乃至云南省大力发展冶金、化学等产业,例如省政府前不久发出关于支持加快发展10户大型企业集团,其中冶金与矿冶4户、石化2户、轻纺1户、电力1户、制造2户。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定云南省已经跨越了霍夫曼的工业化第一阶段。这是因为,这10户大型企业集团就近、中期看,尚难以提升到象烟草那样的支柱产业地位,其GDP增加值、吸收就业、产业链等达不到对全省多数县域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地步。因此,就全省乃至昆明市来说,依然应该依据霍夫曼工业化阶段理论,对能够带动多数县域经济发展的产品产业,进行认真的筛选,并加以扶持。</P>
<P>(二)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可以打破县域经济的现有封闭<BR>由于除烤烟外基本上没有成为中心城市工业的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昆明市属县、区除呈贡等成为昆明的蔬菜、花卉基地,石林县是旅游景点外,其余县、区目前基本上仍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虽然这些县、区都是农业县份,80%以上的人都在种植粮食,但是粮食产量很低,请表1:</P>
<P>表1 昆明市属8县区2001年人均粮食产量表<BR>县 名 人均粮食产量(kg) 县 名 人均粮食产量(kg)<BR>东川区 233 嵩明县 444<BR>晋宁县 350 宜良县 449<BR>寻甸县 361 富民县 459<BR>禄劝县 380 石林县 503</P>
<P>昆明市乃云南省县域耕地由于大部分都是坡地,农民在没有其它就业门路的情况下,只有从事种植业,粮食就是首选。在人均粮食500公斤以下时,不得不把家庭大部分劳力都投入粮食种植,但是种植出的粮食不够吃,没有条件从事结构调整,从而陷入食不饱腹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单一的不得温饱的粮食种植,其实就是典型的落后的封闭型经济。<BR>昆明市乃至全省的烤烟栽培经验证明,农民只有栽培了产值高的烤烟等经济作物,并且成为城市实力雄厚的烟草企业的原料基地,不但源源不断地得到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品种扶持,而且因稳定收购而获得较高的现金收入,一举打破了长期来封闭的粮食种植的恶性循环。<BR>(三)原料基地与加工车间才能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BR>单一的粮食种植的结果,导致昆明市乃至全省经济的缓慢发展。请见表2、表3:</P>
<P>表2 昆明市属6县区2001年人均GDP总值状况分析表<BR>县 名 绝对数(元) 占全市(%) 占全省 县 名 绝对数(元) 占全市 占全省(%)<BR>东川区 2062 14.8 42.3 嵩明县 3615 26.0 74.2<BR>寻甸县 2345 16.9 48.1 富民县 4060 29.2 83.3<BR>禄劝县 2320 16.7 47.6 石林县 4899 35.2 100.6</P>
<P>表3 昆明市属9县区2001年工业总值状况分析表<BR>县 名 绝对数(元) 人均(元) 人均数占全省(%) 人均数占全市人均数(%) 备注<BR>禄劝县 26634 590.6 15.1 4.3 <BR>寻甸县 29743 599.6 15.3 4.4 <BR>富民县 62204 4557.1 117 33.1 <BR>石林县 76534 344.5 87.1 24.7 <BR>东川区 94851 3170.2 81.1 23.0 <BR>嵩明县 130426 3893.3 99.7 28.3 <BR>晋宁县 175125 6529.6 167 47.4 <BR>宜良县 182985 4580.4 117 33.2 <BR>全省 16751100 3907.1 / 28.4 <BR>全市 6718827 13787.6 353 / </P>
<P>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年昆明市人均工业总产值13781.6元,为全省人均3907.1的3.53倍,但昆明市属县区人均工业总产值很低:没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有6个县;仅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10%以下的2个县、20—30%以下的3个县、30—40%以下的3个县。其中禄劝县仅为全省的15.1%、全市的4.3%;寻甸县仅为全省的15.3%、全市的4.4%;东川区仅为全省的81.1%、全市的23%;石林县仅为全省的87.1%、全市的24.7%。<BR>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打破县域经济缓慢发展的“瓶颈”与关键链条,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县域干部人民进行了不懈努力;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科研部门与专家们纷纷为县域发展出谋划策,例如禄劝县在全省率先进行系统工程分析战略,有的县制定了农、林、牧、副、渔、花、菜、果协助调发展战略,有的县制定并实施了旅游开发战略,有的县制定了赶超战略等等。实践证明,所有这些战略或大或小都产生了一定作用,但至今没有发现象烤烟栽培那样的成效。而烤烟栽培的经验说到底,说是成为了中心城市实力雄厚的工业经济的原料基地与初加工车间。可以预料,只要县域经济中有那么3—5个、7—8个象烤烟那样的城市工业的原料基地,何愁县域经济会不快速发展呢?!<BR>(四)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可以兼顾效率和就业<BR>昆明市乃至全省县域中90%以上的农民搞饭吃,而且农民除了搞饭吃没有其他门路。当然,农民在一年中搞饭吃,用不着那么多时间,于是剩余劳动力大量产生。再加上县域内国有和集体所有的企业因不景气也导致大量失业与下岗职工,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BR>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来说,采取效率与就业兼顾并重,是一个必然的、长期的选择。用牺牲效率和效益来扩大就业机会,这是我们长期计划经济已经采取过、并证明是失败的作法,因为这不但将使中国丧失国家竞争力,永远沦为落后境地,而且使劳动者养成了“等、靠、要”和“懒、滑、贪”的恶习,败坏社会风气;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效益,将使更多的人进入失业行列,也是不足取的。县域经济确立中心城市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的战略,将可以较好地兼顾并解决效率与就业这一尖锐矛盾。</P>
<P>三、若干对策建议</P>
<P>(一)省、市政府要大力扶持以农业为原料和向县域扩散加工件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BR>县域经济确立中心城市工业经济的原料基地与加工车间的战略,首要的条件就是中心城市要有一批以农业为原料和向县域扩散加工件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当然,如果县域经济确实培育出了能够供给中心城市工业企业加工的原料,那么也可以促进这样的工业企业的诞生与发展,不过,这一过程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不如由省、市政府大力扶持这样的工业企业好操作一些。<BR>现在的问题是,省、市政府以什么标准和如何确定以农业为原料和向县域扩散加工件的工业企业呢?<BR>首先,要选择真正以农业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这里讲的,一是以农业为原料,二是加工农业原料。烟草是个典型例子。近几年来昆明市属大力发展的白菜、萝卜、辣子、黄瓜等新鲜蔬菜,由于基本上是鲜菜上市,很少或基本没有加工,虽然可以由此形成数个营销企业,但是很难形成加工工业。<BR>其次,要选择那些加工农产品等原料增值大的加工企业。新中国以来,云南省大力扶持发展80多家机制糖厂,带动全省600万农民种植400多万亩甘蔗,2001年产蔗1680万吨,2001/2002年榨季产糖143.7万吨,工业产值40余亿元,农民种蔗收入22亿元,人均370元。由此,云南已成为全国第三大产糖省,被誉为“甜蜜的事业”。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分析不难看出,能带动600多万农民种蔗的机制糖厂虽然已成为龙头企业,而机制白糖却是食品原料,增值不大,且国内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今后,省、市、政府选择龙头企业时一定要注意加工农产品增值大的。<BR>其三,要选择那些市场前景好的。在此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不用多费笔墨。<BR>(二)如要上机械加工项目必须加入全国乃至国际大集团<BR>鉴于昆明市原有不多的机械加工纷纷在市场竞争中落马,有的破产,有的被兼并,有的被重组,而新的实力雄厚的机械加工有待培育。因此,县域经济如果要上新的机械加工类项目,必须眼光向外,瞄准全国乃至国际大集团,千方百计地成为他们的某个零部件加工车间或分公司,以充分利用其全国乃至国际一流技术、驰名品牌、现有市场、雄厚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BR>近几年里,在汽车、机床、成套设备等领域,县域特别是昆明市有的从代理销售着手,成为全国乃至国际公司的代理商、维修站,个别的开始考虑为其加工某些零部件。这是一条以市场换加工的稳妥道路,可供县域经济参考。<BR>(三)以民间投资作为启动的突破口<BR>鉴于县域经济发展转移到中心城市的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几乎全部是竞争性企业,再也不能依靠政府投资新建改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而应该全部依靠民间资本,以民有民营投资作为启动的突破口。<BR>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启动民间投资方面取得了共识,目前已无反对意见,问题是必须为民间投资创造和提供宽松的环境。首先要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提高市场化程度,减少行政化程度。县域党政领导及其机关要真正抛开官本位思想,变行政管制为行政服务,变行政审批为行政备案;其次要对新创企业减少税费,把民营企业与公有企业同等对待,营造公平的赋税环境。为此,要大刀阔斧地砍掉那些靠收费而活命的政府部门,减少政府成本,消除民间投资的有形与无形障碍;其次要为民营企业提供与公有企业一样的融资环境,尽快取消民间投资的在资金准入、审批、融资、重组、并购等方面的限制,给予其“国民待遇”;此外,对民间投资在信息提供、基本失业保障等各方面的服务,要给予其与公有企业一样的政策对待,坚决、彻底地消除歧视。<BR>(四)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早大批量地培养制造人才<BR>县域经济要成为中心城市工业经济的加工车间,当前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培养大批制造人才。长期来,我国一直存在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即同样的配件,日本技工组装的汽车发动机可以保证行驶20万公里,中国技工组装的只能保证5万公里;而且熟练技工越来越短缺。据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职教会议介绍,目前全国仅数控机床的操作工就短缺60万人。我们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可以引进外资,甚至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我们却不可以引进大批的技术工人。<BR>实践证明,技术工人尤如产业链条上的连接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要职工提高技术水平和掌握新的技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更需要加快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和机电一体化复合技能的现代技术工人。这是因为,只有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具有娴熟技术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机器设备得以准确操作和发挥作用,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国际名牌,增强竞争力。否则,即使有了先进技术之“米”,但无“巧妇”也做不成香喷喷的米饭。<BR>为此,要重新认识技术工人的价值,营造尊重技术工人的良好社会大环境,使更多的农村青年学生愿意选择技术工人这一职业。要尽快改变县域基础教育围绕考试转的现象,确立少数学生进大学、大批学生当技术工人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模式,逐步使县域高中从升学教育转变为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把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升不上大学的农村青年,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加工一线操作人员。<BR>其次,尽快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企业分配制度要从分配方式上体现向有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倾斜,使技术工人感到学技术有奔头、懂技术有甜头。前不久,杭州汽轮机需要260名数控工人,参加10多场招聘会,月薪提高6000元,还招不到合适人选。这说明,技术工人将与管理人才、技术专家一起,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职业。</P>
<P><BR>主要参考文献<BR>1. 李常林:《论工业兴滇战略》2002年9月打印稿<BR>2. 赵俊臣:《工业兴滇战略的理论依据》2002年9月打印稿<BR>3. 宋健:《制造业与现代化》,人民日报2002年9月26日<BR>4. 省政府办公厅、省统计局编:《2002云南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4月版<BR>5. 杨克刚:《云南机械工业离支柱产业有多远?》,云南日报2002年1月11日<BR>6. 段培灿:《云南600万农民种蔗收入22亿元》,云南日报2002年8月13日<BR>7. 金参:《启动民间投资解决就业难题》,经济参考报2002年9月4日</P>
<P><BR>赵俊臣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