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农产品出口已经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本文系统评估了农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地区分布、出口企业以及出口目的地市场结构特征与变化。本文进一步利用投入—产出(I-O )方法的实证分析表明,尽管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呈下降趋势,但农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农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不仅有着巨大的外汇贡献,而且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升级,尤其是对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有着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商品结构/投入—产出(I-O )法/出口引致收入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进入新阶段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产品(注:本文农产品范围指WTO 口径+水产品。)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如表1所示,中国农产品出口由1990年的不到100亿美元(99.2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212.4亿美元,1990~2003年农产品出口增加10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率5.5%.总体上看,1990~2003年期间,中国农产品出口呈稳定增长趋势。
同时,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1998~1999年农产品出口出现两年的滑坡(见表1)。但自2000年起,中国农产品出口连续4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150.4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212.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2.2%.预示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尽管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额中的份额呈下降趋势,如由1990年的16%,下降到2003年的4.8%(见表1)。
表1中国农产品出口(略)
然而,中国农产品出口仍然具有重要的外汇贡献。1992~2003年的12年间,中国外贸顺差累计2426.5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净出口累计513.3亿美元,占21.15%(见表2)。其中,1992年农产品净出口26.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60%以上,2003年23.50亿美元,占9.2%.
表2中国农产品净出口(略)
图1中国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农产品出口份额(略)
(二)中国在世界农产品出口中的地位
2002年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5825.3亿美元(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9.3%),比1990年的4147.2亿美元(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11.6%)增长40.5%,年平均增长2.87%.
目前农产品出口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有7个(见表3),前5个国家分别为:美国,农产品出口687.6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出口的12%;欧盟634.6亿美元,占11%;加拿大325.7亿美元,占5.6%;巴西194.4亿美元,占3.3%;中国188亿美元(注:WTO 统计数据,与本报告的统计略有差距。),占3.2%.但与一些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不同的是,中国目前农产品出口在外贸中出口的比重只有5.8%,而新西兰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份额达58.8%,巴西(32.2%)、澳大利亚(26.6%)、泰国(16.8%)等国农产品出口仍为其主要出口产品(见表3)。
表3世界农产品出口(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已于2002年跻身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图1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占世界的份额,已经从1990年的2.4%,逐步上升到2002年的3.2%.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变化
(一)主要出口农产品
表4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具有竞争优势的水产品、蔬菜、肉类产品和加工品等。目前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分别为:新鲜及冷冻水产品,2003年出口33.4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15.7%;蔬菜出口21.8亿美元,占10.3%;蔬菜水果加工品出口21.7亿美元,占10.2%;水产品加工品出口19.3亿美元,占9.1%;玉米出口17.7亿美元,占8.3%;肉类加工品出口近7亿美元,占3.0%.
1998年以来,中国出口农产品出现明显的变化。具体而言,有以下特点:1.新鲜及冷冻水产品出口增长较快,1998~2003年年均增长18.3%,由1998年的第三大出口产品跃为目前的第一名,水产品加工品出口年增长率也达16.6%,由1998年的第五位升为2003年的第四位。
2.蔬菜出口在1998~2003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8%,由1998年的第一位,下降到目前的第二名。但蔬菜水果加工品出口保持了高增长势头,年增长率达17.2%,尽管仍然名列第三,但出口份额由1998年的7.4%,增加到2003年的10.2%.3.肉类产品出口出现下滑趋势,年均减少5.1%,出口份额由1998年的6.3%,下降到3.0%.但肉类加工品出口呈快速增长势头,由1998年的3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7.5亿美元,名列第六。
4.谷物产品中,玉米自2000年以来出口增加较快,2003年达1638.9万吨,成为当年的五大出口农产品。而大米出口则逐年减少,由1998年的374.7万吨(第四大出口产品),减少到2003年的260万吨。
(二)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
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反映了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构特征:一方面,中国出口农产品以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高价值农产品为主。如2003年,中国水产品出口52.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4.8%)、园艺产品52.7亿美元(24.8%)和畜产品27.3亿美元(12.9%)(见图1~2和表7),3类产品合计达132.6亿美元,占农产品总出口的62%,比1998年的77.9亿美元(占59%)增加了70%.
图2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略)
表7中国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百万美元)(略)
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已经成为出口主导产品。2003年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出口85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0.2%(见表6)。1998~2003年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2.4%,呈较强的增长势头。
表6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出口(略)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地区分布
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省份是山东、广东、浙江、辽宁、吉林和福建等。2003年农产品出口超过10亿美元的省份有:山东(47.5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4.4%),其余依次为广东(29.0亿美元,占13.6%)、浙江(17.8亿美元,占8.4%)、辽宁(17.2亿美元,占8.2%)、吉林(13.1亿美元,占6.2%)、福建(12.9亿美元,占6.1%)和北京(10.1亿美元,占4.7%)。此外,超过5亿美元的省份有:江苏(8.0亿美元,占3.8%)、黑龙江(6.7亿美元,占3.2%)、上海(6.7亿美元,占3.2%)和河北(5.8亿美元,占2.8%)(见表8)。
上述11个省(市)的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2.2%.
表8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省份(略)
其中,山东是农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山东自2000年超过广东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省,2000~2003年农产品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24.4%.总体来说,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注:东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福建、海南;中部地区9个:黑龙江、吉林、河南、山西、内蒙古、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西部地区10个: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见表9)。如2003年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农产品出口份额达76.9%,中国农产品出口前10位省(市)中,8个属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35亿美元,占全国的16.6%,其中只有吉林省出口超过10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五,黑龙江出口超过5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九。目前西部10省农产品出口较少,2003年西部10省出口农产品13.74亿美元,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5%.
表9200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地区结构(略)
(四)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结构
近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经营主体也出现结构上的变化(见表10):
表10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性质,2000~2003年(略)
1.国有企业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仍居主导地位,但逐渐趋于弱化。2003年国有企业共出口农产品92.7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3.6%.比2000年仅增加了5.3亿美元,增幅6.1%.在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出口徘徊不前,这表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国家垄断程度不断降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2.外资企业出口农产品的地位逐步上升。2003年,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农产品81.5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8.4%,比2000年增加了57%.其中,中外合资企业是外资企业中农产品出口额最大的,在7类贸易主体中位居第二。
3.私营企业出口实力增长迅速。2000年,私营企业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8%,2003年上升到12.2%.2003年私营企业出口农产品26.0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8.6倍。
(五)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
目前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如表11所示,200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前10个国家(地区)分别是:日本(出口60.4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28.4%)、韩国(25.6亿美元,占12.1%)、东盟国家(23.5亿美元,占11.1%)、中国香港(22.1亿美元,占10.4%)、美国(20.5亿美元,占9.7%)、欧盟(20.1亿美元,占9.5%)、俄罗斯(5.7亿美元,占2.7%)、中国台湾省(2.7亿美元,占1.3%)、加拿大(2.3亿美元,占1.1%)和印度(2.0亿美元,占0.9%)。中国向这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农产品的总额为184.9亿美元,占同期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7.1%.
表11200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略)
此外,中国对澳大利亚(1.91亿美元)、阿根廷(609万美元)和巴西(2729万美元)
等国的农产品出口逐年增加,但中国农产品出口高度依赖日本、韩国、东盟和欧盟等市场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
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市场结构变化不大(见表12),具体情况为:
表12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市场分布(略)
1.畜产品和水产品。主要输往日本、中国香港、韩国和美国市场。其中,活动物、肉及食用杂碎产品的出口市场大多集中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如日本、中国香港和澳门,尤其是活动物的出口集中度特别突出,接近90%的出口活动物目的地是中国香港,1996~2002年期间的出口结构变化不大。肉及食用杂碎、鲜冷水产品、肉类及水产品加工品出口以日本市场为主,同时,也向中国香港、韩国、美国等市场出口一定数量。2003年,中国对日本出口肉及食用杂碎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17.4%、鲜冷水产品占31.5%、肉类及水产品加工品占62.1%.
2.园艺产品。活植物花卉、食用蔬菜、干鲜水果、蔬菜和水果加工品等园艺产品出口主要输往日本、欧盟、韩国和中国香港。但园艺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除中国的周边市场(如日本、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外,对欧盟(德国、荷兰、英国和意大利等)的出口也较多。如2003年,日本是中国活植物花卉(占34%)、食用蔬菜(占38.1%)、干鲜水果(占18.3%)、蔬菜和水果制品(占33.2%)等最大的出口市场。
3.谷物产品。玉米、大米等谷物出口市场比较分散,主要有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朝鲜、马来西亚和美国等。2003年,中国谷物最大的出口市场是韩国(占38.5%)、马来西亚(占10.2%)、印尼(占8.3%)、日本(占8.1%)和科特迪瓦(占5.7%)。日本和中国香港是中国面粉及淀粉、粮食制食品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1/3.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贡献(注:北京农科院陈俊红同志为本节计算提供了技术支持,特致谢。)
(一)基本分析模型(略)
(二)农产品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利用I-O 方法,可初步估计农产品出口所产生的经济活动总量(见表13)。模型测算表明,2002年中国出口农产品168.31亿美元(按1997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由此所产生的经济活动总量为446.96亿美元,占2002年GDP (注:2002年中国GDP 为12671.17亿美元,若按1997年不变价格计算,为11835.96亿美元。)的3.78%.也就是说,如果包括农产品出口本身在内,1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够产生2.66美元(21.96人民币)的经济活动。
表13农产品出口的经济影响(略)
中国农产品出口乘数也相对较高(注:据美国农业部估计,美国农产品出口乘数一般为1.2~1.5(Edmondson ,2001)。),即每1美元农产品出口所额外产生的经济活动(不包括农产品出口额在内)相对较高。2002年农产品出口乘数为1.66,即相当于1美元农产品出口能够额外产生1.66美元的经济活动。由表13可知,2002年中国出口农产品168.31亿美元,需要132.41亿美元农业经济活动的支持,占农业总产值(注:按1997年不变价格计算,2002年农业总产值为3093.72亿美元。)的4.28%.即1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够带动0.8美元的农业产值。
农产品出口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2002年,农产品出口带动了135.98亿美元的食品及饲料加工制造业、16.67亿美元的其他农产品制造业、4.53亿美元的货物运输业、17.74亿美元的商业饮食业和14.24亿美元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农产品出口所带动的经济活动中,非农部门所占份额达58.82%.同样,可计算农产品进口(注:一般把农产品进口分为竞争性进口和补偿性进口,由于资料限制,本文假定农产品进口均为竞争性进口。)所形成的经济损失。表13显示,2002年农产品进口115.97亿美元,相当于218.12亿美元的国内经济活动(或因农产品进口而使国内相关部门损失了218.12亿美元的经济福利)。扣除由于农产品进口给相关产业部门带来的经济损失,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经济净剩余(注:经济净剩余:农产品出口产生的经济福利与农产品进口造成的国内经济损失的差额。)为228.8亿美元。
与此同时,可估计中国农产品出口所引致的其他与农产品出口相关的部门(即关联部门)
收入增加值(注:农产品出口引致的国民经济关联部门收入增加值,指在一定时期,农产品出口活动所带来的各关联部门的收入增加值,也称“出口引致收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利润和商业盈余。)(见表14)。表14显示,2002年农产品出口活动使关联部门出口引致收入增加186.28亿美元。其中,农业从农产品出口活动中增加的收入有82.51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引致收入的44.29%),对农业GDP 贡献为11.08%,其次为非物质生产部门(24.56%)、食品及饲料加工制造业(18.18%)和商业饮食业(8.37%)。
表14农产品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亿美元)(略)
(三)农产品出口的就业贡献
农产品出口不仅带动了农业、食品加工业、其他制造业、运输、商业饮食业和其他服务业等相关部门经济发展,同时,也为这些部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如表15所示,2002年农产品出口共创造了4704.5万个就业岗位,占中国总就业人口73740万人的6.38%.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近28个就业岗位。
表15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就业(万个)(略)
据调查,山东省2002年出口冻鸡以及熟制品23万吨,计4.57亿美元。按1吨鸡肉需要1300只鸡计算,23万吨鸡肉需要约3亿只鸡。按山东农户的养殖水平计算,一个农户(平均2个劳动力)可养殖2万只鸡,则可解决30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再加上加工企业约60多万人,山东鸡肉出口一年可为农民提供9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测算表明,出口1万美元的鸡肉,可提供19.7人的就业机会。劳动密集度较高的蔬菜出口带动的就业更多,1万美元的出口拉动达30多人直接和间接就业。
农产品出口创造的就业岗位中,农业和非农业部门分配比例约为7:3.就农业部门而言,2002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为农业部门创造了3478.3万个就业岗位,占农产品出口创造总就业的73.9%,占农业总就业的10.7%.其中,种植业最多,占98.1%,其次是渔业,占1.01%,畜牧业和林业比重较少,分别为0.66%和0.21%.表15显示,农产品出口带动的非农部门就业机会有所增加。2002年农产品出口在非农部门创造了1226.17万个非农就业岗位,占社会总就业的1.66%,占非农部门就业总数的3%左右。
(四)农产品出口对农民增收的贡献
表16显示,2002年农产品出口使各关联部门工资收益增加94.89亿美元,但农产品出口给各部门带来的工资收益差异较大,农业部门的工资收益超过非农业部门。2002年农业部门工资收益为71.96亿美元,是非农部门收益的3.14倍。
表16农产品出口形成的关联部门工资收益(略)
研究表明,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2002年,农民人均出口收入为12.13美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出口收入约占4.3%.尤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产品出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据调查,山东省潍坊市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3643元,其中20%来源于或与农产品出口产业链条相关,农产品出口使潍坊农民人均年增收500多元。
(五)农产品出口的外汇贡献
建国以来的50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为20年,顺差有30年,50年总顺差为1118.8亿美元。
而50年中,中国农产品贸易均为顺差,顺差总额达1243.8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开始由逆差转为顺差,但农产品贸易顺差仍在贸易顺差中占有较大份额,如1992年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顺差为26.2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的60.4%.即使是2003年,农产品的外汇贡献仍达9.2%(见表17)。这一估计结果仅仅是初级农产品贸易的顺差,如果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纺织产品、食品和轻工产品的贸易顺差考虑在内,那么农产品对国民经济的外汇贡献更大。
表17农产品出口的外汇贡献(略)
(六)农产品出口推动提高农业竞争能力
农产品出口也推动了中国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中国农业竞争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如由于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国外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国内企业加大了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投入,采用国内外先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生产技术,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调整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将“公司+农户”模式转向“公司+基地”或“公司+农场”模式,确保对动植物产品从种养生产源头到加工、出口环节全过程监控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动植物产品农兽药残留和质量问题。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战略,大力开发熟食、调理食品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了农产品出口附加值,也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
四、基本结论
本文的分析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已经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自2000年起,中国农产品出口连续4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150.4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212.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2.2%.随着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农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份额已由90年代初的17%下降到目前的4.8%.尽管农产品出口份额相对下降,但农产品出口对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尤其是对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结而言,中国农产品出口表现出下述显著的结构特征,需要在今后制定正确的农产品出口战略,扩大中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给予高度重视。
尽管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呈下降趋势,但农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中国农产品出口乘数2002年为1.66,相当于1美元农产品出口能够额外产生1.66美元的经济活动;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近28个就业岗位。
农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不仅有着巨大的外汇贡献,而且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升级,尤其是对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有着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农产品出口对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作用,采取切实政策措施,尽快解决出口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程度低,相关政策支持和服务不够问题,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努力扩大中国优势农产品出口。
附表1农产品出口的经济影响(略)
附表2农产品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略)
附表3农产品出口形成的关联部门工资收益(略)
附表4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就业(略)
「参考文献」
[1]ERS/USDA:"Global agricultural trade",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U.S.Departmentof Agriculture.
[2]William Edmondson ,2001,"U.S.Agricultural Trade and Its Impact on theMidwest Rural Economy",ERS/USDA.
[3]国家海关总署:《海关统计年鉴》,1992~2003年。
[4]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
[6]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1997年价值型)
[7]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1997~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
注:全部表格略
程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 《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商品结构/投入—产出(I-O )法/出口引致收入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进入新阶段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产品(注:本文农产品范围指WTO 口径+水产品。)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如表1所示,中国农产品出口由1990年的不到100亿美元(99.2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212.4亿美元,1990~2003年农产品出口增加10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率5.5%.总体上看,1990~2003年期间,中国农产品出口呈稳定增长趋势。
同时,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1998~1999年农产品出口出现两年的滑坡(见表1)。但自2000年起,中国农产品出口连续4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150.4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212.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2.2%.预示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尽管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额中的份额呈下降趋势,如由1990年的16%,下降到2003年的4.8%(见表1)。
表1中国农产品出口(略)
然而,中国农产品出口仍然具有重要的外汇贡献。1992~2003年的12年间,中国外贸顺差累计2426.5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净出口累计513.3亿美元,占21.15%(见表2)。其中,1992年农产品净出口26.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60%以上,2003年23.50亿美元,占9.2%.
表2中国农产品净出口(略)
图1中国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农产品出口份额(略)
(二)中国在世界农产品出口中的地位
2002年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5825.3亿美元(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9.3%),比1990年的4147.2亿美元(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11.6%)增长40.5%,年平均增长2.87%.
目前农产品出口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有7个(见表3),前5个国家分别为:美国,农产品出口687.6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出口的12%;欧盟634.6亿美元,占11%;加拿大325.7亿美元,占5.6%;巴西194.4亿美元,占3.3%;中国188亿美元(注:WTO 统计数据,与本报告的统计略有差距。),占3.2%.但与一些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不同的是,中国目前农产品出口在外贸中出口的比重只有5.8%,而新西兰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份额达58.8%,巴西(32.2%)、澳大利亚(26.6%)、泰国(16.8%)等国农产品出口仍为其主要出口产品(见表3)。
表3世界农产品出口(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已于2002年跻身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图1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占世界的份额,已经从1990年的2.4%,逐步上升到2002年的3.2%.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变化
(一)主要出口农产品
表4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具有竞争优势的水产品、蔬菜、肉类产品和加工品等。目前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分别为:新鲜及冷冻水产品,2003年出口33.4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15.7%;蔬菜出口21.8亿美元,占10.3%;蔬菜水果加工品出口21.7亿美元,占10.2%;水产品加工品出口19.3亿美元,占9.1%;玉米出口17.7亿美元,占8.3%;肉类加工品出口近7亿美元,占3.0%.
1998年以来,中国出口农产品出现明显的变化。具体而言,有以下特点:1.新鲜及冷冻水产品出口增长较快,1998~2003年年均增长18.3%,由1998年的第三大出口产品跃为目前的第一名,水产品加工品出口年增长率也达16.6%,由1998年的第五位升为2003年的第四位。
2.蔬菜出口在1998~2003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8%,由1998年的第一位,下降到目前的第二名。但蔬菜水果加工品出口保持了高增长势头,年增长率达17.2%,尽管仍然名列第三,但出口份额由1998年的7.4%,增加到2003年的10.2%.3.肉类产品出口出现下滑趋势,年均减少5.1%,出口份额由1998年的6.3%,下降到3.0%.但肉类加工品出口呈快速增长势头,由1998年的3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7.5亿美元,名列第六。
4.谷物产品中,玉米自2000年以来出口增加较快,2003年达1638.9万吨,成为当年的五大出口农产品。而大米出口则逐年减少,由1998年的374.7万吨(第四大出口产品),减少到2003年的260万吨。
(二)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
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反映了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构特征:一方面,中国出口农产品以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高价值农产品为主。如2003年,中国水产品出口52.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4.8%)、园艺产品52.7亿美元(24.8%)和畜产品27.3亿美元(12.9%)(见图1~2和表7),3类产品合计达132.6亿美元,占农产品总出口的62%,比1998年的77.9亿美元(占59%)增加了70%.
图2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略)
表7中国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百万美元)(略)
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已经成为出口主导产品。2003年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出口85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0.2%(见表6)。1998~2003年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2.4%,呈较强的增长势头。
表6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出口(略)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地区分布
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省份是山东、广东、浙江、辽宁、吉林和福建等。2003年农产品出口超过10亿美元的省份有:山东(47.5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4.4%),其余依次为广东(29.0亿美元,占13.6%)、浙江(17.8亿美元,占8.4%)、辽宁(17.2亿美元,占8.2%)、吉林(13.1亿美元,占6.2%)、福建(12.9亿美元,占6.1%)和北京(10.1亿美元,占4.7%)。此外,超过5亿美元的省份有:江苏(8.0亿美元,占3.8%)、黑龙江(6.7亿美元,占3.2%)、上海(6.7亿美元,占3.2%)和河北(5.8亿美元,占2.8%)(见表8)。
上述11个省(市)的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2.2%.
表8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省份(略)
其中,山东是农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山东自2000年超过广东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省,2000~2003年农产品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24.4%.总体来说,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注:东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福建、海南;中部地区9个:黑龙江、吉林、河南、山西、内蒙古、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西部地区10个: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见表9)。如2003年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农产品出口份额达76.9%,中国农产品出口前10位省(市)中,8个属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35亿美元,占全国的16.6%,其中只有吉林省出口超过10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五,黑龙江出口超过5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九。目前西部10省农产品出口较少,2003年西部10省出口农产品13.74亿美元,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5%.
表9200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地区结构(略)
(四)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结构
近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经营主体也出现结构上的变化(见表10):
表10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性质,2000~2003年(略)
1.国有企业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仍居主导地位,但逐渐趋于弱化。2003年国有企业共出口农产品92.7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3.6%.比2000年仅增加了5.3亿美元,增幅6.1%.在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出口徘徊不前,这表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国家垄断程度不断降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2.外资企业出口农产品的地位逐步上升。2003年,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农产品81.5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8.4%,比2000年增加了57%.其中,中外合资企业是外资企业中农产品出口额最大的,在7类贸易主体中位居第二。
3.私营企业出口实力增长迅速。2000年,私营企业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8%,2003年上升到12.2%.2003年私营企业出口农产品26.0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8.6倍。
(五)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
目前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如表11所示,200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前10个国家(地区)分别是:日本(出口60.4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28.4%)、韩国(25.6亿美元,占12.1%)、东盟国家(23.5亿美元,占11.1%)、中国香港(22.1亿美元,占10.4%)、美国(20.5亿美元,占9.7%)、欧盟(20.1亿美元,占9.5%)、俄罗斯(5.7亿美元,占2.7%)、中国台湾省(2.7亿美元,占1.3%)、加拿大(2.3亿美元,占1.1%)和印度(2.0亿美元,占0.9%)。中国向这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农产品的总额为184.9亿美元,占同期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7.1%.
表11200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略)
此外,中国对澳大利亚(1.91亿美元)、阿根廷(609万美元)和巴西(2729万美元)
等国的农产品出口逐年增加,但中国农产品出口高度依赖日本、韩国、东盟和欧盟等市场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
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市场结构变化不大(见表12),具体情况为:
表12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市场分布(略)
1.畜产品和水产品。主要输往日本、中国香港、韩国和美国市场。其中,活动物、肉及食用杂碎产品的出口市场大多集中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如日本、中国香港和澳门,尤其是活动物的出口集中度特别突出,接近90%的出口活动物目的地是中国香港,1996~2002年期间的出口结构变化不大。肉及食用杂碎、鲜冷水产品、肉类及水产品加工品出口以日本市场为主,同时,也向中国香港、韩国、美国等市场出口一定数量。2003年,中国对日本出口肉及食用杂碎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17.4%、鲜冷水产品占31.5%、肉类及水产品加工品占62.1%.
2.园艺产品。活植物花卉、食用蔬菜、干鲜水果、蔬菜和水果加工品等园艺产品出口主要输往日本、欧盟、韩国和中国香港。但园艺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除中国的周边市场(如日本、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外,对欧盟(德国、荷兰、英国和意大利等)的出口也较多。如2003年,日本是中国活植物花卉(占34%)、食用蔬菜(占38.1%)、干鲜水果(占18.3%)、蔬菜和水果制品(占33.2%)等最大的出口市场。
3.谷物产品。玉米、大米等谷物出口市场比较分散,主要有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朝鲜、马来西亚和美国等。2003年,中国谷物最大的出口市场是韩国(占38.5%)、马来西亚(占10.2%)、印尼(占8.3%)、日本(占8.1%)和科特迪瓦(占5.7%)。日本和中国香港是中国面粉及淀粉、粮食制食品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1/3.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贡献(注:北京农科院陈俊红同志为本节计算提供了技术支持,特致谢。)
(一)基本分析模型(略)
(二)农产品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利用I-O 方法,可初步估计农产品出口所产生的经济活动总量(见表13)。模型测算表明,2002年中国出口农产品168.31亿美元(按1997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由此所产生的经济活动总量为446.96亿美元,占2002年GDP (注:2002年中国GDP 为12671.17亿美元,若按1997年不变价格计算,为11835.96亿美元。)的3.78%.也就是说,如果包括农产品出口本身在内,1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够产生2.66美元(21.96人民币)的经济活动。
表13农产品出口的经济影响(略)
中国农产品出口乘数也相对较高(注:据美国农业部估计,美国农产品出口乘数一般为1.2~1.5(Edmondson ,2001)。),即每1美元农产品出口所额外产生的经济活动(不包括农产品出口额在内)相对较高。2002年农产品出口乘数为1.66,即相当于1美元农产品出口能够额外产生1.66美元的经济活动。由表13可知,2002年中国出口农产品168.31亿美元,需要132.41亿美元农业经济活动的支持,占农业总产值(注:按1997年不变价格计算,2002年农业总产值为3093.72亿美元。)的4.28%.即1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够带动0.8美元的农业产值。
农产品出口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2002年,农产品出口带动了135.98亿美元的食品及饲料加工制造业、16.67亿美元的其他农产品制造业、4.53亿美元的货物运输业、17.74亿美元的商业饮食业和14.24亿美元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农产品出口所带动的经济活动中,非农部门所占份额达58.82%.同样,可计算农产品进口(注:一般把农产品进口分为竞争性进口和补偿性进口,由于资料限制,本文假定农产品进口均为竞争性进口。)所形成的经济损失。表13显示,2002年农产品进口115.97亿美元,相当于218.12亿美元的国内经济活动(或因农产品进口而使国内相关部门损失了218.12亿美元的经济福利)。扣除由于农产品进口给相关产业部门带来的经济损失,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经济净剩余(注:经济净剩余:农产品出口产生的经济福利与农产品进口造成的国内经济损失的差额。)为228.8亿美元。
与此同时,可估计中国农产品出口所引致的其他与农产品出口相关的部门(即关联部门)
收入增加值(注:农产品出口引致的国民经济关联部门收入增加值,指在一定时期,农产品出口活动所带来的各关联部门的收入增加值,也称“出口引致收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利润和商业盈余。)(见表14)。表14显示,2002年农产品出口活动使关联部门出口引致收入增加186.28亿美元。其中,农业从农产品出口活动中增加的收入有82.51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引致收入的44.29%),对农业GDP 贡献为11.08%,其次为非物质生产部门(24.56%)、食品及饲料加工制造业(18.18%)和商业饮食业(8.37%)。
表14农产品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亿美元)(略)
(三)农产品出口的就业贡献
农产品出口不仅带动了农业、食品加工业、其他制造业、运输、商业饮食业和其他服务业等相关部门经济发展,同时,也为这些部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如表15所示,2002年农产品出口共创造了4704.5万个就业岗位,占中国总就业人口73740万人的6.38%.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近28个就业岗位。
表15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就业(万个)(略)
据调查,山东省2002年出口冻鸡以及熟制品23万吨,计4.57亿美元。按1吨鸡肉需要1300只鸡计算,23万吨鸡肉需要约3亿只鸡。按山东农户的养殖水平计算,一个农户(平均2个劳动力)可养殖2万只鸡,则可解决30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再加上加工企业约60多万人,山东鸡肉出口一年可为农民提供9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测算表明,出口1万美元的鸡肉,可提供19.7人的就业机会。劳动密集度较高的蔬菜出口带动的就业更多,1万美元的出口拉动达30多人直接和间接就业。
农产品出口创造的就业岗位中,农业和非农业部门分配比例约为7:3.就农业部门而言,2002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为农业部门创造了3478.3万个就业岗位,占农产品出口创造总就业的73.9%,占农业总就业的10.7%.其中,种植业最多,占98.1%,其次是渔业,占1.01%,畜牧业和林业比重较少,分别为0.66%和0.21%.表15显示,农产品出口带动的非农部门就业机会有所增加。2002年农产品出口在非农部门创造了1226.17万个非农就业岗位,占社会总就业的1.66%,占非农部门就业总数的3%左右。
(四)农产品出口对农民增收的贡献
表16显示,2002年农产品出口使各关联部门工资收益增加94.89亿美元,但农产品出口给各部门带来的工资收益差异较大,农业部门的工资收益超过非农业部门。2002年农业部门工资收益为71.96亿美元,是非农部门收益的3.14倍。
表16农产品出口形成的关联部门工资收益(略)
研究表明,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2002年,农民人均出口收入为12.13美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出口收入约占4.3%.尤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产品出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据调查,山东省潍坊市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3643元,其中20%来源于或与农产品出口产业链条相关,农产品出口使潍坊农民人均年增收500多元。
(五)农产品出口的外汇贡献
建国以来的50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为20年,顺差有30年,50年总顺差为1118.8亿美元。
而50年中,中国农产品贸易均为顺差,顺差总额达1243.8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开始由逆差转为顺差,但农产品贸易顺差仍在贸易顺差中占有较大份额,如1992年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顺差为26.2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的60.4%.即使是2003年,农产品的外汇贡献仍达9.2%(见表17)。这一估计结果仅仅是初级农产品贸易的顺差,如果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纺织产品、食品和轻工产品的贸易顺差考虑在内,那么农产品对国民经济的外汇贡献更大。
表17农产品出口的外汇贡献(略)
(六)农产品出口推动提高农业竞争能力
农产品出口也推动了中国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中国农业竞争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如由于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国外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国内企业加大了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投入,采用国内外先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生产技术,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调整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将“公司+农户”模式转向“公司+基地”或“公司+农场”模式,确保对动植物产品从种养生产源头到加工、出口环节全过程监控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动植物产品农兽药残留和质量问题。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战略,大力开发熟食、调理食品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了农产品出口附加值,也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
四、基本结论
本文的分析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已经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自2000年起,中国农产品出口连续4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150.4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212.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2.2%.随着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农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份额已由90年代初的17%下降到目前的4.8%.尽管农产品出口份额相对下降,但农产品出口对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尤其是对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结而言,中国农产品出口表现出下述显著的结构特征,需要在今后制定正确的农产品出口战略,扩大中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给予高度重视。
尽管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呈下降趋势,但农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中国农产品出口乘数2002年为1.66,相当于1美元农产品出口能够额外产生1.66美元的经济活动;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近28个就业岗位。
农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不仅有着巨大的外汇贡献,而且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升级,尤其是对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有着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农产品出口对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作用,采取切实政策措施,尽快解决出口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程度低,相关政策支持和服务不够问题,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努力扩大中国优势农产品出口。
附表1农产品出口的经济影响(略)
附表2农产品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略)
附表3农产品出口形成的关联部门工资收益(略)
附表4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就业(略)
「参考文献」
[1]ERS/USDA:"Global agricultural trade",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U.S.Departmentof Agriculture.
[2]William Edmondson ,2001,"U.S.Agricultural Trade and Its Impact on theMidwest Rural Economy",ERS/USDA.
[3]国家海关总署:《海关统计年鉴》,1992~2003年。
[4]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
[6]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1997年价值型)
[7]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1997~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
注:全部表格略
程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 《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