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难,是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瓶颈,也是困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一道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山区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加之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是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州委农办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州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从“三补一免”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秋作物的长势以及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情况等诸方面综合分析,预计州委、州政府确立的今年农民人平增收50元的目标,基本能实现。但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研究和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措施十分重要和紧迫。现将调查分析情况综述如下:
一、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增大。今年以来,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全面上涨。据调查,今年农膜价格涨幅30-50%;肥料价格涨幅30-64%,其中尿素涨34.3%,氯化钾涨64.38%,碳铵涨25%,复合肥涨30%;农药涨幅10-15%;水稻、玉米种子涨幅25-30%。据测算,全州因涨价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约5000多万元,“一免三补”政策给农民的实惠有一半被涨价所抵消。
(二)农产品价格下跌。今年农产品市场价格在经历去年一段时间的高位运行后有所回落,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同比下降。今年前四个月,粮食价格总水平还基本保持平稳态势,但五、六月份粮食价格出现回落。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上市的夏粮夏油实际收购价格一路走低,尤其油菜籽第一季度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8.2%,第二季度下降20.9%。
(三)市场制约因素增多,农产品流通不畅。一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州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滞后,对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能力相对薄弱,加上工艺、价格、品种、质量、品牌等方面的缺陷,农产品缺乏相应的市场竞争力。二是缺乏市场信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狭窄,无法及时、准确地捕捉把握市场信息,不知道生产什么、销往何处、价格如何。在农户和市场、农户和政府、市场和政府之间的中介服务组织明显滞后甚至断层,由于引导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的专门组织很少,农产品流通不畅。三是不成规模,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规模小而分散,经营粗放,提篮小卖,无大批量的产品供应,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四)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据民政部门统计,今年以来,我州遭受多次大的自然灾害,一是2月中旬全州800公尺以上地区遭受35年未遇的特大冰雪灾害,二是3月中旬全州再次遭受暴风雪灾害,三是4月上旬遭受冰雹灾害,四是5月份遭受持续阴雨灾害。全州共有185万人,65个乡镇受灾,其中重灾县市3个(咸丰、利川、恩施),重灾乡镇46个。农作物受灾面积140万亩,成灾面积90万亩,绝收面积40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6月中下旬以来,我州又出现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多数地区出现旱情严重。据统计,全州作物旱灾面积达79.5万亩,其中重旱17.1万亩,干枯4.95万亩。全州因旱有15.03万人和12.8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有25座水库蓄水位处在死水位以下,供水严重不足。
(五)病虫灾害严重。今年夏收作物小麦病虫发生面积为79.64万亩(其中条锈病19.32万亩,赤霉病24.66万亩,白粉病15.12万亩,麦蚜20.54万亩),防治面积为115.60万亩次(其中条锈病28.15万亩,赤霉病41.25万亩,白粉病28.15万亩,麦蚜18.05万亩),造成产量损失为1750.4吨;油菜病虫发生面积为21.83万亩,防治面积为4.05万亩,造成损失138.50吨。大秋作物玉米弯刺黑蝽病今年在恩施市有局部发生;弯孢菌叶斑病、穗腐病呈加重发生趋势;蝗虫、粘虫在局部地区造成危害;玉米粗缩病、玉米霉霉病都是检疫性病害,已在巴东、咸丰有发现。随着优质稻品种的种植面积扩大,加上5月份的多雨天气,今年水稻叶瘟发生较普遍。据6月上旬调查,水稻叶瘟的病田率达33%,病田的病丛率为50%,病叶率为了20%。发生面积为60万亩以上,防治面积在120万亩次以上。当前水稻上的主要病虫害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纹枯病、稻瘟病、穗期综合症。据各地调查,稻纵卷叶螟为3—4级发生,百蔸卷叶苞最高量为1250个;稻飞虱为3—4级发生,百蔸虫量平均量为1175头,最高量为15000头;稻纹枯病为4级发生,病株率平均量为23.41%,最高量为92%。据统计,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52.78万亩,防治面积为80.42万亩,稻飞虱发生面积75.97万亩,防治面积为84.45万亩,稻纹枯病发生面积36.39万亩,防治面积为47.45万亩。
(六)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贷款难。 一是全州农业产业化方面近几年虽然形成了一些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龙头,但离产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掘。而大部分农产品销售主要靠零散的运销,与市场连接十分有限,还未形成以契约为基础的紧密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农户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市场风险,却无法分享加工运销增值的丰厚利润。当市场风险增大时,农民的利益往往缺乏有效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州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总的来看仍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全州只有龙头企业123个,重点龙头企业30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只有1个,省级龙头企业5个,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分布不均,且层次参差不齐;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化组织程度低;企业化管理水平低,缺乏特色和品牌优势,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企业与农户关系松散,以利益为纽带的机制仍不完善;附加值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二是龙头企业贷款难,。 今年春季很突出的问题是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茶叶收购资金缺乏。利川毛坝乡的两个茶叶加工骨干企业,今年只有硒源公司与去年同期贷款相同(200万元),飞强公司只有去年同期贷款的50%(50万元),因此,其加工量也只有去年同期的50%(4000担)。据鹤峰县农业部门了解,全县今年春茶收购资金缺口为2000万元,8家重点茶叶加工企业有6家资金严重缺乏,去年同期全县春茶收购贷款资金为5000万元,其中农行只安排了1700万元(其中1100万元属长友公司的薇菜收购资金,600万元属华龙公司的茶叶收购贷款),信用社只安排了300万元(去年同期为500万元)。究其原因,主要是今年银行调整贷款方式,还旧贷新,使部分企业无法贷款(如世为公司去年贷款400万元未还,今年银行不为其提供贷款),其次是银行压缩了信贷规模,据了解包括财政扶贫贷款在内,今年也都压缩了贷款规模。企业无贷款,导致开工不足,农民手中的产品就无人收购,部分农民增收也就无法实现。
(七)结构调整单一、质量不高问题显现。一是受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我州农产品品种单一,种植业比重过大,产品结构雷同,低层次重复严重,生产盲目、销售无序的问题很突出。全州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不仅农业内部各业之间的结构不尽合理,各业内部产品种类和同类产品的品质档次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二是结构调整质量不高,相关部门管理混乱,潜在矛盾逐渐显现。特别是前些年发展的桃、李等小水果,由于项目实施和技术质量监管相分离,一些项目管理部门直接实施项目,乱引滥调种子种苗,结构调整不见效益,已经出现农民毁果种粮的现象,其结果既劳民伤财,又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同时,结构调整中,重发展轻管理现象比较普遍,加上龙头企业比较缺乏,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健全,农民无法从中得到应有的效益,结构调整不能为农民增收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难点多。今年以来,全州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在省阳光办的直接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州、县市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国家、省一系列文件精神的要求和省阳光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培训基地,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操作,规范管理,创新培训形式,努力拓宽和疏通培训就业渠道,强化督办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截止7月底止,全州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660人,占省下达任务数的114.05%,其中结业12143人、办理职业资格证3764人、转移就业11425人,转移就业率为94.09%。据不完全统计,引导性培训28000多人。我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超额完成了省阳光办下达给我州的第一、二批示范性培训任务,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难点,一是工作开展不够平衡。县市之间、培训基地之间培训进度不一,少数县市阳光办力量薄弱,专职工作人员少,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我州属贫困地区,该项目国家补贴资金人平100元,标准过低,加上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农民自己拿钱参加培训的热情不是很高,招生难度较大。三是缺乏工作经费。目前只有部分县市安排了1-2万元的工作经费,还有部分县市工作经费尚未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四是推荐到外地就业的部分学员,因工作岗位较差,劳动强度较大,有的学员因此返乡,影响到就业率的稳定。五是宣传工作存在一定差距,在社会上影响力还不大。
二、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抓好抗灾夺丰收。第一,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的三个“硬着”。一是夏收作物要实现应收尽收,二是强化水稻、玉米等大秋作物田间管理,组织好水稻机收作业,努力提高生产水平,三是大力发展秋季生产,实现多种多收。第二,认真做好抗灾救灾工作。七、八、九三个月是我州农作物病虫灾害和自然灾害多发季节,要有抗大灾抗多灾的思想准备,要切实抓好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切实抓好灾害性病虫扑灭、防汛、抢险、抗旱等农用机械和物资储备,抓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一旦灾害发生要组织好群众搞好生产自救,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第三,切实抓好秋季畜牧业生产,抓好生猪秋防秋配,充分发挥畜牧业生产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第四,认真落实好粮食收购政策,组织好粮食收购资金,确保按政策规定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
(二)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一是下决心继续推进特色板块基地建设,全州计划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新增33万亩的目标必须达到。对魔芋、富硒茶、中药材、特色蔬菜、草食畜牧、特色干鲜果等主导品种,坚决按照板块布局、带状开发的要求,进一步抓好落实。同时,要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对高残留农药及投入品的监管,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机制,努力提高我州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二是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要以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立足高标准,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行动,力争再上新台阶,要有周密的计划,得力的措施,认真打好秋冬播生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生态家园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乡村公路建设“五大硬仗”,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三)围绕工业兴州,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一是要认真研究解决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确保收购季节农民手中的产品卖得出去、收得上来。二是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龙头企业;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升龙头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大力培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培植以农产品营销为主的各类中介组织,引导和鼓励农民大胆的闯市场、销产品。
(四)认真抓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一是以编印的<<十大农业实用技术>>为主体,认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运用科技的能力,让科技成为农民增收的真正载体。二是加强示范样板建设,“要做给农民看”,各级农技人员要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办样板,搞示范,切实解决好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问题。三是搞好农资打假护农。各级农业、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搞好配合,协同作战,以肥料、农药市场整顿为重点,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好农民利益。
(五)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考、高考结束后,一批农村学生将成为新增农村劳动力。要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完成省下达的培训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报道好的典型,扩大农民工培训的社会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二是建立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规范管理水平和培训质量。三是拓展就业渠道,使受训结业学员如愿就业,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四是切实与相关部门搞好合鳎勾蠹艺嬲匦闹С盅艄夤こ坦ぷ鳌?
(六)不断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一是在抓市场、抓流通上,要有专班抓,要建立市场分析预测机制,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分析和发布,合理地指导、引导企业和农民的市场行为。二是以本地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国内市场为中心,以国际市场重点,切实加强产地批发市场、窗口市场建设,积极扩大出口贸易,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三是认真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农业博览、贸易洽谈、农产品展销等各种国内外经贸活动,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农产品推介和销售,州内的各种节庆活动,要以农产品展销、贸易洽谈、招商引资为重点。总之,要千方百计把农产品卖出去,使农民能够多从流通环节增收。
(七)扎扎实实搞好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在认真总结前几年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强化措施,立足高要求、高标准,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行动,力争再上新台阶,千方百计打好秋冬播生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生态家园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乡村公路建设五大硬仗,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八)高度重视质量安全,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为中心的农产品质量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新阶段推进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环节抓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一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要跳出单纯追求产值产量的圈子,以优质高效增收为目标,重点提高特色蔬菜、干鲜果、三元杂交猪羊、优质稻、优质中药材、优质富硒茶、优质油菜等的比重。二是加快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检验的标准制订,健全标准体系,使之与国际通行的、先进的标准接轨,以指导全州农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三是加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从生产源头抓起。四是加强对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业投入料的质量监管,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和有机复合肥。五是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在县市城关镇集贸市场、农产品专业市场和超市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不准上市销售,确保人民吃上放心食品。六是切实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各级都要将动物防疫资金、重大动物疫病物资贮备金、动物防疫注射反应死亡补贴资金、疫情扑杀畜禽补贴资金、以及防检人员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健全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快速扑灭机制,确保不出现大的疫情。
(九)切实抓好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全州应进行完善的88个乡镇、2467个村、27094个小组,截止6月25日,己有88个乡镇、2465个村、27091个小组全面启动,目前只有少数地方基本完成。总体来看,工作量还很大,难度也大,下步要坚持质量标准,坚持时间标准,站在维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的高度,切实把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抓好、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