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在阐述粮食安全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食物保障的概念,并通过构建剩余供给能力(ASS)指标,对当前中国食物保障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当前食物保障水平较高,粮食短缺不是口粮短缺,而主要是间接粮食消费需求增长加之近年来的粮食产量走低引起的饲料粮短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对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是中国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最近一段时期,由于粮食产量的连续走低和粮食价格的上涨,粮食安全问题又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时间,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讨论又多了起来,有人认为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很严重;而有人却提出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没有想象的那样严重。因此,正确、客观地认清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成为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本文旨在从粮食安全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当前中国的食物保障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力图能够客观评价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
一、粮食安全与食物保障
粮食安全是英文food security的中文译名,此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11月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目前,人们普遍使用的food security的定义是1983年4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原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的,即food security是指“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food security的概念引入中国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将food security译为中文时,人们选择了“粮食”代替了原概念中的“food”,将“food security”的概念译为了现在的“粮食安全”。
将“food”替换为食物之一的“粮食”显然是不妥的,但是,在当时背景下,这种概念上的替换应该说有其合理性,因为当时的人们食物消费水平不高,主要的食物消费就是粮食消费,因此,将“food”替换为“粮食”抓住了当时中国food security问题的根本。但是,应该指出的是,那个时候不是只有粮食短缺,其它食物都不短缺,而是所有食物都基本处于短缺状态,只不过是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食物消费水平下,解决好粮食短缺问题是解决food security问题最可行的方案。
今天,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各类食物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居民的食物消费能力也不断增强,在21世纪全面实现小康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考虑人们的食物问题时,如果还是紧盯粮食这样一个低级的食物种类显然就不合时宜了,而是应该考虑如何保证城乡居民都能够获得其所需要的所有的基本食物,也就是如何解决food security的问题。而如果继续使用“粮食安全”作为“food security”的中文译文,即将二者作为同一个概念来对待,就很不合理了。因此,应该将“粮食安全”和“food security”两个概念进行区分。
笔者将“food security”译为“食物保障”,其定义仍然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原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的定义,即食物保障是指“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依照这个定义,笔者将“粮食安全”定义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对于粮食的直接和间接的基本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食物保障”与“粮食安全”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前者研究包括粮食在内的所有食物种类,而后者只研究粮食这一个食物种类。尽管二者有所不同,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食物保障是粮食安全问题的最终目标,粮食安全是食物保障的前提。从逻辑层次上来看,粮食安全是食物保障的下一级概念,即粮食安全与肉类安全、蔬菜安全等其它食物安全共同构成了食物保障。
一直以来,由于将“粮食安全”和“food security”视为同一概念的中英文表述,所以,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想在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从食物保障出发,客观评价当前中国的食物保障状况,同时,在分析食物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
二、当前中国食物保障状况评析
为了了解中国目前的食物保障情况,就必须对中国目前的食物保障情况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因此,本文将站在宏观的角度,从口粮保障、间接粮食保障和非粮食食物保障三个方面对中国目前的食物保障状况做一客观评价。
(一)评价方法
我们知道,食物保障概念的本质是确保人们有足够的食物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从宏观上讲,要保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供应,首先就是这个国家或地区有足够的能够满足该国家或地区食物消费需求的食物供给能力。更具体来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保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食物供给量与食物消费量的差,如果前者不低于后者,则说明此国家或地区有能力保证其所属地区的人民能够得到足够的食物供应;反之,则说明此国家或地区没有能力保证其所属地区的人民能够得到足够的食物供应。基于这种分析,笔者构建剩余供给能力(Ability of Surplus Supply)指标:
ASSit=(TPit-TCit)/TCit(1)
(1)式中,ASSit为剩余供给能力,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在t时点的i类食物的剩余供给能力;TPit为某个国家或地区在t时点i类食物的自给总量;TCit为某个国家或地区在t时点i类食物的消费总量。
ASSit理论上的取值范围为[-1,+∞],是一个静态指标。ASSit<0,说明该国家或地区在t时点依靠自身食物供给无法满足本国或地区对i类食物的消费,要满足消费必须依赖进口或储备,此时,ASSit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其在此时点i类食物的保障水平越低;ASSit=0,说明该国家或地区在t时点依靠自身食物供给恰能满足本国或地区对i类食物的消费;ASSit>0,说明该国家或地区在t时点依靠自身食物供给在满足本国或地区对i类食物的消费之外尚有剩余,此时,ASSit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其在此时点上i类食物的保障水平越高。
由ASSit衍生出以下两个反映ASSit性质的统计指标:
①ASSi均值。计算公式为:
AASSi=1/n∑t=1ASSit (2)
此指标是ASSit在[1,n]时间段内的平均值,反映在此时间段内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食物保障水平。同时,该指标还能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是否具有运用储备i类食物的手段来满足消费者对i类食物的需求的能力及其大小。理论上讲,若AASSi<0,则认为在[1,n]时间段内,该地区即使运用储备的手段也无法满足该地区对i类食物的需求,且其绝对值越大,运用储备的手段满足该地区消费者对i类食物的需求的能力越弱。若AASS1=0,则认为在[1,n]时间段内,该地区运用储备的手段恰能满足该地区消费者对i类食物的需求。若AASSi>0,则说明在[1, n]时间段内,该地区运用储备的手段在满足该地区消费者对i类食物的需求之外尚有富余,此时,该指标的值越高说明食物保障水平越高。
②ASSit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σASSi=SASSi/AASSi(3)
(3)式中,SASSi为ASSit的标准差,该指标反映ASSit在[1,n]时间段内的波动情况,即反映在此时间段内某一国家或地区食物保障水平的波动情况。该指标的值越高,说明食物保障水平越不稳定,波动幅度越大。
(二)数据说明与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数据为《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1984~2002年的相关数据,笔者对此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得到最终所需要的数据。
1.食物自给总量数据。本文中使用的食物自给总量数据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各种食物的年产量数据处理而得。笔者将食物主要区分为口粮、以粮食为原料或饲料的食物(以下简称为“间接粮食食物”)和非粮食食物(指除了粮食和间接粮食食物之外的其它食物)三大类。它们之中间接粮食食物和非粮食食物的统计产品形态已经比较接受日常消费的形态或者说已是成品形态,因此,可以用该类食物的总产量数据直接作大自给总量数据使用。而统计局统计的粮食皆为原粮,所以,粮食自给总量数据不能直接使用粮食产量数据,这里采用柯炳生(1995)在《中国粮食市场与政策》一书中提出的0.8作为转换系数,将原粮转为商品粮,由此得到的粮食产量数据可以被视为粮食的自给总量数据。
2.食物消费总量数据。各类食物消费总量数据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每年购买的各类主要食物数量经过计算得到。其计算公式为:
FOODit=UPt×UFit+RPt×RFit (4)
其中,FOODit为中国t年i类食物消费总量;UPt为中国t年城镇人口总数;UFit为中国城镇居民t年i类食物人均年消费总量;RPt为中国t年农村人口总数;RFit为中国农村居民t年i类食物人均年消费总量。
这里需要单独说明的是,由于间接粮食食物是以粮食为饲料或原料的,它对粮食也产生需求,因此,对于粮食的消费总量除了按上述公式推出的中国城乡居民对粮食的直接消费数量外,还应加上间接粮食食物对粮食的消费量。具体应该加上以下两项:①饲料和原料的粮食消费。由于粮食除用于口粮消费外,主要还用于饲养畜产品和制造工业产品,因此,需要加在粮食消费总量中。调整的方法是将各种畜产品和酒类的产量按照郭书田等(2001)提出的肉料比1:4、蛋料比1:2:5、鱼料比1:0.8、奶料比1:0.3、白酒料比1:2.5和啤酒料比1:0.2折算为粮食数量,然后加入粮食消费总量中。②其它方面的消费。除了直接消费、饲料消费和工业原料消费外,粮食消费总量还要包括种用粮消费和运输、储藏过程中的损耗。这部分按照郭书田等(2001)提出的0.7%的比例加入。
经过上面两个方面的调整所得到的粮食消费总量才为真正的粮食消费总量。
(三)计算结果与分析
利用处理得到的中国1984~2002年各年各种食物自给总量数据和食物消费总量数据计算得到ASS、AASS和σASS(见表1)。
表1列出了1984~2002年中国各类食物ASS, AASS和σASS。这里,关于σASS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为了更好地反映各类食物的ASS的波动情况,这里的σASS为剔除趋势后计算出的变异系数;第二,由于剔除趋势后各类食物的ASS均值都接近0,因此,计算出的变异系数异常小,但由于这里只关注σASS的相对大小,而不关注其绝对值的大小,所以,这种情况对结果不会有影响。
表2列出了未来中国各类食物出现剩余供给能力为0的预期时间(T),即在维持各类食物现有供给能力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各类食物消费的增长,剩余供给能力为0所需的年数,用以反映现有供给能力能够保证未来几年内各类食物的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Ti=Ln(Si/Ci2002) /Ln(1+Vi) (5)
其中,Ti为i类食物出现剩余供给能力为0的预期时间;Si为i类食物2000~2002年平均年供给量,用来反映现有i类食物供给能力;Ci2002为2002年i类食物的消费总量;Vi为1984~2002年i类食物消费量年均增长率。
通过计算,得到各类食物的Ti值(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粮食的ASS已经为负,故在此处不再计算其ASS=0所需年数。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到,1984~2002年,各类食物的ASS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粮食、奶类的保障水平不断下降,水果的保障水平相对稳定,其它食物的保障水平都大幅提高。自1984年以来,中国的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下降,自1997年以来已连续6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且这种供需缺口在不断扩大。尽管奶类产品缺乏以前的数据,但是,从1999~2002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奶类食物的供给虽然仍可满足国内需求,但是,奶类食物的保障水平在不断下降。肉类、鱼虾、禽蛋、酒、蔬菜和糖的保障水平都大幅提高,剩余供给能力分别增长了约28倍、3倍、4.8倍、8倍、3.5倍和1.9倍。相比之下,水果的保障水平则相对稳定,剩余供给能力基本维持在0.55左右。
第二,剔除趋势后,蔬菜剩余供给能力年际间波动最大,其后依次为禽蛋、肉类、水果、粮食、酒、奶、鱼虾、糖。
第三,即使维持现有生产供给能力,短期内肉类、鱼虾、禽蛋、酒、蔬菜和糖等6类食物不会出现短缺问题,而粮食则已经出现短缺,奶产品和水果虽然截止到2002年ASS还大于0,但已处于较低水平。
由上可以得出,从宏观来看,1997~2002年,中国食物保障水平较高,食物保障总体安全,但某些类别食物的安全水平较低,其中,水果和奶产品的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呈现短缺的趋势。而粮食已经连续6年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因此,各类食物品种中保障问题最大的就是粮食,需要对粮食安全状况做进一步的分析。
(四)1997~2002年粮食安全问题分析
要认清1997~2002年的粮食安全形势,首先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粮食供应紧张。从理论上,粮食供应紧张可能是由粮食生产和粮食需求两个方面变化造成的,而其中粮食需求又主要由口粮消费需求和间接粮食消费需求构成。
图1列出了1984~2002年中国粮食直接消费、间接消费以及生产总量的变化情况。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7~2002年,中国的粮食一直处于短缺状态,但是,与历史上的粮食短缺所不同的是,此次短缺并不是由于生产出来的粮食无法满足直接粮食消费的需求,而是由于中国间接粮食消费不断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粮食生产有所下降,最终导致了生产出来的粮食无法满足粮食的总需求,粮食供应紧张。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间接粮食消费的增长,尤其是饲料粮的消费需求的增长仍将是导致中国粮食供应紧张的最主要原因,这是因为:
首先,口粮消费将继续稳定。口粮的稳定是三个方面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中国人口增长导致口粮需求增长;二是城乡居民人均直接粮食消费量不断下降导致口粮需求下降;三是城镇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导致口粮需求下降,其原因是城镇人口口粮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农村,因此,随着城镇人口增多和农村人口减少,会出现结构性的口粮需求下降。上述三方面的力量综合在一起会使中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口粮消费趋于稳定,近些年的实际情况可以证实这一点。
其次,间接粮食消费会不断增加。尽管近些年来中国居民人均间接粮食食物的消费量随着收入的增加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目前的水平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仍然较低,因此,人们对于间接粮食食物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从而使间接粮食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当前引致间接粮食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的各种产品存在着生产发展与需求发展不一致的现象。图2列出了1984~2002年中国肉类、鱼虾和禽蛋三类主要的间接粮食食物产量和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的对比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1984~2002年,肉类、鱼虾和禽蛋类产品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各自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的3.12倍、3.06倍和2.76倍。结合表1可知,自1984年以来,这三类食物ASS均大于0,这意味着,一方面,这三类食物每年除了满足国内需求外仍有大量剩余可供出口或储备;另一方面,中国城乡居民对于这三类食物的消费水平还不高,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这三类食物的生产发展速度。这种现象隐含着以下推论:首先,目前中国居民肉类、鱼虾和禽蛋三类食物的摄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高,主要不是因为生产供给不足,而更多地是受到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和饮食习惯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其次,目前受粮食短缺冲击最大的不是国内口粮消费和包括这三类食物在内的国内食物消费,而是现期国内食物消费之外的包括诸如出口、储备等其它粮食消费需求。
三、结论和建议
(一)区分食物保障和粮食安全两个概念,将粮食安全问题纳入食物保障问题之中
上面的分析表明,在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食物需求多样化,中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的背景下,再把食物保障和粮食安全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是不合时宜的,应该将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将粮食安全问题纳入食物保障问题之中,从而使我们能够站在食物保障这样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粮食安全问题。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粮食安全不是最终目标,食物保障才是最终目标。因此,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必须是以有利于实现食物保障为前提的。②单纯的粮食安全是较低水平的食物保障,只有包括粮食在内的所有食物的安全才是高水平的食物保障。③中国已经从追求较低水平的单纯粮食安全向追求较高水平的食物保障转变。
(二)要实现较高水平的食物保障,一段时期内不是主要依靠提高供给能力,而是要依靠提高购买力
2002年,中国猪牛羊肉、禽肉、禽蛋、鱼虾的人均年消费量分别为18.16公斤、5.38公斤、6.97公斤和7.82公斤,总体来说,这些食物的消费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较低,因此,今后会有上升的趋势。但是,从表1、表2和图2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增长率,各类食物的消费量都远低于供给量,而且即使维持现有供给能力,除粮食、奶和水果外,其余食物在未来10年之内不会出现短缺问题。所以,如果说粮食安全是供给能力问题,那么,猪牛羊肉、禽肉、禽蛋、鱼虾等的保障问题就不单纯是供给能力问题,而是更多地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力。所以,要实现较高水平的食物保障,除了要不断提高供给能力之外,还要提高城乡居民的购买力,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
(三)肉类、鱼虾和禽蛋等产品的生产发展要“软着陆”
从人民生活水平上来讲,中国目前各种畜产品的人均摄入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比较低,需要通过发展畜牧业来提高;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角度来讲,畜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报酬率和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因此,发展畜牧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肉类、鱼虾和禽蛋等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笔者认为,这种生产“过热”现象,从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的角度来分析会有以下不良影响:①这种“过热”现象会放大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不利于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过快发展的肉类、鱼虾和禽蛋等产品的生产会产生对粮食的过度需求,从而带来粮食安全问题。以目前的情况为例,如果各种间接粮食食物的ASS=0,即供给都恰好满足需求,那么,粮食在总量上就会满足需求,这样,各种食物都是有保障的,就不会存在粮食短缺问题。所以,肉类、鱼虾和禽蛋等产品的生产发展“过热”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继而会影响政府对粮食宏观调控的效果。②从长远看,这种“过热”现象会加剧该类产品生产波动。虽然不排除国外市场对国内畜产品过剩生产能力的消化,但是,依赖国外市场消化高于国内此类产品需求2~3倍的生产能力的做法,市场风险太大,长远看会加剧生产波动。
李鹏 谭向勇 王玉斌: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长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是中国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最近一段时期,由于粮食产量的连续走低和粮食价格的上涨,粮食安全问题又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时间,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讨论又多了起来,有人认为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很严重;而有人却提出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没有想象的那样严重。因此,正确、客观地认清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成为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本文旨在从粮食安全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当前中国的食物保障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力图能够客观评价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
一、粮食安全与食物保障
粮食安全是英文food security的中文译名,此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11月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目前,人们普遍使用的food security的定义是1983年4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原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的,即food security是指“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food security的概念引入中国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将food security译为中文时,人们选择了“粮食”代替了原概念中的“food”,将“food security”的概念译为了现在的“粮食安全”。
将“food”替换为食物之一的“粮食”显然是不妥的,但是,在当时背景下,这种概念上的替换应该说有其合理性,因为当时的人们食物消费水平不高,主要的食物消费就是粮食消费,因此,将“food”替换为“粮食”抓住了当时中国food security问题的根本。但是,应该指出的是,那个时候不是只有粮食短缺,其它食物都不短缺,而是所有食物都基本处于短缺状态,只不过是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食物消费水平下,解决好粮食短缺问题是解决food security问题最可行的方案。
今天,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各类食物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居民的食物消费能力也不断增强,在21世纪全面实现小康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考虑人们的食物问题时,如果还是紧盯粮食这样一个低级的食物种类显然就不合时宜了,而是应该考虑如何保证城乡居民都能够获得其所需要的所有的基本食物,也就是如何解决food security的问题。而如果继续使用“粮食安全”作为“food security”的中文译文,即将二者作为同一个概念来对待,就很不合理了。因此,应该将“粮食安全”和“food security”两个概念进行区分。
笔者将“food security”译为“食物保障”,其定义仍然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原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的定义,即食物保障是指“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依照这个定义,笔者将“粮食安全”定义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对于粮食的直接和间接的基本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食物保障”与“粮食安全”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前者研究包括粮食在内的所有食物种类,而后者只研究粮食这一个食物种类。尽管二者有所不同,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食物保障是粮食安全问题的最终目标,粮食安全是食物保障的前提。从逻辑层次上来看,粮食安全是食物保障的下一级概念,即粮食安全与肉类安全、蔬菜安全等其它食物安全共同构成了食物保障。
一直以来,由于将“粮食安全”和“food security”视为同一概念的中英文表述,所以,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想在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从食物保障出发,客观评价当前中国的食物保障状况,同时,在分析食物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
二、当前中国食物保障状况评析
为了了解中国目前的食物保障情况,就必须对中国目前的食物保障情况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因此,本文将站在宏观的角度,从口粮保障、间接粮食保障和非粮食食物保障三个方面对中国目前的食物保障状况做一客观评价。
(一)评价方法
我们知道,食物保障概念的本质是确保人们有足够的食物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从宏观上讲,要保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供应,首先就是这个国家或地区有足够的能够满足该国家或地区食物消费需求的食物供给能力。更具体来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保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食物供给量与食物消费量的差,如果前者不低于后者,则说明此国家或地区有能力保证其所属地区的人民能够得到足够的食物供应;反之,则说明此国家或地区没有能力保证其所属地区的人民能够得到足够的食物供应。基于这种分析,笔者构建剩余供给能力(Ability of Surplus Supply)指标:
ASSit=(TPit-TCit)/TCit(1)
(1)式中,ASSit为剩余供给能力,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在t时点的i类食物的剩余供给能力;TPit为某个国家或地区在t时点i类食物的自给总量;TCit为某个国家或地区在t时点i类食物的消费总量。
ASSit理论上的取值范围为[-1,+∞],是一个静态指标。ASSit<0,说明该国家或地区在t时点依靠自身食物供给无法满足本国或地区对i类食物的消费,要满足消费必须依赖进口或储备,此时,ASSit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其在此时点i类食物的保障水平越低;ASSit=0,说明该国家或地区在t时点依靠自身食物供给恰能满足本国或地区对i类食物的消费;ASSit>0,说明该国家或地区在t时点依靠自身食物供给在满足本国或地区对i类食物的消费之外尚有剩余,此时,ASSit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其在此时点上i类食物的保障水平越高。
由ASSit衍生出以下两个反映ASSit性质的统计指标:
①ASSi均值。计算公式为:
AASSi=1/n∑t=1ASSit (2)
此指标是ASSit在[1,n]时间段内的平均值,反映在此时间段内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食物保障水平。同时,该指标还能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是否具有运用储备i类食物的手段来满足消费者对i类食物的需求的能力及其大小。理论上讲,若AASSi<0,则认为在[1,n]时间段内,该地区即使运用储备的手段也无法满足该地区对i类食物的需求,且其绝对值越大,运用储备的手段满足该地区消费者对i类食物的需求的能力越弱。若AASS1=0,则认为在[1,n]时间段内,该地区运用储备的手段恰能满足该地区消费者对i类食物的需求。若AASSi>0,则说明在[1, n]时间段内,该地区运用储备的手段在满足该地区消费者对i类食物的需求之外尚有富余,此时,该指标的值越高说明食物保障水平越高。
②ASSit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σASSi=SASSi/AASSi(3)
(3)式中,SASSi为ASSit的标准差,该指标反映ASSit在[1,n]时间段内的波动情况,即反映在此时间段内某一国家或地区食物保障水平的波动情况。该指标的值越高,说明食物保障水平越不稳定,波动幅度越大。
(二)数据说明与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数据为《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1984~2002年的相关数据,笔者对此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得到最终所需要的数据。
1.食物自给总量数据。本文中使用的食物自给总量数据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各种食物的年产量数据处理而得。笔者将食物主要区分为口粮、以粮食为原料或饲料的食物(以下简称为“间接粮食食物”)和非粮食食物(指除了粮食和间接粮食食物之外的其它食物)三大类。它们之中间接粮食食物和非粮食食物的统计产品形态已经比较接受日常消费的形态或者说已是成品形态,因此,可以用该类食物的总产量数据直接作大自给总量数据使用。而统计局统计的粮食皆为原粮,所以,粮食自给总量数据不能直接使用粮食产量数据,这里采用柯炳生(1995)在《中国粮食市场与政策》一书中提出的0.8作为转换系数,将原粮转为商品粮,由此得到的粮食产量数据可以被视为粮食的自给总量数据。
2.食物消费总量数据。各类食物消费总量数据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每年购买的各类主要食物数量经过计算得到。其计算公式为:
FOODit=UPt×UFit+RPt×RFit (4)
其中,FOODit为中国t年i类食物消费总量;UPt为中国t年城镇人口总数;UFit为中国城镇居民t年i类食物人均年消费总量;RPt为中国t年农村人口总数;RFit为中国农村居民t年i类食物人均年消费总量。
这里需要单独说明的是,由于间接粮食食物是以粮食为饲料或原料的,它对粮食也产生需求,因此,对于粮食的消费总量除了按上述公式推出的中国城乡居民对粮食的直接消费数量外,还应加上间接粮食食物对粮食的消费量。具体应该加上以下两项:①饲料和原料的粮食消费。由于粮食除用于口粮消费外,主要还用于饲养畜产品和制造工业产品,因此,需要加在粮食消费总量中。调整的方法是将各种畜产品和酒类的产量按照郭书田等(2001)提出的肉料比1:4、蛋料比1:2:5、鱼料比1:0.8、奶料比1:0.3、白酒料比1:2.5和啤酒料比1:0.2折算为粮食数量,然后加入粮食消费总量中。②其它方面的消费。除了直接消费、饲料消费和工业原料消费外,粮食消费总量还要包括种用粮消费和运输、储藏过程中的损耗。这部分按照郭书田等(2001)提出的0.7%的比例加入。
经过上面两个方面的调整所得到的粮食消费总量才为真正的粮食消费总量。
(三)计算结果与分析
利用处理得到的中国1984~2002年各年各种食物自给总量数据和食物消费总量数据计算得到ASS、AASS和σASS(见表1)。
表1列出了1984~2002年中国各类食物ASS, AASS和σASS。这里,关于σASS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为了更好地反映各类食物的ASS的波动情况,这里的σASS为剔除趋势后计算出的变异系数;第二,由于剔除趋势后各类食物的ASS均值都接近0,因此,计算出的变异系数异常小,但由于这里只关注σASS的相对大小,而不关注其绝对值的大小,所以,这种情况对结果不会有影响。
表2列出了未来中国各类食物出现剩余供给能力为0的预期时间(T),即在维持各类食物现有供给能力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各类食物消费的增长,剩余供给能力为0所需的年数,用以反映现有供给能力能够保证未来几年内各类食物的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Ti=Ln(Si/Ci2002) /Ln(1+Vi) (5)
其中,Ti为i类食物出现剩余供给能力为0的预期时间;Si为i类食物2000~2002年平均年供给量,用来反映现有i类食物供给能力;Ci2002为2002年i类食物的消费总量;Vi为1984~2002年i类食物消费量年均增长率。
通过计算,得到各类食物的Ti值(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粮食的ASS已经为负,故在此处不再计算其ASS=0所需年数。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到,1984~2002年,各类食物的ASS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粮食、奶类的保障水平不断下降,水果的保障水平相对稳定,其它食物的保障水平都大幅提高。自1984年以来,中国的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下降,自1997年以来已连续6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且这种供需缺口在不断扩大。尽管奶类产品缺乏以前的数据,但是,从1999~2002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奶类食物的供给虽然仍可满足国内需求,但是,奶类食物的保障水平在不断下降。肉类、鱼虾、禽蛋、酒、蔬菜和糖的保障水平都大幅提高,剩余供给能力分别增长了约28倍、3倍、4.8倍、8倍、3.5倍和1.9倍。相比之下,水果的保障水平则相对稳定,剩余供给能力基本维持在0.55左右。
第二,剔除趋势后,蔬菜剩余供给能力年际间波动最大,其后依次为禽蛋、肉类、水果、粮食、酒、奶、鱼虾、糖。
第三,即使维持现有生产供给能力,短期内肉类、鱼虾、禽蛋、酒、蔬菜和糖等6类食物不会出现短缺问题,而粮食则已经出现短缺,奶产品和水果虽然截止到2002年ASS还大于0,但已处于较低水平。
由上可以得出,从宏观来看,1997~2002年,中国食物保障水平较高,食物保障总体安全,但某些类别食物的安全水平较低,其中,水果和奶产品的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呈现短缺的趋势。而粮食已经连续6年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因此,各类食物品种中保障问题最大的就是粮食,需要对粮食安全状况做进一步的分析。
(四)1997~2002年粮食安全问题分析
要认清1997~2002年的粮食安全形势,首先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粮食供应紧张。从理论上,粮食供应紧张可能是由粮食生产和粮食需求两个方面变化造成的,而其中粮食需求又主要由口粮消费需求和间接粮食消费需求构成。
图1列出了1984~2002年中国粮食直接消费、间接消费以及生产总量的变化情况。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7~2002年,中国的粮食一直处于短缺状态,但是,与历史上的粮食短缺所不同的是,此次短缺并不是由于生产出来的粮食无法满足直接粮食消费的需求,而是由于中国间接粮食消费不断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粮食生产有所下降,最终导致了生产出来的粮食无法满足粮食的总需求,粮食供应紧张。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间接粮食消费的增长,尤其是饲料粮的消费需求的增长仍将是导致中国粮食供应紧张的最主要原因,这是因为:
首先,口粮消费将继续稳定。口粮的稳定是三个方面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中国人口增长导致口粮需求增长;二是城乡居民人均直接粮食消费量不断下降导致口粮需求下降;三是城镇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导致口粮需求下降,其原因是城镇人口口粮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农村,因此,随着城镇人口增多和农村人口减少,会出现结构性的口粮需求下降。上述三方面的力量综合在一起会使中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口粮消费趋于稳定,近些年的实际情况可以证实这一点。
其次,间接粮食消费会不断增加。尽管近些年来中国居民人均间接粮食食物的消费量随着收入的增加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目前的水平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仍然较低,因此,人们对于间接粮食食物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从而使间接粮食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当前引致间接粮食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的各种产品存在着生产发展与需求发展不一致的现象。图2列出了1984~2002年中国肉类、鱼虾和禽蛋三类主要的间接粮食食物产量和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的对比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1984~2002年,肉类、鱼虾和禽蛋类产品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各自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的3.12倍、3.06倍和2.76倍。结合表1可知,自1984年以来,这三类食物ASS均大于0,这意味着,一方面,这三类食物每年除了满足国内需求外仍有大量剩余可供出口或储备;另一方面,中国城乡居民对于这三类食物的消费水平还不高,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这三类食物的生产发展速度。这种现象隐含着以下推论:首先,目前中国居民肉类、鱼虾和禽蛋三类食物的摄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高,主要不是因为生产供给不足,而更多地是受到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和饮食习惯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其次,目前受粮食短缺冲击最大的不是国内口粮消费和包括这三类食物在内的国内食物消费,而是现期国内食物消费之外的包括诸如出口、储备等其它粮食消费需求。
三、结论和建议
(一)区分食物保障和粮食安全两个概念,将粮食安全问题纳入食物保障问题之中
上面的分析表明,在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食物需求多样化,中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的背景下,再把食物保障和粮食安全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是不合时宜的,应该将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将粮食安全问题纳入食物保障问题之中,从而使我们能够站在食物保障这样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粮食安全问题。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粮食安全不是最终目标,食物保障才是最终目标。因此,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必须是以有利于实现食物保障为前提的。②单纯的粮食安全是较低水平的食物保障,只有包括粮食在内的所有食物的安全才是高水平的食物保障。③中国已经从追求较低水平的单纯粮食安全向追求较高水平的食物保障转变。
(二)要实现较高水平的食物保障,一段时期内不是主要依靠提高供给能力,而是要依靠提高购买力
2002年,中国猪牛羊肉、禽肉、禽蛋、鱼虾的人均年消费量分别为18.16公斤、5.38公斤、6.97公斤和7.82公斤,总体来说,这些食物的消费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较低,因此,今后会有上升的趋势。但是,从表1、表2和图2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增长率,各类食物的消费量都远低于供给量,而且即使维持现有供给能力,除粮食、奶和水果外,其余食物在未来10年之内不会出现短缺问题。所以,如果说粮食安全是供给能力问题,那么,猪牛羊肉、禽肉、禽蛋、鱼虾等的保障问题就不单纯是供给能力问题,而是更多地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力。所以,要实现较高水平的食物保障,除了要不断提高供给能力之外,还要提高城乡居民的购买力,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
(三)肉类、鱼虾和禽蛋等产品的生产发展要“软着陆”
从人民生活水平上来讲,中国目前各种畜产品的人均摄入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比较低,需要通过发展畜牧业来提高;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角度来讲,畜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报酬率和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因此,发展畜牧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肉类、鱼虾和禽蛋等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笔者认为,这种生产“过热”现象,从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的角度来分析会有以下不良影响:①这种“过热”现象会放大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不利于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过快发展的肉类、鱼虾和禽蛋等产品的生产会产生对粮食的过度需求,从而带来粮食安全问题。以目前的情况为例,如果各种间接粮食食物的ASS=0,即供给都恰好满足需求,那么,粮食在总量上就会满足需求,这样,各种食物都是有保障的,就不会存在粮食短缺问题。所以,肉类、鱼虾和禽蛋等产品的生产发展“过热”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继而会影响政府对粮食宏观调控的效果。②从长远看,这种“过热”现象会加剧该类产品生产波动。虽然不排除国外市场对国内畜产品过剩生产能力的消化,但是,依赖国外市场消化高于国内此类产品需求2~3倍的生产能力的做法,市场风险太大,长远看会加剧生产波动。
李鹏 谭向勇 王玉斌: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