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三农研究

“三农”工作中若干矛盾的统一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者: 邵春保 时间:2005-07-28 访问次数:93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有许多工作在执行中产生矛盾,动机与效果不能统一。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三农”工作,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农村工作科学规划与领导工作指导的矛盾统一
农村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应当有规划、有计划,否则就看不到希望,达不到目的;有了规划、计划,更需要在实践中按规划和计划办事,坚决执行。在执行中要根据新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计划和规划。这都是正常的。
问题是一些地方和基层的干部:一是把领导到地方和基层讲的意见,与自己的规划和计划割裂开来,纯粹迎合领导,只对上面负责,不对群众负责,不是修改、完善,而是领导讲什么马上跟什么,把规划和计划阁置一边。二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为了有看得见的政绩,有的基层干部在指导工作中,只注重表面的,路边的,基础条件好的,方便领导看的。不是按照规划科学地全面推进,往往丢了远的、条件差的地方,丢下了难搞的工作。三是因干部变动频繁,在工作指导中注重抓眼前抓短期,急于求成,全然不顾规划和计划的进度安排,有的很明显在为自己升迁做“政绩”,规划中需要花时间长的工作较难做的工作都打了折扣。四是片面执行计划,只抓经济,不顾生态和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环境脏乱差,尽管新房子修了一些,有的农民还买了小汽车,但相当多的农民仍然是子女上不起学,看不起病,打不起官司。
处理好这个矛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政绩观,把规划、计划与工作中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具体指导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一要根据领导和群众的合理意见,随着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规划和计划,要在不折不扣执行规划和计划的前提下,按照领导和群众的意见修改或完善计划,但要杜绝按领导的喜好办事,不能片面执行规划。更不能因干部的变动而影响规划的执行,要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科学规划和民主决策不动摇,不搞短期行为,不做政绩工程。二要保持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全面规划和计划,应该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几方面。在工作指导中要避免顾此失彼,特别要分析领导因分管工作不同可能会强调某方面,但作为基层,一定要结合全部工作,正确理解领导精神,既要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又要兼顾社会事业的发展;既要充分利用资源,又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后路,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三要兼顾长远和眼前利益。科学的规划和计划,不容忽视实现的时间和进度。在执行中要处理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既要抓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也要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四要正确运用抓典型的方法执行规划和计划。真正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进整体。在实际工作中,要避免把工作停留在点上,而不是把点上的工作当作全部,更要在落后的、交通不便的、人们不注意的地方下功夫。
二、领导干部下基层与防止扰民的矛盾统一
下基层是领导干部的职责,也是转变作风的需要。宣传贯彻政策要下基层,调查研究要下基层,指导工作要下基层,检查督促也要到基层,组织和服务更要经常下基层。但有的同志下基层却带出许多问题,极少数甚至引起群众反感。这些问题是:有的干部是为了完成自己下基层多少天的任务而来,敷衍了事;有的对基层不了解,缺少群众感情,对基层接待要求高,把送土特产当作正常的事,不送或送的少就不高兴;有的是应景作姿态,为了新闻媒体报道他到了基层,联系了群众,压根就没准备给群众解决问题;有时上面几级甚至上级多个部门事前不协调,一起下来,让县乡干部应接不暇,经常是下去的人一茬接一茬像跑马灯似的,县乡干部天天在陪客,没时间做实际工作。
解决好下基层与扰民的矛盾,一要带着感情下去。要真正对基层群众充满感情,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真正为基层和群众解决问题,让自己受教育,那种扰民式的下基层,基层干部和群众极不欢迎。二要联合起来下去。能一起搞的检查、调研尽量拢在一起,每部门人少一些,有的部门甚至可以不去,调研回来信息共享,有的信息还可越级上报,这样既达到工作目的,又减轻了基层负担,可为基层干部省不少时间干工作。三要静悄悄地下去。别打招呼直接到基层,可避免基层干部紧张准备接待,还能了解到基层真实情况。表面上让基层被动,其实基层非常欢迎领导干部直接到基层了解和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养成好的风气。四要深入下去全面了解。想了解百姓的情况,解决问题,就要尽可能到基层多呆些时间,想办法住进农民家,学习群众语言,了解群众情绪。既要听取基层干部的工作汇报,更要接触群众,倾听心声;既要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更要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既要到工作搞得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快的地方去,更要到贫穷落后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五要到基层有吃苦的准备。不要坐好车,不要穿太好衣服,不要对接待有高的期望。尽管农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但与城里还有差距,生活环境更差,一定要理解基层和农民,体谅基层干部,到基层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难人家,不要带走土特产,大家都带一点,对基层就形成了负担。这样也有利于干部的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农村小康需要建设者与农民外出打工的矛盾统一
当前,大批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一方面使农民增加了收入,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能,减轻了生态和资源压力,为农村今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少专家说,农村的出路在于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减少。另一方面,随着青壮劳力大批外出,在农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妇幼,人们称为“386199”部队,给农村奔小康带来了建设者主体缺位的难题。经常说全国实现小康关键在农村,而建设农村小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到广大的农村、广阔的土地来,不管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产业化,都需要一批有知识的建设者,而外出打工者恰恰都是农村目前的中坚,他们的外出虽然可以多挣点钱,但让人一时看不到农村的希望,不少农村环境差,在田地上下的功夫不多,有的田地抛荒。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缺乏劳动力,即使村民一事一议同意也难搞起来。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有的农户夫妻一方外出打工,长期分居,感情脆弱;有的农户,夫妻双双外出,孩子留给祖父母照管,使“留守孩”的健康成长和教育受到影响;有的举家外出,计划生育不便于管理。因此建设农村小康必须解决好急需大批人才和主要劳力外出务工这一矛盾。
搞好两个流转,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山林、水面的流转,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办法。
1、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到城里和农业之外,减少了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这样使在村人均资源多了,少数人种了多数人的地,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当然要得到更好的效果,还需要加大对农民外出前的培训,组织好农民外出务工,保持与他们的联系,解除后顾之忧,使出去的农民工都能找到岗位,安心工作,愉快生活。还需要各方面配合,进一步降低城市准入门槛,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这样才能使外出打工者走得出,呆得住,富得起。
2、土地、山林和水面的流转,可以使农村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逐步优化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外出人员的土地等资源的使用权,流转到愿意接受这些资源的人手中,使经营很少面积的农户变大户,雇用更多的劳动力,进行规模经营,可以得到规模效益。
3、农村资源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现代农业的推进。特别是土地、山林和水面的集中使用,有条件进行土地等资源的集中治理,可以推进机械化、科技化、市场化,提高生产率,发展成规模大的农场、庄园,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4、两个流转有利于吸引和提高农村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使农民增收,有条件与政府的投入结合在一起,通过实用技术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现有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土地规模经营,会吸引来一些精简的机关干部、退伍战士和外出打工者中的返回人员。随着高素质人才在城市和其它产业的饱和,大批大中专毕业生还会相应国家号召,到基层来,参与农村事务的管理,参与农村产业化的经营,参与“三农”工作的整体开发。使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在技术构成上大大提高,进而整体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
5、农村资源的集中和规模经营,有可能吸引社会和各方面的投资。现在许多有识之士,越来越看好对农业的投资,这既是一项社会事业,也是挣钱的广阔田地。加上国家确立的对农村“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和对农业的扶持,特别是中央和各级财政加大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促进农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会使这个弱势的产业焕发生机,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步伐。